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反复咳嗽咳痰2年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panbronchiolitis,DPB)是一种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和活动后气促,严重者可导致呼吸功能障碍,但无特异性。肺部HRCT表现为两肺广泛分布小叶中心性结节影、“树芽征”及细支气管囊状、柱状扩张,具有特征性。14或15元环的大环内酯类药治疗有效。

一、典型病例

患儿,男性,7岁11月,因“反复咳嗽、咳痰2年”入院。患儿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咳痰,咳嗽为阵发性连声咳,有黄色黏痰,量较多,以晨起为著,无发热,无血丝痰及咯血,无气促、喘息及胸痛,无盗汗、消瘦及午后潮热,医院就诊,拟“肺炎”治疗后咳嗽、咳痰可减轻,但停药后反复加重。近5月来活动后出现稍气促。为进一步诊治入院,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尚可,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过去史、个人史及家族史:出生史及生长发育史无特殊。既往有长期鼻窦炎病史。

体格检查:T:36.4℃,P:92次/分,R:24次/分。卡疤(+)。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无贫血貌。双侧上额窦区压痛(+),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I°肿大,表面未见脓性分泌物,口唇无发绀,气管居中,三凹征(-),胸廓对称,双侧呼吸运动一致,双肺叩诊呈清音,可闻及少量粗中湿啰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率92次/分,心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未见杵状指(趾),肢端无发绀。腹部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6.10×/L,N0.,L0.,Hbg/L,PLT×/L;免疫球蛋白三项:IgG8.g/L,IgA1.g/L,IgM2.g/L。细胞免疫功能:总T细胞73.70%,CD4+T细胞36.50%,CD8+T细胞28.40%,CD4/CD81.29,NK细胞7.28%。痰涂片未找到细菌、真菌,痰涂片未见恶性细胞,找到极少许含铁血红素细胞。痰培养出肺炎链球菌,血清支原体抗体阴性。冷凝集试验阴性。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沉、CRP未见异常。胸部CT平扫提示(图2、图3)两肺可见小叶中心结节影、“树芽征”及斑片状密度增高影。鼻咽部CT:左侧上颌窦、右侧蝶窦及两侧筛窦炎症。支气管镜检查诊断:气管、支气管黏膜轻度充血,管腔内有分泌物溢出。肺泡灌洗液涂片:未见恶性细胞,见纤维柱状上皮细胞及少量炎症细胞。

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治疗经过:予阿奇霉素10mg/(kg·d),服3天,停4天,2个月后复查,咳嗽、咳痰减少,活动后气促减轻;服用阿奇霉素8个月,基本无咳嗽、咳痰,复查胸部高分辨率CT示病灶基本吸收。

二、讨论

1.内科医师甲:患儿病例特点:①慢性病史;②临床表现为长期咳嗽、咳脓痰;③平素经常流脓涕;④无结核接触史及结核病家族史;⑤查体:双上颌窦压痛(+),可闻及少量粗中湿啰音;⑥常规免疫功能检查正常;⑦胸部高分辨率CT可见小叶中心结节影、“树芽征”及斑片状密度增高影;⑧鼻窦CT提示左侧上颌窦、右侧蝶窦及两侧筛窦炎症。

根据患儿长期咳嗽、咳脓痰,且有长期鼻窦炎病史,考虑为鼻窦-支气管疾病谱中的某种疾病,遂进行了胸部HRCT及鼻窦CT检查,患儿肺部HRCT表现为两肺小叶中心性结节影、“树芽征”符合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早期表现,故考虑诊断为DPB。

2.内科医师乙:根据该患儿的病史、体检,结合HRCT及肺组织病理检查,诊断DPB成立。DPB是一种主要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的弥漫性进展性小气道疾病,以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及其周围区域的慢性炎症为特征。“弥漫性”(diffuse)是指病变在双侧肺部广泛分布,“泛”(pan)表示炎症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壁全层。

DPB是一种鼻窦-支气管综合征,其临床症状和特征无特异性。多数病人起病隐匿,成人常在40岁或50岁后发病,儿童DPB多于10岁以后发病。常见的三大主症为持续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肺部可有湿性啰音,病程长者可见桶状胸,肋间隙增宽,肺部叩诊呈过清音,呼吸音减弱。可有轻度发绀,约1/3病人可见杵状指。本病常常合并反复肺部感染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病程早期痰液常培养出流感嗜血杆菌,晚期常并发铜绿假单胞菌或其他单胞菌感染。病程较长者可继发支气管扩张、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以至死亡。病人大多伴有慢性鼻窦炎,鼻部症状常可早于肺部症状。有的病例几乎没有自觉症状,偶从确诊为慢性鼻窦炎时被早期发现,但活动后呼吸困难较一般人明显。

胸部影像学具有特征性改变,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之一。肺功能表现为进行性的气流受限,以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及轻-中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为特征,弥散功能可正常。病人血清冷凝集试验(CHA)效价可增高。即使未合并感染,外周血白细胞常增高,CRP、红细胞沉降率增快,IgA、IgG轻度升高。

本例患儿具有反复咳嗽、咳痰及活动后呼吸困难的“三主征”,伴有慢性鼻窦炎,肺部HRCT可见DPB表现,符合三项必须项目。肺部闻湿啰音和肺功能符合两项参考项目,达到临床确诊病例的诊断条件。

因患儿有慢性咳嗽、咯痰和呼吸困难,伴慢性鼻窦炎,因此被认为是鼻窦-支气管疾病谱的一种;需与原发性纤毛不动综合征(PCD)、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症、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等引起的反复下呼吸道感染鉴别。

(1)PCD:本病因纤毛结构缺陷导致纤毛功能异常,引起慢性鼻窦炎、慢性中耳炎、反复性或慢性支气管炎、反复肺炎最后导致支气管扩张,也是鼻窦-支气管疾病之一,电镜检查可见呼吸道柱状上皮细胞纤毛超微结构缺陷。本患儿必要时可做呼吸道黏膜活检。

(2)囊性纤维化:是一种侵犯多脏器的遗传性疾病。此病多见于白色人种,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引起鼻窦、肺部疾病及男性不育症。但其致病机制为黏液成分异常,稠厚而很难被纤毛等机制清除,尚有胰腺功能不全及汗液试验阳性(汗氯升高),其病情相对重。肺CT检查可见支气管囊性扩张、斑片状阴影、肺不张及马赛克征,易和DPB混淆。本患儿无外分泌腺功能障碍表现,且无支气管扩张,HRCT见两肺小叶中心结节影和树芽征的表现,可除外囊性纤维化。

(3)支气管扩张症:DPB与支气管扩张症在临床表现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较难鉴别。但DPB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几乎同时出现,而支气管扩张症呼吸困难出现较晚,且影像学上无弥漫性小叶中心性结节,病理改变主要在传导性气道,肺间质中很少有泡沫细胞聚集;但晚期DPB亦可产生弥漫性支气管扩张,因而有人认为DPB是弥漫性支气管扩张的原因之一。

(4)原发性免疫缺陷引起的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呼吸系统是免疫缺陷病最易累及的器官,常见的免疫缺陷病如XLA、CVID、IgG亚类缺乏症等常并发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反复严重肺部感染可继发支气管扩张。但本患儿无肺外感染病灶,且影像学上有弥漫性小叶中心性结节,结合体液及细胞等免疫学检查不支持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3.内科医师丙:本患儿发病年龄稍偏小,但治疗效果好。

DPB的基础治疗为长期服用小剂量红霉素。除支气管扩张明显外,所有DPB的治疗原则是无论痰液培养结果如何(即使为铜绿假单胞菌)以及是否存在呼吸衰竭,均首选红霉素。成人~mg/(kg·d),分2~3次口服,儿童5~10mg/(kg·d),疗程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病情处于进展期的病例需持续治疗2年以上;伴有严重呼吸功能障碍的病人需更长期给药;停药后复发者再用药仍有效。

对于感染症状明显而红霉素治疗1个月无效者,可换用其他14元环或15元环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或阿奇霉素;但迄今尚未证实16元环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如交沙霉素)的有效性。

当病人出现发热、咳嗽、咯痰加重等合并感染的征象时,可应用针对铜绿假单胞菌或流感嗜血杆菌的抗生素;但应避免长期使用青霉素及头孢菌素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有抗感染和免疫抑制作用,但对于DPB的疗效不肯定,可与大环内酯类药物联用,控制症状后逐渐减量。此外,可服用祛痰剂、支气管舒张剂及鼻窦炎的药物治疗,必要时还可予以吸氧及呼吸机治疗。

本患儿予阿奇霉素治疗2个月后复查,咳嗽、咳痰减少,活动后气促减轻;阿奇霉素治疗8个月时,复查胸部HRCT提示结节影基本吸收。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购买

人卫儿科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专科医院山东
合肥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dzz/582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