新华康复科普先天性马蹄内翻足VS痉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VS.痉挛型马蹄内翻足
什么是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足,畸形包括前足内收、中足高弓、后足马蹄内翻,可伴有其他畸形,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并指、肌性斜颈等。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分为两类。
?①松软型表现为畸形较轻、足小、皮肤及肌腱不紧,可容易用手法矫正;
?②僵硬型表现严重,跖面可见一条深的横行皮肤皱褶,足跟小、跟腱细而紧,呈现严重马蹄内翻、内收畸形,手法矫正困难。
随着年龄增长,马蹄内翻足畸形日趋严重,尤其在负重后,足背外侧缘常出现滑囊和胼胝,患侧小腿肌肉较健侧明显萎缩。
痉挛性马蹄内翻足多发生在痉挛型脑瘫中,宝宝多有围产期或生后缺氧史,畸形可在睡眠中可消失或减轻,但一经刺激畸形则更明显。痉挛型马蹄内翻足可分为4型。
?Ⅰ型:以胫前肌痉挛为主,表现为前足内收,跟骨内翻。在步态的整个周期中足呈下垂内翻位,时有背伸及外旋,胫前肌腱皮下突起。常伴翘拇、趾畸形,属动力性畸形,肌痉挛、踝阵挛程度不等,肌张力为2~4级。
?Ⅱ型:以胫后肌痉挛为主,表现为前足内收,跟骨内翻,趾尖试验阳性。在步态的整个周期中可见胫后肌腱皮下突起,足呈马蹄内翻位,为动力性畸形,肌张力为3~4级。同时伴部分屈膝,踝阵挛阳性,部分有剪式步态。
?Ⅲ型:胫后肌与胫前肌痉挛同时存在,肌腱在皮下明显突起。马蹄内翻足常为持续痉挛状态,为动力性畸形,肌张力高,约为3~5级,部分属5级者为强直状态。
?Ⅳ型:单侧多见。肌肉持续痉挛,前足内收,距骨半脱位,跟骨内翻,骨性畸形固定,均为马蹄畸形,肌张力4~5级,踝阵挛阳性。
什么是痉挛型马蹄内翻足?治疗方法大不同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治疗以矫形为基础,遵守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早期非手术治疗常用Ponseti手法联合连续石膏固定矫正,通过适当的机械刺激,逐渐牵张挛缩的软组织,使骨和关节的脱位逐步获得复位,再使用石膏管型和支具维持矫正位置。矫正需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先矫正前足内收和后足内翻,再矫正后足的马蹄畸形,必要时予以经皮跟腱切断,最后使用足外展支具治疗,前3个月每天支具佩戴约23小时,3个月后每天佩戴14~16小时,坚持佩戴至3~4岁。马蹄内翻足复发与否,与足外展支具穿戴时间是否保证、方式是否正确密切相关。
Ponseti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一般矫治效果良好,但其治疗过程要维持几年,家庭康复也非常重要,有助于防止复发。家长应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在患儿支具佩戴间隙,对其进行足部按摩、牵伸,加强肌力、平衡及步态训练。
痉挛型马蹄内翻足的治疗痉挛型马蹄内翻足的治疗包括康复治疗、足部畸形矫正手术和手术前后康复治疗。
?对于学龄前期患儿,应手法纠正足内翻、前足内收和马蹄畸形,医院进行或有治疗师教家长在家进行,每天3次,每次30分钟,然后使用矫形器固定在畸形矫正位。对于学龄期患儿,应指导患儿主动功能锻炼,背伸、跖屈踝关节,延缓马蹄足畸形;内翻、外翻前足,保证胫前后肌及腓骨长短肌的肌力平衡,同时辅以家长的被动功能锻炼,以改善足部畸形。
?对于行足部畸形矫正手术的患儿,手术前后的康复训练几乎同手术治疗同样重要。术前康复治疗可为手术成功创造有利条件。术后石膏固定期间患儿可进行足趾活动、下肢等长肌肉收缩训练;外固定解除后可进行功能锻炼、物理因子治疗,并逐渐练习足负重行走,必要时佩戴矫形鞋,以维持矫形效果和改善足部功能。
未经过治疗或延误治疗的马蹄足会影响宝宝健康成长,如家长发现宝宝出现相关足部问题,或对宝宝的生长发育存在疑问,医院康复医学科咨询和就诊,我们将为您细心解答,并为您的宝宝提供全面的康复诊疗服务。
微文编辑:周璇
微文图片编辑:李川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cs/5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