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健康人物李勇杰中国细胞刀第一人
从医院到医院,从一个优秀的医学专家到一个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再到科学家型医生,他的人生故事就是一部传奇。
李勇杰:中国细胞刀第一人
3月1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在3月5日“学雷锋日”来临之际,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在中国文明网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李勇杰等10位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中央电视台、中国文明网、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将会陆续播报“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让被冠以“中国细胞刀第一人”的李勇杰再次登上荣誉殿堂。年李勇杰带着国际前沿医学技术回国,成为国内功能神经外科的“拓荒者”。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他的故事就是一部传奇。从医院到医院,从一个优秀的医学专家到一个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再到科学家型医生;他敢于登攀的脚步从未停止过,总是不断创新与追求更高的目标。
母亲的简单愿望让他与医学相伴一生李勇杰现任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北京市级人选,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突出贡献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北京市侨联常委、北京市政协常委。
李勇杰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位电气工程师,其言传身教影响着他的一生。由于父亲的严厉管教,使得他在当年学工学农的“浪潮”中没有荒废学业。而母亲的慈爱,让他在困难时期得以健康成长。他说:“我去学医只是源自母亲一个简单的愿望,高中毕业考大学要报志愿时,我妈说:‘家里边最好有个医生,将来老了以后看病方便。’所以让我去学医,我就听话报了医学院。”当年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取北京医学院,毕业后他又师从著名神经生理学家乔建天教授攻读研究生。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留在医院工作。但是,让李勇杰感到遗憾和内疚的是,母亲这个简单的愿望却没能实现。父亲去世前,他正在读博士,没有帮上多大的忙。而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正在美国学习。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他深深地感受到病人更需要自己。李勇杰说:“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交给你的时候,希望你能够给他们解除这些病痛,他们对你的期望值很高。”他对自己一直严格要求,为病人提供高标准的医疗服务。
年轻时梦想出国被细胞刀震撼找到事业方向随着专业知识的增长,李勇杰清醒地感到自己视野的狭窄。强烈的求知欲和当时国内医学科技与国际最尖端技术水平形成的断层,让他有了出国梦。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伸出了“橄榄枝”,邀请医院做博士后研究。就这样,李勇杰接触了当时国际前沿的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俗称“细胞刀”技术。稳定、长期和立竿见影的手术疗效深深吸引着他。他清楚地记得一位来自马里兰州的原发性震颤症女患者,那天是丘脑切开手术,脑内准确定位后,手术开始,几秒钟之内,患者右手剧烈的震颤消失了。当李勇杰问她感觉如何,她一言不发,盯着手翻来覆去端详了许久,双眼突然涌出泪水:“Oh,itstopped.Look,after10years!Oh,myGod!”——“哦,它停下来了。10年了,我的上帝!”
李勇杰说:“‘细胞刀’是国际前沿的微电极导向的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它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其实没有刀。它是用一个很细的电极深入到人的大脑,寻找有异常活动的那群细胞,通过射频的、加热的办法,把这群细胞给‘破坏’了。手术效果立竿见影,几秒钟之后,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就得到了制止,折磨了病人十几年的症状就会消失。医院接触到‘细胞刀’这种新技术,很震撼,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找到了自己以后愿意做的事。”在国外那些日子里,他阅读了很多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方面的专著、文献,在临床上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每逢手术日,必定6点起床,他一边开车一边吃早餐,早上7医院CT室。患者一到,马上帮助安装立体定向头架,观摩CT定位,然后是大约5—6小时的术中电生理功能定位。此外,李勇杰还尽量挤出时间去病房观察手术后的患者,体会手术疗效和术中定位准确性的关系,以及今后改进的方向等。
年3月,通过电视转播的画面,李勇杰目不转睛地看着享誉世界的加州LomaLinda大学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生RobertP.Iacono教授用“细胞刀”给一位帕金森病患者做手术。凭着在神经电生理技术方面的功底,李勇杰从电视屏幕上注意到一个细节——术中电信号噪音太高。李勇杰断定可能是电生理系统的设定不太合理,与高频电刀干扰的手术室环境不适应,需要更好地屏蔽。当晚,他就写信给Iacono教授,坦率地谈了自己对技术改进的看法。这个大胆的举动,使李勇杰引起了Iacono教授的注意,很快给他回了信,并发出了工作邀请。李勇杰以优异的成绩提前结束了博士后学习,应LomaLinda大学医学中心的邀请从美国东海岸的马里兰来到西海岸的南加州,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临床治疗工作中。
带着细胞刀技术毅然回国不断创新填补空白造福国人随着“细胞刀”在手中越来越娴熟,感受着太多从轮椅上站起来的病人的感激和泪水,李勇杰的内心渐渐失去了平静。他想到了祖国。在中国,帕金森病发病率高达1‰,这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多么庞大的人群。他们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不同程度地丧失
了工作能力,生活逐渐无法自理,在一步一步走向残疾。李勇杰说:“‘细胞刀’技术把在脑内定向毁损的精确度,提升到了百倍千倍以上,而这项技术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我在RomeLinda大学医学中心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积累了上千例‘细胞刀’技术的经验,觉得学有所成,就想回国为国家做点事。国内有万帕金森病人,我将新技术带回去,一定能造福国人。”年,李勇杰毅然决定回国。作为中国驻美领事馆“留学尖子人才”,带着梦想回国的他选择了医院,医院与美国LomaLinda大学合作创办了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这也是中国第一家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的临床治疗和科研机构。从此,被称作“细胞刀”的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疗法风靡全国。而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也被美国帕金森病基金会授予“卓越成就临床中心”,成为当时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临床机构。
李勇杰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时刻保持着“我要把事情做得更好一点、再好一点,这样一个心态去做医生,要当科学家型的医生”。李勇杰带领团队不断追踪世界领域在功能性脑病的最新动态,改良技术,提升治疗水平,拓展治疗范畴。年3月,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应用丘脑底核毁损技术治疗帕金森病获得成功,同年又开展脑深部电刺激技术即“脑起搏器”治疗术治疗帕金森疾病。年5月,首例全身性扭转痉挛的手术获得了成功。年下半年,首例痉挛性斜颈、舞蹈症以及抽动秽语综合征等手术相继获得了成功。李勇杰在创造性地把手术的治疗范围拓展到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之后,又开始了癫痫和疼痛的手术治疗,至今已拓展到30多种功能性脑病。研究所形成了以疼痛中心、运动障碍中心和癫痫中心为核心,面瘫、面肌痉挛以及精神外科为分支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学科构架,成为国内最大的功能性脑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基地。自9年起,研究所的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治疗量达到全球第一,成为“脑深部电刺激全球最大治疗中心”。
为病人创建“终点站”因为有爱总会有奇迹李勇杰心情沉重地说:“看到很多病人医院,变得一贫如洗。我希望可以告诉患者,不要病急乱投医,这里解决不了,其他地方也不会有更好的办法。我希望给这些相关患者一个信念,让他们心里更踏实些。‘终点站’的概念其实更是给我们自己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目标。病人来到我们这里,我们这如果治不了,那其他地方也治不了。我们得有对自己的这种高要求,要让自己的门诊成为患者求诊‘终点站’。”随着名声越来越响,李勇杰的“终点站”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慕名而来的疑难患者更是数不胜数。8年,有一个年轻的疑难癫痫患者,他已经做过开颅手术和伽马刀手术,却失败了,医院肯接受这个病人。他脑中有种奇怪的脑电波,导致他的癫痫每天发作二十多次。李勇杰收下了这一病人。他介绍:“在一次手术治疗失败之后,经过反复考虑,提出在脑中植入电极的方式寻找病灶的方法,一共埋放88个电极。我们为他实行了第四次开颅手术,整个手术进行了十几个小时,手术终于成功了,孩子痊愈了。这个手术我觉得压力很大,如果我们把这个病人放弃了,对不起病人。如果医生怕担责任,不相信患者,这个孩子就毁了。”手术后,这个孩子的智力没有受到影响,肢体上没有受到影响,后来上了大学。
在功能神外的病房里,有着许多“特殊”的病人,笔者曾经看到的彭水林就是其中的一位。彭水林在多年前被一辆大货车拦腰轧成两段,原本身高厘米的他只剩上半身的78厘米,他以惊人的毅力闯过生死大关,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成为了世界罕见的高截位存活者,被人形象地称为“半截人”。然而,一种奇怪的疼痛始终折磨着他,明明肚脐以下什么都没有了,可彭水林能清楚地感觉到身体残端常常袭来剧烈疼痛,七年的折磨让这个坚强的人有了轻生的念头。一个腰部以下什么都没有,甚至没有了臀部的“半截人”,身体残端良好愈合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感觉到身体残端的剧烈疼痛呢?李勇杰说:“这种疼痛医学上称为截肢痛。”他和他的团队为彭水林进行了脊髓电刺激手术,也就是在脊椎中段安放一个电极装置,刺激他的脊髓神经,让疼痛无法从脊椎下部传输到大脑皮层中,这样彭水林就不会感觉到肢体的疼痛了。手术后,彭水林激动地说:“这简直是个奇迹!我不疼了!”终于告别了伴随他七年的止痛药,彭水林说自己与李勇杰教授有缘。更让人感动的是,年李勇杰与彭水林同时荣登“中国好人榜”,是巧合又是必然,因为有爱,总会有奇迹。
白癜风医院怎么走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dzz/4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