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灸常用哪些穴位
大椎穴:古人称它为“诸阳之会”,这个穴位在背部的最高点,背部本来就属阳,所以大椎穴堪称阳中之阳,《甲乙经》说过“大椎,三阳,督脉之会”意思是,大椎是督脉与手部三阳经的交会穴,所以阳气非常足。它的作用不限于补阳,当阴阳相争的时候,刺激大椎,可使阴阳平衡。
取穴方法: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大椎穴功效: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主治病症:大椎穴有强身防病作用。大椎穴主治发热,疟疾,中暑,感冒,癫狂,癫痫,骨蒸潮热,盗汗,咳喘,脊背强急,项强;以及肺结核,支气管炎等。肺俞穴:肺俞穴为足太阳经背部的腧穴,俞同输,因其内应肺脏,是肺气转输、输注之处,为治疗肺脏疾病的重要腧穴,故名肺俞。
肺俞穴是主治肺脏疾患的重要腧穴,《针灸甲乙经》说:“肺气热,呼吸不得卧,上气呕沫,喘气相追逐,胸满胁膺急,息难,……,肺俞主之”,《针灸资生经》云:肺俞治疗“喘与哮”。近人指出,肺前穴主治肺脏病变,对改善肺脏功能,消除肺脏功能失常所产生的理证候,具有一定功效,故有解表宣肺、肃降肺气的作用。
取穴方法:人体肺俞穴位于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病症:临床上用于治疗咳嗽、哮喘、咳血、肺痨及过敏性鼻炎等病症,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一些呼吸系统疾病。膏肓穴:此穴是人体重要保健要穴之一,属足太阳膀胱经。唐代药王孙思邈曾在《千金方》中说:“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遗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比如,得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慢性疾病,且因久病不愈变得体弱消瘦时,说明身体气血阴阳均已受损,最适宜取膏肓穴施灸治疗,起到扶阳固卫、济阴安营、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使身体恢复强壮。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疾病: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脾俞穴:此穴是脾的背俞穴,和脾的功能关系密切。中医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主升举。脾为太阴湿土,又主运化水液,故喜燥恶湿。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属络于脾与胃,相为表里。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与长夏之气相通应,旺于四时。刺激脾俞穴,可以提升脾脏的功能,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使脾运化水湿功能正常,将身体多余的水分转输到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液和尿液排泄出体外,令湿浊消散,诸症解除。
取穴方法: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疾病:现代常用于治疗胃溃疡、胃炎、胃痉挛、神经性呕吐、肠炎等。
肾俞穴:肾是人体五脏之一,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而肾俞穴就是与肾有关的。肾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藏精,主水,主纳气。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和肾阳能资助、促进、协调全身脏腑之阴阳,故肾又称为“五脏阴阳之本”。肾藏精,主蛰,又称为封藏之本。肾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属络于肾与膀胱,相为表里。肾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与自然界冬气相通应。
取穴方法:人体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疾病: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天突穴:别称玉户、天瞿,出《灵枢·本输》中,属任脉。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主治气喘、咳嗽、暴喑、咽喉肿痛、呕逆、瘿瘤、梅核气。
膻中穴:是人体任脉上的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膻中穴的主治病症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等。
现代临床上常用于咳嗽、气喘、气短、咳唾脓血、肺痈等呼吸系统病症,噎膈、臌胀、呕吐涎沫等消化系统病症,胸痹胸痛、心痛、心悸、心烦等心血管系统病症以及产后无乳、瘿气、霍乱、转筋、尸厥等其他病证。总之,临床运用本穴多用于心肺病变,尤宜于心肺气虚之证。
该穴具有调理人身气机之功能,可用于一切气机不畅之病变,诸如肺气不降之上逆、心之气血郁滞以及肝气郁结等症。
医院康复理疗科三伏灸时间表:
初伏灸:年7月17日
中伏灸:年7月27日
中伏加强灸:年8月06日
末伏灸:年8月16日
以上内容只是个人观点,如有错误欢迎留言指出,图片来自网络,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dzz/5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