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4

第一节变态心理学概述

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即使是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完全是异常的。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异常心理活动得到矫正,需要经过系统治疗。

–定义:变态心理学也称为异常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研究内容:对心理异常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分类和解释,并阐明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v变态心理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v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等等。—特点及影响因素

v精神病学:临床医学的分支

v精神病学研究的侧重点: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预后,预防与康复等等。

干预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共同的研究对象是(B)。

(A)心理与行为的联系(B)心理与行为的异常

(C)各种不良行为模式(D)各种脑器质性病变

?心理咨询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作用是(C)。

A.消除症状B.系统治疗

C.预防复发D.精神分析

?98、以下陈述中正确的是(AB)。

(A)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活动并不一定都是异常的

(B)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异常必须要接受系统治疗

(C)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活动一定都是偏离常态的

(D)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异常须通过心理咨询矫正

44、异常心理活动得到矫正,需要经过(C)。

(A)健康咨询(B)心理咨询

(C)系统治疗(D)发展咨询

50、变态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是心理异常的(A)。

(A)性质(B)治疗

(C)诊断(D)预防

20.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ABC)。

A.变态心理的定义B.变态心理的种类

C.异常心理的特点D.异常心理的转归

第二单元学科简史

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   

案例:酸葡萄机制,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

甜柠檬机制,即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

反向作用(reaction)由于社会道德或行为规范的制约,将潜意识中某种不能直接表达的欲望和冲动,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

案例:某人内心越是渴望接近某位异性,越是表现出对这位异性的疏远。

? 投 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隔 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

?

?抵 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的痛苦体验。

转化(conversion)指将内心冲突或情绪躯体化(somatization)的潜意识机制。

? 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意识不能承认的。

?补 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升华(sublimation)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

?幽默(humor):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

?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行为主义理论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行为是从过去的经验中习得的。学习过程可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或模仿的原理实现。

?心理障碍的症状是习得的非适应性行为,或者是由于缺少可以习得的适应行为。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原理:习得消退自发恢复刺激的泛化

行为主义的理论解释要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是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说明了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巴浦洛夫通过实验研究结果,来解释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

根据巴浦洛夫的理论,区分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判断的是两者的区别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或精细特征性上。

对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他认为是大脑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

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再以人为实验对象,研究其行为并与动物实验结果相比较,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一般技术路线。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与惩罚

?行为主义者对心理障碍的部分解释:问题行为是由不同寻常的条件反射经验造成的。

?行为矫正:问题行为可以通过同样的条件反射经验来改变。

?经典条件反射:系统脱敏厌恶疗法

?操作性条件反射:代币法生物反馈法

44、巴甫洛夫通过(C)来解释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

(A)现象描述结果

(B)精神病学结果

(C)实验研究结果

(D)心理研究结果

.巴甫洛夫认为,心理异常的原因包括(AC)。

(A)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冲突

(B)心理活动灵活降低

(C)强烈且异乎寻常的刺激

(D)心理活动平衡异常

巴浦洛夫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研究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神经机能和条件反射活动。把反射解释为机体对外部作用的反应。

桑代克

尝试—错误理论

开创了使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量化手段研究动物行为学习的先河,比巴甫洛夫早三年。

华生

建立“刺激-反应”模式

R=f(S)

不考虑刺激与反应的中间过程,认为,行为可通过学习或训练加以控制,不认为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

托尔曼

提出了刺激和反应中间的变量,即机体的内部因素。

B行为=f(S环境刺激.P生物内驱力.H遗传.T训练或经验.A年龄)

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反射(重视强化作用)

R反应=f(S刺激.A其他条件作用)

班杜拉

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模仿学习理论)

认为,人类行为既不是单纯地取决于生物性的内驱力,也不是单纯取决于客观环境条件,人的认知过程不但参与行为模式的形成,也参与人格的形成和保持。

(1)替代学习(又称观摩学习)某些行为不必实际去经验。

(2)自行奖励与批判。自我评价,自我强化。

(3)行为自控,人的行为可以自我调控。

沃尔普

行为治疗是使用实验确立的行为学习原则和方式,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

“认知—行为治疗”关键行为,又叫靶行为。

治疗步骤:(1)分析靶行为发生的情境

(2)靶行为量化

(3)矫正目标制定

(4)制定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的干预措施

(5)监测、调整干预计划的实施

(6)结束

(7)检验

?人本主义理论基本观点: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

人在本质上是可信赖的。人有潜能。只要环境适宜。关系良好。就有能力增进自我觉察。

自我成长。

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和潜能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解释要点:

“潜能”不论就生理方面或心理方面,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

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

异常解释:存在焦虑:存在和责任的冲突(人的根本存在是人的“存在”是个体的自由、独立性,人们又不能离开群体而孤立地生存)。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的需要本能层次上的需要,包括食欲、睡眠的欲望等

安全的需要躲避对生命构成威胁的危险的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本层以上都是社会需要,是与他人交流相关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想要被他人尊重的需要,也叫“被承认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理想实现等的需要,也称为“成长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   B维持生理机能 

C进行人际交往 D认识客观世界

98.正常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原则包括(AB)。

A.内省经验标准B.社会适应标准

C.人格的稳定性D.主客观相统一

99.用“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包括(ABD)

A.主、客观世界统一原则B.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C.情感与理智协调原则D.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郭念峰认为,心理学确定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原则包括(AC)。

(A)主观和客观统一性(B)心理活动灵活性

(C)人格的相对稳定性(D)心理活动平衡性

98、正常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原则包括(ABCD)。

(A)医学标准(B)统计学标准

(C)内省经验标准(D)社会适应标准

容易混淆的问题

症状、主要症状、核心症状

?症状:患者病后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主要症状:是在患者病程的大部分时间都存在的的一系列症状,可能是引起患者情绪问题的原因,也可能是情绪问题所导致的结果。

?核心症状:在求助者病程一系列症状中,最主要的症状,其他症状一般是继发或伴发的。

关于生理功能和躯体症状

生理功能是指人体八大系统的正常的作用。比如消化系统主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呼吸系统主呼吸等等。躯体症状是指躯体能够感觉到的不适或被观察的到的异常。

预后和转归

?预后是指事先推测疾病的过程和结局,是对未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推测,不是对已发生的结果的总结。

?转归是指疾病的结果。疾病经治疗最后是治愈、未愈或死亡,是已经出现的结果,与预后是不同的概念。

疑病观念和疑病妄想

?疑病观念是超价观念,是在一定现实基础上形成的,患者坚信不疑的错误观念。疑病妄想是内容荒谬的,患者坚信不疑的思维二者在表现上都是患者坚信不疑,但区别就在于:前者内容是有现实基础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或解释。后者是没有现实基础,是荒谬的,无法解释或理解。所以前者见于神经症,后者见于精神分裂症。

精神病、精神病性障碍、非精神病性障碍

?现在尽量不用精神病这一说法。因为精神病这一概念是一个日常概念。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现在的概念体系是: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等)。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等)

?所以焦虑症是第二种情况,是心理咨询的范畴。在这里之所以有疑问,可能是因为教材上说“我们的工作范围是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以及可疑神经症”。在三级书上有提到。

?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

强迫观念与强制思维

?强制性思维的另一种叫法是思维云集,顾名思义,是指一股潮水一般的思想,突然大量出现在大脑内。突然出现、突然消失。强迫观念:是指一种观念或思维概念反复出现在患者脑海中,明知不必要,但仍然无法摆脱。

?相同点:都是求助者不能自控的思维。

耳鸣、真性幻听、假性幻听

?耳鸣:一般来说声音比较单调,而且是非言语性质的。

?真性幻听:多为言语性幻听,也就是说其内容多为言语性质,就像平常人说话一样,有节奏、语音、语调等的变化,见于多种精神疾病。

?假性幻听:和前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所谓“听”到的声音是直接在脑内呈现的,不是通过听觉器官听到的。

思维形式障碍与思维内容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主要表现在速度、量,以及逻辑的异常。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是内容的荒诞(妄想、超价观念、强迫观念)。打个比方,就像写命题作文,一类人写的要么字数太少,要么字数太多,要么前言不搭后语,错误连篇(形式障碍);另一类人写的条理相对清楚,就是内容荒诞(内容障碍)。

疑病妄想与内感性不适,内脏性幻觉

?内感性不适:身体里面性质不清楚.部位也不具体的不适感。

?特点:定位不明确,性质不清楚甚至多变,不易与躯体疾病所引起的症状区分。常常局限于单一的感觉通道。比如说牵拉感,蚁爬感是由压力感受器感觉到的。但是,这些症状并不荒谬。躯体疾病也可能有类似的表现。

内脏幻觉疑病妄想

?内脏幻觉:患者对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一种异常知觉体验。如感到肠扭转、肺扇动、肝破裂、心脏穿孔、腹腔内有虫爬行等。特点:定位明确,性质怪异,缺乏相应的躯体表现,比如肠扭转,真正的肠扭转病人的主要症状是疼痛,肝破裂的病人是失血性休克等,求助者不可能来说“我觉得我的肝破了,肠子扭到一起了”。疑病妄想:疑病妄想常常是继发于内脏性幻觉的,就是说先有内脏性幻觉-------我的肝腐烂了,再有疑病-------我的肝有病,并对此坚信不疑。内脏性幻觉是知觉,是患者的主观体验,疑病妄想是思维,是对主观体验作出的主观判断。

?所以看下列一段陈述:我的肝腐烂了---我一定有肝病(依据是我的肝腐烂,其实没腐烂,但患者坚信不疑)内脏性幻觉---------疑病妄想

躯体症状和躯体化症状

?没有躯体形式症状这一说法。

?躯体症状是指在疾病状态下,机体的生理机能发生异常时病人的感受。医院的门诊中,有相当一部分病人主诉了躯体症状,却无相应的器质性改变;精神科也有许多病人在无任何器质性基础时出现躯体症状,或虽有器质性基础,躯体症状却将机体的异常有夸张性表现,这就是躯体化症状。Kleinman认躯体化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演化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用躯体症状来表达和解释个人和人际间的种种问题,且体验成为躯体症状。换言之,诉说的是躯体症状,表达的则是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

?躯体形式障碍,是神经症的一个亚型,包括躯体化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包括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情感迟钝和情感淡漠

?情感迟钝:患者对一般情况下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事情反应平淡,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例如,某早年丧父的女患者,多年来母女相依为命,情意深重。病后患者对母亲变得疏远和冷淡,对母亲关心体贴的谈话越来越少,与病前相比,判若两人。情感迟钝不仅仅指正常情感反应量的减少,更具特征性的是患者的一些高级的、人类所特有的、很精细的情感(例如劳动感、荣誉感、责任感、义务感等等)逐渐受损,但是还没有达到完全丧失的程度,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以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情感淡漠:指患者对一些能引起正常人情感波动的事情以及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事情,患者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患者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见于精神分裂症衰退期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表现为情感反应的量减少,后者表现为几乎没有情感反应。

不同诊断下,“偏执”的含义

?偏执状态——即妄想状态,非疾病学诊断,只是一种描述性的过渡诊断——有精神病,暂无法分类。

?精神分裂症偏执型——诊断精神分裂症,以幻觉、妄想为主要表现。

?偏执性障碍——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疾病学诊断,以系统化的妄想为主要表现,与分裂症的最大区别是不出现精神衰退。









































科学运动避免半月板撕裂伤
南安多措并举打造和谐务工环境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cs/19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