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危急值处理
来源:杏林苑社群
思考题
一天看N个血常规单子,但危急值的处理流程你真的烂熟于心了吗?
血常规是临床最常做的血液检查,虽然并不是某一项指标异常就能够确诊患有某种疾病,但一旦出现极端的结果(即危急值),就必须迅速处理,否则随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何谓危急值?
年《检验危急值在急危重病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成人)》版对危急值做了定义,主要涵盖以下3个层面。
1.危及生命极度异常的检验结果。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如不给予及时有效治疗,将处于危险状态;立即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2.和疾病的治疗转归有紧密联系。
3.国家重大传染性疾病。反映那些需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检验结果,如H7N9。
血常规主要涉及危急值
一张血常规报告,一般含有20~24个项目,最主要的3项分别为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PLT),正常参考值范围和相应危急值见下表。
(本内容参见版《检验危急值在急危重病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成人)》)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正常参考值可能也会有较大不同,如正常成人的白细胞数在4~10*10^9/L,但在新生儿,这个数值可高达15~20*10^9/L。
此外,性别也可能产生影响,在临床处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差异。
危急值报告流程
既然已经知道了危急值的界限值,发现检验结果中患者出现了危急值,该怎么办呢?
检验人员应立即将消息发送给护理单元或开单医生,并应在10min内确认;护理单元评估后通知主管医生;主管医生(尤其是床位医生)需及时进行处理。
详细报告流程如下:
知识拓展
血常规异常常见原因
白细胞病理性增加多见于急性感染、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毒症、药物中毒、酸中毒和烧伤等。减少则多见于感染性疾病和白血病等血液疾病。
红细胞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消化道肿瘤晚期以及心肺和干细胞相关疾病。减少则多见于急/慢性失血、红细胞破坏、造血因子缺乏、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溶血。
血小板增多多见于慢性髓系白血病、淋巴瘤及脾切除术后。减少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脾亢、放射病、骨髓转移瘤、严重感染及结核、伤寒等传染病。
示例
1.脓毒症患者
2.白血病导致的三系下降
3.脾切除术10天后血小板的急剧上升
相关阅读
血常规--你能看出什么?血常规,俗称“血象”,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项血液检查。
血常规中的许多指标都是病理改变常用的敏感指标,其中以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具诊断参考价值。
白细胞:人体防御的卫士
白细胞是人体重要的防御细胞,对人体具有保护和防御功能。白细胞的正常参考值(4.0-10.0)×10^9个/L。
白细胞根据形态可以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率最高,达到(50%——70%),它能够吞噬和杀死细菌,防止细菌和有害物质侵入机体,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
淋巴细胞
与免疫有关,它是机体保护自己不受病原体侵袭的主要细胞,主要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来发挥作用的。
单核细胞
具有很强的吞噬功能,能够从血液中清除死亡和不健康的细胞、废物和碎片以及杀死入侵的细菌。
白细胞数量和功能异常多见于白细胞疾病。
病理性增多
常见于急性感染、中毒或严重组织损伤、白血病等。
病理性减少
常见于细菌或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如低增生性白血病)以及免疫系统疾病等。
红细胞:贫血的一个诊断标准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负责氧气的输送。
它将氧气输送到各个组织,再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输送到肺脏后呼出体外,血液的颜色是红色的,也与血红蛋白有关,故俗称为“血色素”。
血红蛋白的正常参考值是:男性--g/L,女性--g/L,新生儿---g/L。
临床上常用血红蛋白的指标作为贫血的一个诊断标准。
常见的贫血包括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叶酸缺乏的营养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溶血性贫血等。
不同的贫血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因此要进一步明确诊断对症施治。
血小板:能干的修补工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凝血、修补破损血管。血小板的正常参考值(-)*10^9/L。
血小板若低于正常值:必须加以重视,因为它可能提示很多疾病,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
血小板若高于正常值:可能预示了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也可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或肿瘤等疾病。
对指标偏离正常值的解读:
应该注意的是,所有的这些指标与正常值稍有偏离属于正常现象,如受情绪、环境的影响;
剧烈运动、饱餐,或服用某些药物后细胞都会有轻度的变化。
只要复查后指标恢复正常即可,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有问题必须及时复查。
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临床的症状以及体征等因素,结合其他指标进行分析和诊断。
什么情况下应该到血液科检查?
1.面色苍白、头昏、乏力、心悸,皮肤黏膜淤斑淤点、黄染等。
2.血液检查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异常增高或降低。
3.颌下、颈部、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
4.其他如不明原因的发热,或不思饮食,日渐消瘦等。
推荐阅读:
“第一届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创新与推广分会医疗科技创新评审会”项目征集通知温馨提示:本平台已开通文章搜索功能,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dwh/7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