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按摩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儿科推拿学基础

  《↑点击屏幕上方肖林盲人推拿》   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泌浊,用于小儿先天不足、腹痛、遗尿、脱肛、尿潴留。

  (1)用于寒凝腹痛、遗尿、脱肛,多与补肾经、揉二马及推三关合用。

(2)用于尿潴留,多与清小肠、推箕门合用。

7.肚角

脐下2寸,旁开2寸两大筋。

  拿肚角,用拇、食、中指三指由脐旁向深处拿捏,一拿一松为一次。

  健脾和胃、理气消滞,用于腹痛、腹泻、腹胀、痢疾、便秘等。

(1)拿肚角可止腹痛,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特别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好,配一窝风可加强止痛效果。

  (2)本穴用拿法刺激性较强,一般拿3到5次即可,不可拿时间太长,可在所有手法结束后,再进行。

躯干部常用穴位:脊柱、七节骨、龟尾、乳旁、胁肋、丹田、肚角。

细目四:下肢部穴位要点:

】】】

1.下肢部常用穴位的位置,操作,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

1.箕门

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推箕门,食、中指指腹自膝盖内侧上缘直推至腹股沟。

利尿通淋,用于尿闭、小便赤涩不利、水泻等。

治疗尿潴留,多与揉丹田、按揉三阴交合用;治疗小便赤涩不利,多与清小肠合用。

2.百虫

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

(1)按揉百虫,拇指端按揉。

(2)拿百虫,拇、食、中指对称提拿。

疏经通络、镇惊止搐,用于四肢抽搐、下肢痿蹵不用。

(1)用于下肢瘫痪及痹痛等症时,常与拿委中、按揉足三里合用。

(2)用于抽风惊搐,宜重拿,并配合清肝经、掐老龙、拿委中等。

下肢部常用穴位:箕门、百虫。

第五单元小儿常见病推拿治疗

细目一:感冒

1.感冒的定义、发病特点。

感冒俗称“伤风”,是由感受外邪而引起的,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痛、咳嗽等症状。感冒是小儿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气候变化时及冬春两季最易发病。一般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2.感冒的病因病机。

导致感冒的外邪,多为风寒、风热、暑湿,时疫外感,内因多位肺匹两虚

3.感冒的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1)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咽痒为主要症状,多兼咳嗽。挟滞者,可伴呕吐、腹泻、腹胀;挟惊者,可见高热惊厥;挟痰者,可见咳嗽、痰吼。

(2)四季均有,常因气候骤变、寒暖失调而发病。

(3)全身症状较重,且出现流行趋势者,为流行性感冒。

(4)每月反复感冒2次以上者,多见于虚证感冒。

(5)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单核细胞增加。

(6)从呼吸道分泌物可分离出致病病毒。

本病当与肺炎喘嗽、麻疹、水痘相鉴别。

(1)肺炎喘嗽:初起可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咽红、咳嗽等类似感冒的证候,但一般发热较高,伴气急痰喘,鼻翼扇动。两肺听诊有细湿啰音,胸部X片可见斑片状阴影。

(2)麻疹、水痘:初起有发热、咳嗽等症,麻疹可见眼泪汪汪,口颊黏膜充血,有灰白色斑;水痘可见皮肤有斑疹、丘疹、疮疹。

4,感冒的辨证论治:主症、治法、处方、随症配穴。

治疗感冒总的原则是疏风解表。但根据感受外邪的不同,感冒的治法也不相同,感受风寒,治以辛温;感受风热,治以辛凉;感受暑湿,治以清暑化湿;因虚者,治以扶正;挟惊、挟滞、挟疲者,兼以定惊、消滞、化痰

1.外感风寒

主症:发热恶寒,无汗或微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不红,舌苔薄白,指纹浮色淡红。

治法:祛风散寒,宣肺解表。

处方:清肺经,推三关,拿肩井,拿风池,揉肺俞。

随症配穴:鼻塞流清涕者加黄蜂入洞、拿列缺、揉二扇门以增宣肺散寒之力;头痛者加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以舒缓疼痛;咳嗽者加揉风门以增开宣肺气之功。

2.外感风热

主症: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头痛,流浊涕,咽喉肿痛,口干而渴,舌苔薄黄,指纹浮色紫。

治法:疏风清热,透达肺卫。

处方:清肺经,清天河水,拿列缺,拿肩井。

随症配穴:咽喉肿痛者加清小肠、退六腑、揉曲池以泻火解毒;头痛者加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以疏散表邪,清利头目。

3.外感暑湿

主症:高热,汗出不爽,头痛,身重困倦,胸闷泛恶,或有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指纹淡紫滞。

治法:清暑透热,化湿理中。

处方:清肺经,清胃经,清天河水,水底捞月。

随症配穴:泛恶呕吐、腹胀脘闷者,加运八卦、清大肠、退六腑、推天柱骨以清暑热、降湿浊;头昏头痛者加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以清利头目。

4.表虚复感

主症:感冒反复发作,发热不髙,鼻流清涕,轻咳,自汗,面白,恶风怕冷,肢软乏力,胃纳不香,舌淡嫩,苔薄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治法:宣降肺卫,益气固表。

处方:清肺经,摩揉肺俞,补脾经,揉足三里。

随症配穴:发热者加清天河水以清风热;鼻流清涕者加揉迎香、推三关以散风寒;头目不清、倦怠嗜睡者,加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以舒展头目;胃纳不香、自汗者,加揉脾俞、揉肾顶以补中益气、固表敛汗。

5.兼证

(1)挟惊感冒:高热,惊惕哭闹,睡卧不安,目珠上窜,甚则抽风惊厥。治以解热定惊。在分型辨治基础上再加清肝经、捣小天心、猿猴摘果、抚脊。

(2)挟滞感冒:有腹胀嗳气,甚则呕吐,腹泻,苔厚浊腻,脉数。证属乳食停积中焦,运化失常。治以消食导滞。原手法再加摩中脘、摩腹、揉天枢、揉脾俞、揉胃俞。

(3)挟痰感冒:发热,咳嗽,喉间痰多,甚则气急痰鸣。痰清稀色白者,在分型辨治基础上加揉掌小横纹、分推膻中、擦肺俞;痰黄稠浊者,加清小肠、开璇玑、分肩胛、揉肺俞。

5.感冒的预防与调护。

(1)患病时宜多饮水,给予清淡食物,不可恣食肥甘厚味。

(2)高热不退时可每日推拿2次。

(3)勤测体温,注意观察病情变化,适当给予物理降温,以免引起高热惊厥。

(4)居室清洁卫生,暖和通风,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切勿过度发汗及过度散热。:

(5)感冒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避免交叉感染。可用食醋30到50毫升,加水毫升,置容器内,加热熏蒸房间,每日1次或隔日1次,以预防感冒。

细目二:发热

1.发热的定义。

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之一见于小儿多种急、慢性疾病。当小儿体温异常升高,腋下体温高于37.5度,且一昼夜波动在1度以上时,可认为是发热。幼儿时期正常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短暂的体温波动、全身情况良好者,不作病态。

2.发热的病因病机。

小儿发热主要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

(1)外感发热:由于小儿气血未充,神气怯弱,脏腑娇嫩,不耐外邪侵袭,且寒温不能自调,六淫、疫疠之邪由皮毛、口鼻入侵,腠理闭郁,正邪相争,阳盛则热,若正不胜邪,邪传入里,亦可出现化热化火。

(2)内伤发热:因患儿素体阴虚,或热病伤阴,或失血过多,或过用温燥之药,致使阴血亏损,阳气相对偏亢,虚火内炽;亦可因乳食不节,食滞胃脘,脾失运化,清阳不升,浊气不降,积而化热;或因脾阳亏虚,中焦虚寒,虚阳外浮而发热;也有因气滞血瘀,瘀血久留,郁而化热。

3.发热的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1)体温异常升高达37.5度以上,一昼夜波动超过1度。

(2)排除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甲级传染病。

发热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临床需根据其他兼证进行鉴别。

4.发热的辨证论治:主症、治法、处方、随症配穴。

1.外感风寒

主症: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痛,鼻塞流清涕,口淡不渴,咳嗽,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宣肺解表。

处方:清肺经,推三关,黄蜂人洞,拿风池,揉肺俞。

随症配穴:无汗或汗出不畅者,加拿合谷、掐揉二扇门以助发汗解表;眉骨或项部疼痛者,加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髙骨以疏散表邪,清利头目。

2.外感风热

主症:发热重,恶寒轻,鼻流浊涕,咽喉肿痛,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解表,宣肺清热。

处方:清肺经,清天河水,提拿大椎。

随症配穴:咽痛、口渴、便干者,加退六腑以泻火解毒;伴头痛、头晕者,加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以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3.伤暑发热

主症:暑季发热,壮热心烦,汗出热不减,体温随气温高低而变,口渴欲饮,心烦不宁,面赤唇红,舌红少津,脉洪或濡数。

治法:祛暑清热,除烦养阴。

处方:清天河水,清肺经,清心经,水底捞明月,揉涌泉。

随症配穴:身热盛者,加退六腑以助清暑泄热;体温高低不定或夜热早凉者,加清肝经、揉二马以理气化湿,养阴清热。

4.阳明热盛

主症:大热,大汗,大渴引饮,面赤唇红,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脉洪大。

治法:清阳明实热。

处方:清胃经,大清天河水,退六腑,推脊。

随症配穴:咳嗽气急者,加清肺经、掐揉少商以泻肺经之热;肢体抽动者,加清肝经、打马过天河以凉肝息风;大便秘结者,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以釜底抽薪。

5.热入营血

主症:身热夜甚,斑疹隐现,或吐衄便血,神昏谵语,心烦躁动,舌质红绛,脉细数。

治法:清营凉血,开窍宁神。

处方:清肺经,清肝经,清天河水,水底捞明月,捣小天心。

随症配穴:大便秘结者,加退六腑以泻在里实热;心烦不寐者,加打马过天河、猿猴摘果以除烦清热;神志昏迷者,加掐十宣、掐人中以增开穷醒神之力。

6.食积发热

主症:入暮热甚,手足心热,上腹灼热,腹胀纳呆,嗳腐吞酸,舌苔浊腻,脉滑而数。

治法:消食导滞,清泻里热。

处方:运八卦,清胃经,退六腑,摩中脘。

随症配穴:胃脘胀气者,加清板门、摩腹、揉脾俞、胃俞以和胃助运;热势较盛者,加清天河水、推脊以泻一身之热。

7.阴虚内热

主症:下午或夜间发热,五心烦热,咽干颧红,形瘦盗汗,小便短黄,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治法:养阴清热。

处方:补肾经,揉二马,清天河水,揉涌泉。

随症配穴:食欲不振者,加补脾经、揉足三里以健脾助运;咳嗽者,加清肺经以清肺泻热。

5.发热的预防与调护。

1)高热不退时可每日推拿2次。

(2)体温较髙的患儿应适当给予物理降温,以免引起高热惊厥。

(3)高热患儿应卧床静息,每4小时测体温和脉搏1次。

(4)发热患儿饮食宜清淡,多饮水,以防消耗津液过多,必要时需静脉补液。

细目三:咳嗽

1.咳嗽的定义、发病特点。

咳嗽是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的宣发肃降,致使肺气不畅,痰涎内生,临床表现为上逆作咳、咯吐痰涎的一种病证,是小儿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咳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以冬春为多。各年龄的儿童均可发病,尤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尤为多见,预后一般较好。本病包括西医学所称的急慢性咽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以咳嗽为主要症状者。

2.咳嗽的病因病机。

总之,小儿咳嗽的原因虽多,但其基本病机都是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3.咳嗽的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1)以咳嗽气逆、咯吐痰液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作。

(2)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有少许干啰音。

(3)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

本病当与顿咳、肺炎喘嗽相鉴别。

(1)顿咳:又称百日咳,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主症,咳毕呕吐痰涎,伴鸡鸣样回声。进行性加重,入夜尤甚。

(2)肺炎喘嗽:以发热、咳嗽、气急、鼻扇为主症,肺部听诊有细湿啰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斑片状阴影

4.咳嗽的辨证论治:主症、治法、处方、随症配穴。

1.风寒咳嗽

主症:初起咳嗽频作,以干咳为主,或咳吐少量稀白痰液,咳声清脆,伴鼻塞流清涕,咽痒,恶寒或有发热,无汗,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色淡。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处方:清肺经,推三关,黄蜂入洞,擦揉肺俞、风门。

随症配穴:发热者,加清天河水、拿肩井以宣肺解表;咳嗽频繁者,加拿列缺、揉中府、揉云门以疏解肺经郁闭;痰多者,加分八道、分肩胛以宽胸化痰。

2.风热咳嗽

主症:咳嗽不爽或咳声重浊,吐痰黏稠色黄,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或伴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肺。

处方:清肺经,清天河水,揉肺俞,拿肩井。

随症配穴:头昏头痛者,加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以疏表邪,清头目;咳嗽频繁者,加揉中府、揉云门、分八道、分肩胛以通肺气,宽胸膈;发热重者,加拿列缺、拿曲池以泄肺热。

3.痰热咳嗽

主症:咳嗽痰多色黄,黏稠难咯,甚则气息粗促,喉中痰鸣,或伴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肺化痰。

处方:清肺经,清胃经,清天河水,揉肺俞。

随症配穴:痰鸣气促者,加退六腑、分八道、分腹阴阳、分肩胛以宽胸膈,泻痰热;咳嗽声沉而鼻音重者,加揉风门、揉定喘、揉膏肓、拿风池以启肺气,通肺络。

4.痰湿咳漱

主症:咳嗽痰多,痰声漉漉,色白质稀,易于咯出,胸闷食少,鼻流清涕,舌质淡红,苔白腻,指纹色稍紫而滞。

治法:燥湿化痰,宽胸理气。

处方:清肺经,揉掌小横纹,开璇玑,分肩胛、揉肺俞。

随症配穴:咳嗽伴呕吐痰涎者,加清胃经、揉脾俞、揉丰隆以消积祛痰;咳嗽声沉闷者,加揉风门、揉定喘、揉膏肓以通肺络,行肺气;痰多清稀易咯者,加揉乳根、乳旁、擦胸骨以温肺化饮。

5.阴虚咳漱

主症:干咳声重,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手足心热,夜间咳嗽较频,声音干哑,口渴咽干唇红,舌红少苔,脉细。

治法:开胸顺气,滋阴润燥。

处方:清肺经,揉二马,补肾经,分八道,分肩胛。

随症配穴:低热者,加清天河水以清解肺热;咳嗽气急,伴两胁胀满者,加按弦搓摩、揉定喘、揉膏肓以畅膈理肺;体倦乏力者,加揉脾俞、肺俞、肾俞以健脾补肾,滋养肺阴。

6.肺脾两虚

主症:咳嗽反复发作,痰白清稀,面色苍白,自汗畏寒,气短懒言,语声低微,纳谷不香,舌淡嫩,边有齿痕,脉微细。

治法:健脾益肺,化痰理气。

处方:补脾经,补肺经,分肩胛,揉肺俞,揉脾俞,揉足三里。

随症配穴:痰涎较重者,加揉板门、掐揉四横纹、开璇玑、揉丰隆助化痰之功;畏寒肢冷者,加揉外劳宫、推三关增温阳之力。

5.咳嗽的预防与调护。

(1)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后病情加重。

(2)多饮水,少进食生冷、过甜、过咸或油腻的食物。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吸入烟尘、油烟、煤气而引发咳嗽。

(4)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细目4:呕吐

1.呕吐的定义、发病特点。

呕吐是指由于乳食不节、寒热犯胃、肝气犯胃、惊恐等原因,致使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临床表现为胃内乳食经口吐出于外的病证。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或称干呕。婴儿因哺乳量过多或过急造成的乳汁从口中溢出,不属于本病范畴。

呕吐发病并无年龄、季节限制,但夏秋季节较多。呕吐常见于婴幼儿腹泻、肝胆疾病中,但某些脑部疾病或急腹症,其先兆症状都有呕吐发生,因此需多加注意。

2.呕吐的病因病机。

(1)乳食不节: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薄弱,若乳食不节,可引起食滞中脘,损伤脾胃,致胃不受纳,脾不运化,胃气上逆作吐。

(2)热蕴胃肠:若乳母喜嗜炙煿、辛辣之品,乳汁蕴热,儿食母乳,可致热积于胃;或较大儿童过食辛热、煎炒之品,则会热积胃中;或食积化热,积聚胃肠;或感受夏秋湿热,热蕴胃中,胃失和降,气逆上冲,食人即吐。

(3)寒滞胃脘:若乳母平时喜食寒凉、生冷之品,乳汁寒薄,儿吃其乳,脾胃受寒;亦可由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虚,易受外寒;或素日体虚,又过食生冷,凝滞中脘;或风冷之邪,客于肠胃;或过用苦寒之药,损伤脾胃;或久病脾胃虚弱,中阳不振,致使脾胃失职,水谷不得运化而滞留胃中,久则胃气上逆而呕。

(4)情志不畅:小儿因环境不适,或所欲不遂,或遭受打骂而情志不舒,导致肝气不畅,横逆犯胃,则成呕吐。

(5)惊恐气乱:小儿神气怯弱,若骤见异物,或跌仆暴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致气机逆乱,胃失和降,发为呕吐。

3.呕吐的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1)呕吐时作,呕吐物或酸腐难闻,或清稀无味。

(2)有过量饮食或感受外部寒热的病史。

本病当与肠梗阻引起的呕吐相鉴别。

肠梗阻呕吐:呕吐频繁,吐出大量胃液、胆汁、粪便样物或咖啡色混合物,同时伴有阵发性腹部绞痛,腹胀,大便不通,腹部可见到肠形。

4.呕吐的辨证论治:主症、治法、处方、随症配穴。

1.伤食呕吐

主症:呕吐酸腐,多为未消化的食物,不思饮食,口中酸臭,腹胀,大便或秘或泻,味酸腐臭秽,舌红苔黄而厚腻,指纹色紫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处方:清胃经,横纹推板门,摩中脘,揉脾俞,揉胃俞。

随症配穴:嗳气吞酸,腹胀满不适者,加运八卦、掐揉四横纹、按弦搓摩、分腹阴阳以行气消胀;腹痛,大便泻下酸腐者,加摩腹、推下七节骨以通腑泻浊。

2.胃热呕吐

主症:食入即吐,呕吐酸臭,伴身热烦躁,口干唇红面赤,渴喜冷饮,大便气味臭秽,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脉象滑数,指纹紫。

治法:清热和胃,降逆止呕。

处方:清胃经,清天河水,推天柱骨,揉中脘。

随症配穴:腹胀腹痛者,加运八卦、横纹推向板门、摩腹以和中理气;大便泻下臭秽者,加退六腑、推下七节骨泻热通便。

3.胃寒呕吐

主症:进食一段时间后才呕吐,吐出物味不大,为未消化物或清稀黏液,无酸腐气味,伴面白神疲,四肢欠温,或腹痛隐隐,大便清稀,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指纹色淡。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处方:推三关,揉板门,摩中脘,擦揉脾俞、胃俞。

随症配穴:伴食谷不化者,加运八卦、补脾经以健脾助运;伴腹胀隐痛者,加摩腹、按弦搓摩、揉外劳宫、擦揉肾俞以温助中阳,和血顺气。

4.肝气犯胃

主症:呕吐酸水,或嗳气频频,胸胁胀痛,精神郁闷,易怒多啼,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指纹青。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处方:运八卦,清肝经,清胃经,按弦搓摩,揉肝俞。

随症配穴:舌红苔黄者,加清天河水以泻肝胃郁热;纳呆腹胀者,加掐揉四横纹、摩腹、揉脾俞、揉胃俞以助和胃降逆。

5.惊恐呕吐

主症:跌仆惊恐之后,呕吐清涎,伴见面色忽青忽白,心神烦乱,睡卧不安,惊惕哭闹,或手足缓慢抽搐,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指纹青紫。

治法:镇惊安神,平肝止呕。

处方:分手阴阳,捣小天心,清肝经,掐心经,推膻中。

随症配穴:手足缓慢抽搐者,加补脾经、运内八卦以补益中气,和降胃逆。

5.

(1)喂食定时定量,食物宜新鲜、清洁。呕吐频繁者宜少量多次喂哺,以防再吐。

(2)呕吐时宜令患儿侧卧,以防呛入气管。

(3)不要过食辛辣、肥腻、煎炸食品。

(4)哺乳不宜过急,哺乳后应竖抱婴儿身体,轻拍背部,使吸入的空气排出。

细目5:泻泻

1.泄泻的定义、发病特点。

小儿泄泻是由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所致,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泄泻常年都可发生,夏秋两季较为多见,婴幼儿发病率较高。

本病包括西医学消化不良、小儿肠炎、秋季腹泻、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2泻泻的

泄泻的病因为外感六淫,饮食内伤,脾胃虚弱。病机为脾胃运化失常,清浊相干,并走大肠。

(1)外感六淫:冬春季节多为风寒入侵腹部,影响受纳运化,夏秋季节暑湿人侵,脾胃受邪,而致湿热下利,若热重于湿,可致暴注下迫。

(2)饮食内伤:由于调护失宜,乳哺不当,饮食失节或过食生冷瓜果及不消化食物,造成脾胃受伤。使脾不能运化,胃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内停,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成泻。

(3)脾胃虚弱:因先天禀赋不足、脏气本亏,或因后天调护失宜、损伤脾胃,都能导致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常会反复发作,病程迁延不愈,甚则脾虚及肾,产生危重变证。

泄泻轻症预后良好。若起病急骤,泻下过度,引起气阴两伤,甚则阴竭阳脱,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燥,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櫻红,呼吸深长及腹胀等症。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慢惊风。

3泻泻的与鉴别诊断

(1)大便次数增多,质稀,可有奶瓣、泡沫、黏液等成分,重症有脱水及酸中毒危候。

(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

(3)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红细胞、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病原微生物。

本病当与痢疾鉴别。

痢疾:初起大便稀,便次增多,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有黏冻,脓血。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4泻泻的

泄泻的实证以祛邪为主,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化湿。虚证以扶正为主,治以健脾益气、健脾温肾;虚中夹实,宜消补兼施;伤阴、伤阳者,宜滋阴温阳。

1.伤食泻

主症:大便夹有奶瓣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便前腹痛哭闹,不思乳食,腹胀拒按,嗳气吞酸,或有呕吐,夜寐欠安,舌淡红,苔厚腻或黄垢,指纹色淡紫滞。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运脾。

处方:运内八卦,揉板门,清胃经,摩中脘,揉胃俞。

随症配穴:腹痛者,加分腹阴阳、揉脾俞以助消食导滞之力;肛门周围色红者,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以泻肠中积热。

2.风寒泻

主症:大便清稀色淡多沫,或如蛋花汤样,气味不大,伴肠鸣腹胀,或恶风寒,鼻流清涕,咳嗽,咽痒,口不渴,舌淡,苔薄白,指纹色淡稍浮。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止泻。

处方:推三关,揉一窝风,清小肠,清补大肠,摩腹。

随症配穴:大便如蛋花汤,或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者,加揉脐、补脾经、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化湿;大便清稀量多者,加推箕门以利水渗湿。

3.湿热泻

主症:大便色黄,泻下急迫,气味秽臭,量多,日行十余次,食少纳差,口渴引饮,烦躁,或伴呕恶,发热或不发热,小便短黄,苔黄腻,指纹色紫。

治法:清热利湿,安肠止泻。

处方:清小肠,清大肠,揉大肠俞,推下七节骨。

随症配穴:伴有发热口渴、纳呆呕恶者,加清胃经、退六腑以泻胃肠湿热;有里急后重者,加揉天枢、揉上巨虚行大肠气血。

4.脾虚泻

主症: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夹有多量奶瓣或未消化食物残渣,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红,边有齿印,苔白,指纹色淡红。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处方:补脾经,揉脾俞,捏脊,揉足三里。

随症配穴:大便色黄绿有泡沫者,加推三关、摩腹、揉脐以温中助运;大便有酸臭味者,加运八卦、揉胃俞、揉大肠俞以消积导滞;大便稀溏量多者,加清小肠、清大肠以利湿化浊。

5.脾肾阳虚泻

主症:久泻不愈,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味腥色绿,每于晨起泻,或伴脱肛,形寒肢冷,面白无华,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沉细,指纹色淡。

治法:健脾温肾,固涩止泻。

处方: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脾俞,揉肾俞。

随症配穴:矢气或小便时常有大便挤出者,加

运内八卦、推上七节骨、按揉百会,以助升提固涩之力。

6.气阴两伤

主症:泻下无度,神萎不振,四肢乏力,眼眶、囟门凹陷,甚则腹凹如舟,皮肤干燥,形体消瘦,心烦不宁,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赤,甚则

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光剥,脉细数,指纹细紫。

治法:益气养阴。

处方:补脾经,补肾经,揉二马,补大肠,摩关元、气海。

随症配穴:腹胀者加运内八卦、揉足三里、揉脾俞以行气健脾;舌红少津,小便短赤者,加揉肾俞、揉三阴交以益肾养阴。

5泻泻的

(1)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胃肠负担,吐泻严重者可禁食8~12小时,以后可据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

(2)随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用药,防止阴液过度脱失。

(3)注意前后二阴的清洁卫生,大便后宜用温开水清洗前后二阴。肛周潮红者可涂红霉素软膏。

(4)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可给易消化的流质及半流质饮食,婴儿鼓励母乳喂养。

(5)注意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避免着凉与过热。居室保持清洁卫生,空气流通。

细目6:厌食要点:

1.厌食的定义、发病特点。

厌食是由喂养不当,饮食失节,脾胃运化失常所引起,临床表现为长期见食不贪,厌恶进食的病证。本病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各个年龄都可发生,以1~6岁为多见。患儿除食欲不振外,其他症状不明显,预后良好。但病程长者,可造成气血化生不足,抵抗力差,易患他病。

厌食不包括因外感时邪及某些慢性疾病而出现的食欲不振。

2厌食的

本病主要病因为喂养不当,久病体虚及先天不足,其病机为脾胃运化失健。

(1)喂养不当:是小儿厌食的主要原因。如进食无定时、无定量,偏食,过食生冷、甘甜之物,吃零食及饮料,或给予高营养滋补食品,影响了脾胃正常运化功能,损伤脾胃之气,而致不思进食,甚至拒食。

(2)久病体虚:病后元气不足,津液耗伤,脾胃气阴两虚,受纳运化能力下降,而致厌恶进食。

(3)先天不足:先天胎禀怯弱,元气不足,五脏皆虚,脾胃尤显薄弱,出生之后即食欲不振,不思乳食。

(4)情志不畅:因受精神刺激而心情不畅,或环境突然改变等因素,也能引起厌食。

虽然病因不同,但病位主要在脾胃。本病初发时多见脾运不健的证候,厌食日久损及阴阳,则表现为脾胃气虚和胃阴不足的证候。本病迁延不愈,水谷精微摄取不足,无以化生气血,可导致全身消瘦,转为疳证。

3厌食的与鉴别诊断

(1)长期见食不贪而无其他症状。

(2)面色少华,形体偏痩,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无其他阳性体征。

(3)有喂养不当史,或久病体虚,或胎禀不足。

(4)排除其他慢性疾病和外感病。

本病当与疳证相鉴别。

疳证:是因脾胃损伤,气血不足导致多脏器功能失调的病证。临床以明显的形体消痩,面黄发枯,肚腹膨胀,伴精神萎靡或烦躁为特征。

4厌食的

治疗厌食以调理脾胃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分别治以和胃运脾、健脾益气、滋养胃阴。

1.脾失健运

主症:食欲不振,甚则厌恶进食,食少而无味,多食或强迫进食可见脘腹饱胀,形体略痩,面色少华,精神良好,苔薄白微腻,指纹色淡。

治法:和胃运脾。

处方:运八卦,补脾经,掐揉四横纹,摩中脘。

随症配穴:嗳气或两胁胀满者,加揉肝俞、按弦搓摩以疏肝和胃;舌苔厚腻者,加揉脾俞、胃俞,起消积助运的作用。

2.脾胃气虚

主症:食欲不振,少食,懒言,面色萎黄,精神萎靡,大便溏薄,或夹不消化食物残渣,舌淡,苔薄,指纹色淡不显。

治法:健脾益气。

处方:补脾经,摩腹,捏脊,揉脾俞,揉胃俞。

随症配穴:大便溏薄,食入即泻者,加补大肠、推上七节骨以涩肠固脱;小便清长,大便完谷不化者,加补肾经、揉肾俞以培补肾气,助脾运化。^

3.脾胃阴虚:

主症:口舌干燥,不欲进食,或食少饮多,面干色黄,皮肤失润,大便偏干,小便黄赤,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细紫而滞。

治法:滋脾养胃。

处方:分手阴阳(阴重阳轻),揉板门,补脾经,补肾经。

随症配穴:上腹臌胀者,加运八卦、揉中脘、揉脾俞、胃俞以和降胃气;小便短赤者,加揉关元、肾俞以滋先天之阴精;大便干燥者,加摩腹、拿肚角、推下七节骨以通腑泄浊。

5厌食的

(1)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少食甘肥厚腻之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按儿童年龄,给予品种多样、容易消化的食品。

(2)调节小儿情绪,使其在愉快的氛围中进食,不可强迫进食。

细目7:便秘

1.便秘的定义。

便秘是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粪便在肠腔内停留过久,内含水分过分吸收,而致大便秘结不通、排而不爽,或排便时间间隔过长不能按时排便的一种病证。本病是儿科临床常见的一个证候,可单独出现,有时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临床可分为实秘和虚秘两大类。

单独出现便秘有两种情况:一为习惯性便秘,与体质素禀有关,如阴虚体质多由血燥,阳虚体质多因气弱;二是一时性便秘,其原因与饮食起居失调有关,如饮食内伤,过食辛燥,每致肠间津枯而大便不行,或生活不规律,未养成按时排便习惯等。

2便秘的

(1)实秘:饮食不调,过食辛热厚味,以致肠胃积热,气滞不行,或于热病后攻伐太过,耗伤津液,或余邪留恋于内,导致肠道燥热,津液失于输布而不能下润,致使肠道干涩,传导失常,故大便干结难出。

(2)虚秘: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或久病脾虚,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乏源,引起气血亏虚,气虚则真阳亏,温煦无权,致阴邪凝滞,阳气不运,则大肠传导无力而大便艰涩难下;血虚则真阴亏虚,津液少而不能滋润大肠,致使大便排出困难。

3便秘的与鉴别诊断

大便干结或黏腻,排出不爽或困难,甚至数曰排便一次。

本病当与肛裂、肛管闭锁、先天性巨结肠相鉴别。

(1)肛裂:排便时和排便后肛门剧烈疼痛、便秘、出血,局部检查肛管后正中部位肛裂,由此进行鉴别。

(2)肛管闭锁:新生儿出生后无胎粪排出,腹膨胀,呕吐,检查肛门即可证实。

(3)先天性巨结肠:出生后排便延迟,有时数日无排便,伴呕吐,以后顽固性便秘和逐渐加重的腹部膨胀。必要时进行钡灌肠X线检查,可明确部位和范围。

4便秘的

本病应以通调大肠为总的治疗原则。

1.实秘

主症:大便干结,噫气频作,身热口臭,易怒目赤,纳食减少,腹部胀满,小便短赤,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滑,指纹色紫。

治法:清热润肠通便。

处方:清大肠,退六腑,顺摩腹,拿肚角,推下七节骨。

随症配穴:大便如羊粪球状,且数日一行者,加按揉膊阳池、揉天枢、揉龟尾、按揉足三里以畅通腑气;身热口臭者,加清胃经、清脾经以泻胃肠热;腹胀腹痛者,加分腹阴阳、按弦搓摩、运内八卦以行气消胀。

2.虚秘

主症:排便时间间隔长,便秘不畅,或大便粪质不硬,但临厕则努挣难下,面唇咣白,爪甲无华,形痩气怯,腹中冷痛,喜热恶寒,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脉细软,指纹色淡。

治法:益气润肠通便。

处方:清大肠,摩腹,摩揉中脘,推下七节骨。

随症配穴:舌红少苔,大便干,小便黄者,加补肾经、按揉膊阳池、揉上马以滋阴润燥;大便虚挣努责者,加补脾经、揉龟尾、揉肾俞、捏脊、按揉足三里以健脾益气;腹中冷痛,四肢不温者,加外劳宫、一窝风、推三关、拿肚角以温化寒积;纳呆腹胀,大便不畅者,加揉肝俞、脾俞、胃俞以疏肝健脾。

5便秘的

(1)增加膳食中纤维素含量,日常可多食水果(如枣、无花果、梅脯等)、蔬菜、未经处理的谷糠、整粒稻谷和豆类(如芸豆和蚕豆)。

(2)经常喝热水,每天6~8杯水为宜。

(3)多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腹部肌肉和盆部肌肉力量。

(4)每天按时坐盆排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5)学龄儿童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精神上避免持续高度的紧张状态,学习紧张、睡眠不足均可引起便秘。

(6)避免长期使用易引起便秘的药物,如葡萄糖酸钙、碳酸钙及氢氧化铝等。

(7)尽量避免使用峻下药物,若经常使用会加重便秘。

细目八:腹痛要点:

1.腹痛的定义。

腹痛是指因感受寒邪、乳食积滞、脾胃虚寒、蛔虫感染等造成的胃脘以下、耻骨联合以上部位发生疼痛的病证。腹痛为儿科常见的临床证候,涉及的疾病范围很广,许多内、外科疾病均能引起腹痛,本节所论及的为儿科无急腹症指征的腹痛。

2腹痛的

(1)感受寒邪:护理不当,或气候突然变化,小儿腹部为风寒冷气所侵,寒邪搏结于肠胃之间,阻遏中阳,气机凝涩不畅,经络受阻不通,气血凝滞不行,而发生疼痛。

(2)乳食积滞:乳食不节,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食物,致使脾胃损伤,运化失司,乳食停滞于中焦,气机受阻,而致腹痛。

(3)蛔虫感染:感染蛔虫,扰动肠中,或窜行胆道,或虫多而扭结成团,阻止气机而致气滞作痛。

(4)脾胃虚寒:平素脾胃虚弱,或久病脾虚,致脾阳不振,中阳不足,运化失司,寒湿滞留,气血不足以温养,而致腹痛隐作,绵绵不休。

(1)胃脘以下,脐周及耻骨以上疼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起病急骤或较缓慢,疼痛范围不清楚,痛止后活动如常,患儿哭闹或神情异常,多数患儿不能正确地描述疼痛的性质、部位和时间。

(2)腹软,多喜按,多无包块,无腹膜刺激征,肠鸣音正常或亢进。

(3)排除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肠扭转、急性坏死性肠炎等急腹症。

本病当与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肠扭转、急性坏死性肠炎相鉴别。

(1)急性阑尾炎:多见于年长儿,以脐周痛、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为主,且有明显的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常伴呕吐及发热,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2)肠套叠:多发生在婴幼儿,突然发生间歇性腹痛,伴呕吐、便血,腹部可触到腊肠样肿块。

(3)肠扭转:除一般腹痛、腹胀、频繁呕吐等症状外,可触及胀大的肠袢,腹部X线检查可协助诊断。

(4)急性坏死性肠炎:腹痛呈阵发性加剧,腹泻,明显中毒现象,排腥臭味、赤豆汤样大便。腹部X线可协助诊断。

1.感寒腹痛

主症:腹痛急骤,阵阵发作,哭叫不止,常在受凉或饮食生冷后发生,遇冷更甚,得热则减,腹部喜按怕凉,手足欠温,小便清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弦,指纹色红或隐伏不见。

治法:温中散寒。

处方:补脾经,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一窝风,拿肚角。

随症配穴:腹泻大便无臭味者,加补大肠、按揉足三里以温化寒湿。

2.食积腹痛

主症: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面色黄而暗滞,恶心呕吐,矢气频作,夜卧不安,腹泻或便秘,苔厚腻,脉滑,指纹淡滞。

治法:消食导滞。

处方:运内八卦,清胃经,摩揉中脘,分腹阴阳,拿肚角,揉足三里。

随症配穴:呕吐者,加推天柱骨、清板门以降逆止呕;发热者,加退六腑、清天河水、推脊以泻热消积;泻下酸腐者,加揉板门、清大肠、推下七节骨以导滞通腑。

3.虫积腹痛

主症:腹痛突然发作,绕脐而痛,时发时止,有时腹部可触到蠕动之块状物,时隐时现,有便虫史,面黄肌瘦,食欲不佳,或嗜食异物,如有蛔虫窜行胆道则痛如钻顶,或伴呕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驱虫止痛。

处方: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按揉肝俞、胆俞

和背部压痛点。

随症配穴:纳差者,加揉脾俞、揉胃俞、摩腹、揉脐以益气健脾。

4.脾胃虚寒

主症:腹痛隐隐,时作时止,喜温喜按,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食欲不振,易发腹泻,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软,指纹色淡。

治法:温中补虚。

处方: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摩揉脐,按揉足三里。

随症配穴:腹泻者,加补大肠,灸关元、气海、脾俞、胃俞,以增温振中阳之功。

(1)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油炸食品、火锅等辛辣肥厚食物应该少吃。

(2)衣被恰当,穿减合适,以手足微温为宜。

(3)多参加户外活动,提高孩子对温度调节的灵敏度。

细目九:遗尿

1.遗尿的定义。

遗尿俗称“尿床”,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因元气不足,肺、脾、肾功能失调,生活习惯不良等,导致睡眠中经常不自主的排尿,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轻者隔日或数日1次,重者每夜1~2次。病情反复可至十几岁,迁延不愈者常常对儿童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使患儿身心健康受到很大的影响。

2.

尿液的生成、排泄与肺、脾、肾、三焦、膀胱有密切关系,其发病原因主要为肾气不足、肺脾气虚、肝经郁热。

(1)肾气不足:小儿因先天肾气不足,下元虚冷,膀胱失其温养,气化与制约功能失常,而致遗尿。

(2)脾肺气虚:小儿久病,或素体脾肺不足,导致脾肺气虚,则下不能制水,水道约束无权;气虚则阳亦虚,阳虚膀胱制约失职,导致睡中遗尿。

(3)肝经郁热:患儿素蕴湿热,内扰肝经,郁而化火,火热内迫,下注膀胱,可使肝之疏泄失常,膀胱制约失利,而发为遗尿。

此外,有些患儿痰湿素盛,夜间熟睡不醒,呼叫不应,也常遗尿。亦有自幼缺乏教育,没养成夜间起床排尿的习惯,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性遗尿。

3.

(1)3岁以上小儿睡眠时小便不能自控,日间能控制排尿。

(2)功能性遗尿患儿一般无阳性体征,小便常规正常。

(3)有器质性病变的患儿腰骶椎X片显示:低椎隐裂,或部分患儿做泌尿系统造影可见其结构异常。

本病当与泌尿系统感染、尿崩症、糖尿病遗尿相鉴别。

(1)泌尿系统感染:常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尿常规检查可证实。

(2)尿崩症:本病在儿童也可表现为遗尿,但饮水量明显多于正常,且尿比重明显下降。做垂体加压素试验或禁水试验可以确诊。

(3)糖尿病:因尿量增多,儿童患者常有遗尿,但多伴有多饮、消痩等症状。通过检查尿糖可以确诊。

4.

1.肾气不足

主症:睡中经常遗尿,量多次频,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色滉白,肢凉怕冷,腰腿酸软,精神萎靡或智力较差,日常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指纹淡。

治法:温补肾阳,缩尿止遗。

处方:补肾经,揉二马,揉肾俞,横擦命门,揉关元。

随症配穴:神疲肢倦者,加补脾经、运八卦、

揉足三里、捏脊以培补后天之本;自汗盗汗者,加揉肾顶、补肺经以固表敛汗;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者,加擦八髎、按揉百会、揉三阴交以助温补下元。

2.脾肺气虚

主症:睡中遗尿,量少而频,少气懒言,形体消痩,神疲乏力,面黄无华,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常自汗出,舌淡或胖嫩,苔薄白,脉沉细弱,指纹色淡。

治法:补益肺脾,升提固脱。

处方:补脾经,补肺经,捏脊,按揉百会,揉关元。

随症配穴:纳差、便溏者,加补大肠、揉板门、揉足三里以健脾助运;自汗易感冒者,加揉肾顶、揉肺俞、脾俞、肾俞以补益正气。

3.肝经湿热

主症:睡中遗尿,量及次数较少,色黄腥臊,面红唇赤,性情急躁,骱齿夜惊,夜眠不安,唇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有力,指纹紫滞。

治法:清肝泄热,疏利止溺。

处方:清肝经,清小肠,捣小天心,推箕门,揉三阴交,推涌泉。

随症配穴:纳差者,加补脾经、揉板门、掐揉四横纹;小便滴沥不畅者,加补肾经、揉关元、揉气海以助膀胱气化;心烦不寐者,加清天河水、清心经以清心除烦。

5.

(1)在治疗前应先排除泌尿系统器质性病变而致的遗尿。

(2)从小培养小儿按时排尿的习惯。睡前注意排空小便,注意遗尿时间,按时唤醒排尿,逐渐养成自行排尿习惯。

(3)晚餐后应注意控制饮水量,少喝水及流质饮食。

(4)白天避免活动过度,以免疲劳贪睡,偶尔遗尿要给予安慰、教育,避免产生精神紧张或消极情绪。

(5)积极预防和治疗引起遗尿的原发疾病,如尿道炎、條虫、包皮过长等。

细目十夜啼

1夜啼的定义及发病特点

夜啼是指小儿由于脾寒、心热、惊骇、食积等原因,经常在夜间啼哭不眠,间歇发作或持续不已,甚至通宵达旦,或每夜定时啼哭,白天如常的病证。民间俗称“夜哭郎”。患此症后,持续时间少则数日,多则经月。本病多见于半岁以内的婴幼儿,以新生儿更为多见。

(1)脾寒:婴儿素禀虚弱,脾常不足,脾为阴中之阴,若护理失宜,寒邪内侵,脾寒乃生。至夜阴盛,脾寒愈盛,寒邪凝滞,气机不通,故入夜腹痛而啼。

(2)心热:乳母平日恣食辛辣肥甘,或焦燥炙馎之品,或贪服性热之药,火扰热郁,积热上炎。心主火属阳,阳为人生之正气,至夜则阴盛而阳衰,阳衰则无力与邪热相搏,正不胜邪,则邪热乘心,而致夜间烦躁啼哭。

(3)惊骇:小儿神气不足,心气怯弱,如有目触异物,耳闻异声,使心神不宁,神志不安,常在梦中哭而作惊,故在夜间惊啼不寐。

(4)食积:婴儿乳食不节,内伤脾胃,胃不和则卧不安,因脾胃运化失司,乳食积滞,入夜而啼。

(1)入夜啼哭,不得安睡,甚则通宵不眠,连夜不止,少则数日,多则月余,白天如常。体格检查无异常。

(2)从小儿的年龄、啼哭的时间、精神状况、面色、舌脉、腹部体征、体温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排除因各种疾病引起的啼哭。

小儿不会言语,啼哭是其表达方式,可以通过听啼哭的声音和伴随症状鉴别因饥饿、过饱、湿疹、腹痛、腹泻、感冒、发热、咳嗽、出疹、呕吐、中耳炎等病症引起的啼哭。

4夜啼的

1.脾寒

主症:睡喜伏卧,曲腰而啼,四肢欠温,食少便溏,面色青白,唇舌淡白,舌苔薄白,脉象沉细,指纹青红。

治法:温中健脾。

处方:补脾经,推三关,摩腹,揉关元,揉气海,揉脾俞。

随症配穴:纳差者,加掐揉四横纹、摩揉中脘、运八卦、揉足三里以助中焦运化;腹痛重者,加揉一窝风、拿肚角以解痉止痛;大便稀溏者,加补大肠、推上七节骨。

2.心热

主症:睡喜仰卧,见灯火则啼哭愈甚,烦躁不安,小便短赤,面赤唇红,舌尖红,舌苔白,脉数有力,指纹青紫。

治法:清心安神。

处方:清心经,平肝经,清小肠,清天河水,捣小天心,揉总筋,掐揉五指节。

随症配穴:便秘者,加清大肠、运水入土、揉膊阳池、摩腹、推下七节骨,以泻下热结。

3.食积

主症:夜间阵发啼哭,脘腹胀满,呕吐乳块,大便酸臭,舌苔厚,指纹紫。

治法:消导积滞,和胃安神。

处方:清胃经,清大肠,摩揉中脘,摩腹,分腹阴阳。

随症配穴:呕吐者,加清板门、推天柱骨以降逆止呕;大便质稀酸腐者,加清补脾经(先清后补)、揉天枢、推下七节骨以导滞通腑;发热者,加清天河水、退六腑以清泻郁热。

4.惊骇

主症:睡中时作惊惕,唇与面色乍青乍白,紧偎母怀,舌脉多无异常变化,或夜间脉来弦数。

治法:镇静安神。

处方:清心经,平肝经,捣小天心,摩囟门,猿猴摘果。

随症配穴:便溏者,加补大肠、补脾经、摩腹、推上七节骨、揉足三里以健脾固脱;身热者,加清天河水、掐揉五指节、推攒竹、推印堂以清热定惊。

(1)要注意防寒保暖,但也不要衣被过暖。

(2)产妇不可过食寒凉及辛辣食物,勿受惊吓。

(3)不可将婴儿抱在怀中睡眠,不通宵开启灯具,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4)注意保持周围环境安静祥和,检查衣服被褥有无异物刺伤皮肤。

(5)婴儿无故啼哭不止,要注意寻找原因,如饥饿、过饱、闷热、寒冷、虫咬、尿布浸渍、衣被刺激等,除去引起啼哭的原因。

细目十一:小儿近视

1.近视的定义

近视是以视近清楚而视远模糊不清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有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之分。假性近视指用眼过度,睫状肌持续紧张,以致不能调节晶状体的屈光度所造成的视远不清,经休息后症状可以缓解或消失。真性近视眼睛发生轴性改变,即使经过休息,症状仍不能缓解或消失。

2.

本病多由于先天肝肾不足,精血亏乏;后天用眼过度,精血耗损;偏食等造成精血生成不足,精血不能上荣头面,目失濡养,进而神光衰微,不能及远。

3

(1)视近清晰,视远模糊,自觉眼前有星点飘动,视久疲劳,眼睛干涩,甚至会发生外斜及废用性弱视。

(2)散瞳后,裸眼视力大于1.0者是假性近视,裸眼视力低于0.8者是真性近视。

(3)高度近视者常出现玻璃体液化、变性、混浊。

4.

主症:轻度近视除了视近清晰、视远模糊外,无其他症状。中度近视患儿容易出现玻璃体混浊,

自觉眼前有星点飘动。高度近视除了以上症状外,尚有视久疲劳,眼睛干涩,甚至会发生单眼隐性或显性外斜视,外斜最终会导致废用性弱视。

治法:舒经通络,解痉明目,养血填精。

处方:揉睛明,揉攒竹,揉天应(位于攒竹下三分,眉头下眼眶内上角凹陷处),揉太阳,揉四白,抹眼眶。

随症配穴:头颈部酸痛者,加按风池、弹拨天柱骨以舒筋通络;眼睛干涩,视物易疲劳者,加按揉心俞、肾俞、肝俞、脾俞以养血填精。

5.

(1)饮食多样化,适当食用稍硬的食物,以增加面部的血运,对眼部起到活血通经的作用。

(2)养成健康的用眼习惯,看书、学习时光线适度,近距离用眼不宜时间过长,中间可闭目休息或极目远眺,对缓解视力疲劳有积极作用,也可用本法预防近视。

(3)推拿治疗适用于轻度或中度的近视,如果已经发生轴性改变,则应及时配戴眼镜,以免视力继续发展。

细目十二:小儿脑瘫

1.小儿脑瘫的定义

小儿脑瘫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随意肌功能障碍,如肢体痉挛、姿势控制异常和不随意运动,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感知异常、语言和视觉障碍及学习障碍。

西医学认为小儿脑瘫的发生多因母亲妊娠期外伤、中毒、放射性照射、感染造成胎儿脑损伤;出生时因缺氧、产伤、难产损伤大脑;产后因核黄疸损伤脑神经。

2.小儿脑瘫的

小儿脑瘫属中医五迟、五软、五硬范畴。

(1)先天不足:父母精血不足,精不足则脑髓空虚,血不足则不能儒养于心脑,胎元不充,致小儿元神不足,精血不达四肢而肢体不用,作强不能。

(2)瘀血阻络:产伤、难产而致瘀血阻于脑络,通过经络累及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以致产生筋脉挛急、功能障碍、智力低下、失语、斜视等症状。

3小儿脑瘫的

(1)患儿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有明确引发大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临床表现为上下肢痉挛或无力,抬头、翻身、独坐、爬行及站立等自主运动困难,喂哺困难,常常舌伸出口外及流涎。

(3)异常的肌张力(肌张力偏高或偏低)和异常的神经反射(踝阵挛、巴氏征阳性),异常的动作模式(肩关节内收,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手指屈曲呈紧握拳状,拇指内收),无其他神经系统异常反射。

(4)伴有癫痫的患儿脑电图检查可有异常放电,1/2至1/3的患儿颅脑CT可见脑积水、脑萎缩、多发性脑软化灶。

本病当与智力低下相鉴别。

智力低下:本病常有运动发育落后,动作不协调、不灵活,原始反射、调正反应异常,在婴儿早期易被误诊为脑瘫,但其智力落后的症状较为突出,肌张力基本正常,无姿势异常。

4小儿脑瘫的

1.肝脾不足,气血虚弱

主症:发育迟缓(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行动痿弱无力(五软:颈软头不能抬起、肌肉软不能独坐、手软不能抓握、足软不能站立、口软不能言语)。

治法:补益气血,柔肝健脾。

处方:补脾经,平肝经,揉膊阳池,按揉百会,揉足三里。

随症配穴:有五迟症状者,加补肾经、揉二马、揉气海、揉关元以培补先天;有五软症状者,加揉脾俞、胃俞、揉中脘、摩腹、捏脊以培补后天。

2.阴虚风动

主症:手足徐动,头摇身颜,共济失调,步履蹒跚,伴目眩神倦,腰酸腿软,健忘少眠,烦躁易怒,盗汗便干,手足心热,甚或兼有智力迟钝、癫痫、失语、失明、失聪。舌红体瘦或有裂纹,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气,柔筋通脉。

处方:补肾经,平肝经,揉二马,揉膊阳池,按揉百会。

随症配穴:烦躁易怒,盗汗便干,手足心热者,加清天河水、退六腑以清虚热,泻燥便;手足徐动,神倦乏力者,加补脾经、揉中脘、揉气海、揉关元、揉足三里以益气养阴。

3.气滞血瘀痰阻

主症:肢体强直(五硬:头项硬、口舌硬、手硬、脚硬、肌肉硬),神志迟钝,口角流涎,感觉麻木,伴面色晦暗,肌肤甲错,青筋暴露。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细而涩,指纹紫滞。

治法:活血化瘀,通经开窍。

处方:揉二马,揉膊阳池,拿列缺,拿合谷,拿五经,揉膈俞。

随症配穴:智力迟钝者,加按揉百会、心俞、肝俞、肾俞以开窍醒脑;喉中痰鸣,舌謇语塞,口角流涎者,加补脾经、揉板门、掐揉四横纹、摩中脘、揉脾俞以化痰降浊。

4.肝风内动

主症:颈项强直,肩肘内旋,手蜷不展,双腿内收,两足交叉如剪刀状,足尖着地,刺激后症状加重,或伴有吞咽困难。少数患儿时作惊厥,角弓反张,四肢抽搐。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指纹沉细。

治法:填补阴精,养肝息风。

处方:平肝经,补肾经,按揉百会,揉肝俞,揉肾俞。

随症配穴:身体消瘦,食少便溏者,加补脾经、揉中脘、揉气海、揉足三里以培补脾土。

1.对症选穴

(1)智力低下:四神聪、百会、风池。

(2)语言障碍:金津、玉液、通里、廉泉。

(3)颈部活动障碍:风池、大椎、天柱、身柱。

(4)上肢活动障碍:肩髁、肩髎、臂臑、曲池、合谷。

(5)下肢活动障碍:环跳、居髎、承扶、委中、阳陵泉、解溪。

2.被动运动关节

(1)颈部被动运动:前屈、后仰、向两侧旋转患儿颈部。

(2)上肢被动运动:外展、内收、上举肩关节,屈伸肘关节,屈伸腕关节,外展内收拇指,屈伸指关节。

(3)下肢被动运动:屈伸髋、膝、踝关节,顺时针及逆时针摇髋、膝、踝关节各3~5次。

5.小儿脑瘫的操作

(1)手法治疗每次30到40分钟,每日1到2次,体虚患儿隔日1次。每周治疗6天,每月为一疗程。

(2)施术时要避免暴力牵拉和突然性动作,关节活动度要掌握在患儿能耐受的范围内。

(3)注意室内温度,避免患儿受寒冷刺激而加重痉挛。

(4)治疗前勿过饥或过饱,治疗后适当饮水。

(1)做好妇幼保健工作,避免孕妇外伤、早产及难产,新生儿要防治脑缺氧、脑损伤等。

(2)瘫痪患儿需给予瘫痪肢体按摩,预防褥疮。

(3)吞咽困难的患儿要缓慢进食,给易于咽下的食物。

(4)加强动作、语言训练,增强患儿体质,防止营养不良、消化不良,。

细目十三:小儿抽动症

1抽动症的定义

小儿抽动症,现代医学又称抽动障碍症,多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是一种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神经精神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无目的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

2.

抽动症的发生与先天肝肾不足、后天失养、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外邪、颈部外伤等因素有关。

(1)先天不足,阴虚风动:先天不足,肾精亏虚,水不涵木,肝血不足,筋失所养,虚风内动,故而出现抽动症状。

(2)五志过极,化火生风:小儿肝常有余,若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最易化火,而筋为肝所主,直接受到肝火的灼烤,而致筋伤风动。

(3)过食肥甘,痰湿内阻:小儿脾常不足,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肠胃积滞,阻碍脾胃运化,湿浊内生,痹阻经脉;食积湿浊日久化热,炼液成痰,筋脉痹阻加重,导致抽动。

(4)外伤瘀阻,筋脉不畅:小儿在出生、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或因产伤、或因跌仆损伤、或因长期姿势不当,而使局部气血不畅,筋脉痹阻,展伸不利。

3抽动症的

(1)常见眼睛、鼻子、嘴巴、颈部、躯干、上下肢快速、无目的反复抽动,或伴有喉部发出清嗓或奇特的鸣叫声,或有骂人语言。

(2)脑电图检查、颅脑CT扫描无明显异常。

本病常与癫痫局限性发作、多动症相鉴别。

(1)癫痫局限性发作:突然暂时失去知觉,眼球直视,局部肌肉收缩,迅即恢复;以往有同样发作史,或有家族史、产伤缺氧史、颅外伤史等;脑电图检查出现典型的癫痫波形;头颅X线平片和CT扫描可发现某些原发疾病,如脑肿瘤、脑寄生虫病、脑发育畸形等。

(2)多动症:表现为注意力涣散,情绪不稳,冲动任性,上课时思想不集中,坐立不安,喜欢做小动作,活动过度,动作笨拙,翻手试验、指鼻试验、指指试验阳性。

1.肝肾阴虚,筋失所养

主症:多发于早产儿或低体重儿,患儿往往形体消瘦,面赤颧红,口燥咽干,躁动不安,频频眨眼、皱眉、努嘴、耸鼻,或盗汗烦热,大便秘结。舌红或绛,苔少,脉弦细数。

治法:滋肾养肝,柔筋解痉。

处方:清肝经,补肾经,揉二马,揉涌泉,揉肝俞,揉肾俞。

随症配穴:小便短赤者,加清小肠、清天河水以清虚火;形痩纳呆者,加揉足三里、脾俞、胃俞以健脾助运;大便燥结者,加清大肠、摩腹、拿肚角、推下七节骨以通便泻热。

2.肝气不畅,郁火生风

主症:眼干目赤,眨眼皱眉,心烦气躁,常因小事哭闹,喉中发声尖利,大便臭秽,秘结不畅。口唇红绛,舌红或绛,苔黄燥,脉弦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肝泻火,养血和营。

处方:清肝经,清胃经,清天河水,补脾经,按弦搓摩,推脊。

随症配穴:大便干者,加清大肠、退六腑以通腑泄热;小便短赤,五心烦热者,加揉二马、脾俞、肾俞、足三里以益气养阴。

3.饮食积滞,痰热内结

主症:患儿形体较壮实,双眼眨动、皱眉,耸鼻努嘴,或极力吞咽,或喉中吭声有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健脾消积,化痰清热。

处方:清肺经,清胃经,退六腑,摩腹,揉脾俞,揉胃俞。

随症配穴:咽喉色暗红不鲜,表面不光滑者,加揉板门、四横纹、掐揉少商以化痰利咽;大便臭秽,口臭咽红者,加清天河水、清大肠、推下七节骨以通腑泄热。

4.疼血阻络,筋脉不畅

主症:患儿母亲妊娠时多有胎位不正,或分娩时难产或器械助产,患儿头面部常有一定程度的向一侧倾斜,眨眼、摇头、耸肩、伸臂、踢腿、伴有口中咯声频发。

治法:舒筋通络,祛瘀散结。

处方:清肝经,揉心俞,揉膈俞,揉合谷,揉手三里,拿肩井。

随症配穴:纳呆形瘦者,加补脾经、运八卦、捏脊以健脾助运。

(1)挤眉眨眼:天门、攒竹、天应、鱼腰、丝竹空、太阳、承泣、睛明等。

(2)吭鼻皱鼻:四白、迎香、鼻通、人中、口禾髎、颧髎等。

(3)清嗓噘嘴:口禾髎、地仓、承浆、人中、下关、颊车、廉泉、天突等。

(4)摇头缩颈:风池、风府、大椎、身柱、大抒等。

(5)伸臂耸肩:肩井、肩龋、臂臑、天宗、手三里等。

(6)踢腿跺脚:阳陵泉、承山、三阴交、绝骨、委中、昆仑、解溪、行间等。

5,抽动症的

(1)饮食清淡,多吃富有营养、容易消化的食物,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要限量,避免刺激性食物。

(2)生活要规律,科学安排作息时间,使生活内容丰富多彩,避免过度的兴奋和疲劳。

(3)根据抽动症患儿及家长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各方面的健康需求,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和个体化的护理支持,消除紧张焦虑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细目十四:小儿肌性斜颈

1定义与发病特点

又称先天性肌性斜颈,俗称“歪头”,是指小儿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挛缩,或一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颈肩部肌肉发育不良,致使患儿头向患侧倾斜,脸面、下颌部朝向健侧,并且患侧面部及眼睛常伴有发育不良的一种先天性颈部畸形疾患。临床推拿治疗时应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斜颈。

2.

小儿肌性斜颈的病因目前有多种学说,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供血不足:胸锁乳突肌只有一个血管分支自肌肉背部中间进入,当胎位不正时,一侧胸锁乳突肌血运供给受阻,引起该肌肉缺血性改变。临床上有30%~40%的病例为臀位产,有力地支持了这一学说。

(2)与产伤有关:斜颈患儿臀位产,难产者占1/3,有人认为,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因受产道或产钳挤压受伤出血,而引起肌肉纤维化形成挛缩。

(3)先天性畸形: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是本身发育不全所致,常与其他畸形同时存在,如先天性髋脱位、先天性马蹄足。但家族发病率并不超过正常人群发病率,目前仍依据不足。

3.

(1)小儿头歪向一侧,面部、下颌部转向另一侧。

(2)患侧胸锁乳突肌有明显包块组织,或患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项韧带发育不良;头转向患侧的幅度较小;常伴有面部、眼睛两侧发育不对称。

(3)B超检查显示两侧胸锁乳突肌发育不对称。颈椎X线检查未见骨骼改变。

(4)排除骨性或眼性疾患所造成的斜颈。

(1)锁骨产伤骨折:新生儿产伤引起的锁骨骨折后,在1周左右可出现骨痂,呈球形,位于锁骨上,局部压痛,颈部斜向患侧。X线检查见锁骨骨折线或球形骨痂,即可确诊。

(2)颈部软组织感染:如颈淋巴结结核,以及扁桃体炎均可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从而引起胸锁乳突肌痉挛,造成继发的痉挛性斜颈。这类病例多发生于较大年龄的儿童,一般患儿伴有发热,局部可触及黄豆大小、可移动的淋巴结,而胸锁乳突肌本身无硬块。

(3)先天性颈椎畸形:包括颈椎发育不全,颈椎椎体融合,半椎体及先天性短颈等。颈部活动度减少,但无肿块。颈椎X线检查往往可以明确诊断。

(4)眼疾引起姿势性斜颈:患有先天性眼外斜肌麻痹的患儿,为了避免复视,经常把头偏向一侧。经过视力和眼肌活动的检查,即可加以鉴别。

4.

1.挛缩包块型

主症:患侧胸锁乳突肌有包块,患侧颜面部、眼睑部发育较健侧小,头向患侧旋转幅度及向患侧活动幅度受限,后期患侧的斜方肌、项靭带等肌肉组织发育较弱。

治法:舒筋活血,软坚散结,矫正畸形。

操作:(1)患儿取仰卧位,头面部转向健侧,使患侧胸锁乳突肌充分暴露,医者用拇指、食指罗纹面在小儿患侧胸锁乳突肌施用揉法、揉捏法各3到5分钟。.

(2)提捏、拿捻患侧胸锁乳突肌3到5次。

(3)按揉患侧颈肩部穴位1到2分钟。

(4)按揉患侧头面部穴位1到2分钟。

(5)—手托患儿下颌部,一手扶头顶,使患儿面部旋向患侧至最大限度,反复做5~10次。

(6)—手扶住小儿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侧头部,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侧屈5~10次。

2.发育不良型

主症:患侧胸锁乳突肌无明显包块,头部活动度不受限,患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项韧带等颈肩部肌肉组织均发育不良。部分患儿的脸面、眼睛等较健侧小。

治法:活血通络,矫正畸形。

操作:(1)家长将患儿坐抱于怀中,医者坐于患儿侧面,以拇指或四指按揉法在患儿肩背部、胸锁乳突肌部及穴位上,反复操作2到3分钟。

(2)在颈后患侧项韧带处,以拇指、食指、中指提拿,反复操作2到3分钟。(3)在患侧颈肩部穴位上按揉1到2分钟。

(4)在患侧头面部穴位上按揉1到2分钟。

(5)一手托患儿下颌部,一手扶头顶使患儿面部旋向患侧,反复做5到10次。

(6)一手扶住小儿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侧头部,使患儿头部向健侧侧屈5到10次。

(1)颈肩部:颈部夹脊穴,肩中俞,肩外俞,天宗,桥弓。

(2)头面部:鱼腰,丝竹空,瞳子髎,太阳,四白,颊车,下关,地仓。

5.操作

(1)每天早晚各操作一次,每次15~20分钟,疗程1~6个月。

(2)颈部扳法时,要固定好患儿的肩部和腰部,避免腰部扭伤。扳法操作时,切不可突然使用暴力或超出正常生理范围,以防颈椎脱位。

(1)小儿肌性斜颈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是否及时是直接影响其疗效的关键。一般小儿出生10天后就可以手法治疗。

(2)治疗阶段应注意对患儿不良姿势的纠正,引导患儿脸朝向患侧旋转。

(3)注意患侧颈部皮肤的护理,避免患侧局部皮肤的破损,还要注意患儿颈部的保暖。

(4)可在治疗后做局部热敷,促进包块吸收,但应注意避免皮肤烫伤。

(5)注意后期的间断性巩固治疗及复查。

细目十五:小儿臂丛神经损伤

1定义

小儿臂丛神经损伤是新生儿最常见的周围神经损伤性病证。本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本节主要介绍婴儿出生时因产伤致臂丛神经根或神经干受损伤而引起的上肢麻痹,亦称为产伤麻痹或产瘫。

2.

产妇生产时,助产人员用力牵拉小儿头颈以娩出肩部时,使小儿一侧颈部和肩部过度分离,造成臂丛神经的牵拉和撕裂损伤,这类损伤占臂丛神经损伤的大部分。臀位产时,向侧方用力牵拉躯干和颈部使头部娩出时,也可造成臂丛神经拉伤。难产或滞产时,受产钳挤压或外力牵拉,损伤神经均可引起麻痹。最常见的是第4~6颈神经损伤导致的上臂麻痹;其次是第8颈神经与第1胸神经损伤引起的前臂麻痹;亦有臂丛神经束严重损伤产生的全臂麻痹。

(1)分娩过程中有臂丛神经损伤史。

(2)出生就有患肢下垂、肌力下降、活动障碍、皮肤感觉异常。

(3)肌电图检查可明确损伤部位。

本病当与小儿麻痹后遗症、脑性瘫痪、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相鉴别。

(1)小儿麻痹后遗症:无产伤史,多见于1~5岁小儿,有瘫痪前驱期症状;以不规则、不对称的肢体瘫痪,后期骨骼畸形为特征。常见于四肢,以下肢瘫痪最多。

(2)脑性瘫痪:多呈痉挛性,常以单侧上下肢发病,伴有智力低下、反应迟钝、语言障碍、吐字不清等。

(3)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患儿多数急性起病,有发热病史,运动障碍常从下肢开始,向上发展,瘫痪肢体远端重于近端。受累肢体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并伴有肌肉萎缩。四肢麻痹呈对称性,两侧受累程度相似。急性期脑脊液检查常为阳性。

各型临床表现:(1)上臂麻痹型:患肢下垂,肩部不能外展,肘部微屈,前臂旋前。

(2)前臂麻痹型:患侧手掌大小鱼际萎缩,手指的屈伸力下降,臂部感觉障碍。

(3)全臂麻痹型:患儿出生后即可发现全臂不能自主运动,锁骨上窝可见血肿,上肢内收、内旋挛缩,患肢下垂,前臂桡侧感觉消失。

治法:通经活络,行气活血。

选穴:

(1)颈肩部:大椎、肩井、天宗、肩贞、肩髃。

(2)上臂部:臂臑、中府、云门、极泉、曲池。

(3)前臂及手:手三里、外关、合谷、五指节、老龙。

操作:

(1)患儿取坐势,医者以拇指揉法自大椎循肩井、天宗、肩贞、肩髃等部位,往返操作5分钟。

(2)按揉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上下往返5分钟。

(3)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摩中府、云门,并转向极泉处,往返1~2分钟。

(4)分别在患儿肩、肘、腕关节处作适当的屈、伸、摇等被动运动,各5~10次。

(5)用两手掌夹住患儿患肢从上至下轻轻搓揉2~3遍,用栂指、食指揉捻患侧五指2~3遍,掐揉五指节、老龙穴3~5遍。

5.

(1)臂丛神经损伤往往合并臂丛神经周围出血,最后粘连瘢痕化。早期使用手法治疗可预防粘连,阻止瘢痕化发生的挛缩畸形,并可刺激周围神经尽快恢复。约半数患儿经保守治疗可完全恢复。

(2)注意局部保暖,抱起患儿时动作要轻柔,以免发生肩关节脱位。

(3)手法治疗宜轻柔,切忌粗暴过重。做被动运动时,动作要缓和,切忌硬扳强拉。

(4)可配合在患处作中药热敷。

(5)5岁以后的残余畸形多需手术矫正。

注:此单元的发病特点主要指疾病的多发年龄、多发季节。

该资料来源于网络,本人只负责收集整理供大家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精细化治疗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好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dzz/698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