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膈俞
膈俞为经穴名。出《黄帝内经灵枢·背俞》。属足太阳膀胱经。膈俞是八会穴之血会。膈指横膈,俞即输注,本穴是横膈之气转输的部位,故名膈俞。膈俞穴主治心胸、肝膈、血证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痛,胸闷,吐血,衄血,呕血,便血,产后败血冲心,呕吐,呃逆,腹痛积聚,饮食不下,噎膈,黄疸,朝食暮吐,嗜卧怠惰,肩背疼痛,骨蒸潮热,咳逆气喘,自汗盗汗,痰饮,喉痹,疟疾,癫狂,胃脘痛,咳嗽,潮热,盗汗,胃痛,气喘,瘾疹,胸满,胁痛,咳血,贫血,脊背痛,现代又多用膈俞穴治疗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胃炎,胃癌,食道狭窄,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心内外膜炎,胸膜炎,支气管炎,荨麻疹,胃溃疡,肝炎,肠炎,肠出血,心动过速,心脏肥大,食道癌,淋巴结结核,哮喘,小儿营养不良等。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膈俞在七焦(椎)之间。
穴名解膈指横膈,俞即输注,本穴是横膈之气转输的部位,故名膈俞。
膈,指横膈膜,又,格拒也。此穴内应横膈膜,而为之俞,可以开通胸膈之关格及格拒否塞诸病之处也,故以为名。
特异性膈俞穴为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
所属部位背部
定位标准定位:膈俞穴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八会穴之血会。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取法快速取穴: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其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膈俞穴。
穴位解剖膈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着第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六、七、八胸神经后支内侧支重叠分布。背阔肌由臂丛后束发出的胸背神经支配,该神经沿肩胛下肌腋窝缘下降,与肩胛下动脉的延续部,胸背动脉伴行至该肌。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7、第8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胸背神经、第7和第8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的分支分布。
布有第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通过。
功效与作用膈俞穴有活血化瘀、宽胸利膈的作用。
膈俞穴有理气宽胸,活血通脉的功效。
膈俞穴位于背部第7胸椎旁,邻近于膈膜,又为上焦和中焦升降之枢纽,胸膈以上藏于心肺,胸膈以下归于胃,故本穴以治疗肺、胃疾病为主。
膈俞穴具有补血化瘀、调理血脉的作用,故可治疗一切血证及皮肤病。
膈俞穴为血之会,故诸经之血皆从膈膜而上下,心位膈上,肝位膈下,在上的为心俞,心主血,在下为肝俞,肝藏血,故取之可交通于膈膜治疗血证。
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膈俞穴是治疗皮肤病的常用穴。
凡膈肌有病,均可取此。
膈俞穴意为血之会穴,因动脉血管贯膈下行,静脉血管贯膈上行,全部膈肌与血液循环大有关系,故膈俞穴治吐衄、血晕诸病,有补血化瘀之功。
食道下行,亦由膈肌穿过,故膈俞穴治胃脘痛、反胃、积气、食不下,胀满,支肿、周痹。
凡有关膈肌及血证者,俱可取膈俞穴。以其有关瘀血,故亦治脏毒便血等症。
主治病证膈俞穴主治心胸、肝膈、血证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痛,胸闷,吐血,衄血,呕血,便血,产后败血冲心,呕吐,呃逆,腹痛积聚,饮食不下,噎膈,黄疸,朝食暮吐,嗜卧怠惰,肩背疼痛,骨蒸潮热,咳逆气喘,自汗盗汗,痰饮,喉痹,疟疾,癫狂,胃脘痛,咳嗽,潮热,盗汗,胃痛,气喘,瘾疹,胸满,胁痛,咳血,贫血,脊背痛,现代又多用膈俞穴治疗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胃炎,胃癌,食道狭窄,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心内外膜炎,胸膜炎,支气管炎,荨麻疹,胃溃疡,肝炎,肠炎,肠出血,心动过速,心脏肥大,食道癌,淋巴结结核,哮喘,小儿营养不良等。
膈俞穴主治心胸、肝膈、血证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痛、胸闷、吐血、衄血、呕血、便血、产后败血冲心、呕吐、呃逆、腹痛积聚、饮食不下、噎膈、黄疸、朝食暮吐、嗜卧怠惰、肩背疼痛、骨蒸潮热、咳逆气喘、自汗盗汗,痰饮、喉痹、疟疾、癫狂等。
现代又多用膈俞穴治疗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胃炎、胃癌、食道狭窄、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心内外膜炎、胸膜炎、支气管炎、荨麻疹等。
1.消化系统疾病:神经性呕吐,胃炎,胃溃疡,肝炎,肠炎,肠出血;
2.循环系统疾病:心动过速,心脏肥大,心内外膜炎;
3.外科系统疾病:食道癌,胃癌,食道狭窄,淋巴结结核,胸膜炎;
4.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支气管炎;
5.其它: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膈肌痉挛,荨麻疹,小儿营养不良。
刺灸法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两肋间放散。
注意:膈俞穴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配伍膈俞配中脘、内关,有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胃痛,呃逆,呕吐,肠炎。
膈俞配肺俞、膻中,有调理肺气,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肺炎。
膈俞配肝俞、脾俞,有健脾统血,和营补血的作用,主治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膈俞配曲池、三阴交,有祛风清热,活血止痒的作用,主治荨麻疹,皮肤瘙痒。
膈俞配肝俞、中脘、内关,治膈肌痉挛。
膈俞配气海、肺俞、关元,治自汗、盗汗。
膈俞配大椎、血海、脾俞、足三里,治贫血、慢性出血病。
特效按摩:每天饭前按揉膈俞穴3次,每次下,可治中风病人进食难、吃饭呛、喝水呛等症。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素问》:热病气穴,七椎下间主肾热。
《针灸甲乙经》:凄凄振寒、数欠伸,膈俞主之。背痛恶寒、脊强俯仰难、食不下、呕吐多涎,膈俞主之。咳而呕、膈寒、食不下、寒热、皮肉骨痛、少气不得卧……心痛,膈俞主之。癫疾,膈俞及肝俞主之。
《类经图翼》:此血会也,诸血病者,皆宜灸之,如吐血衄血不已、虚损昏晕、血热妄行、心肺二经呕血、脏毒便血不止。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膈俞二穴,在第七椎下……咳而呕逆,膈胃寒痰,胸满支肿,两胁痛,腹胀胃脘暴痛。
《针灸大成》:主吐食翻胃。
《鑫鉴》:更治一切失血症。
膈俞穴临床研究对血液循环的影响针刺膈俞对血液系统有特异性作用,针后能有效地阻止血液黏滞性的增高。灸膈俞能改善微循环障碍,缓解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使血流加快,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5]。对人工放血造成的贫血状态的家兔,针刺“膈俞”、“膏肓”后,可加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恢复。
对血压的影响膈俞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相关阅读
飞经走气四法及烧山火透天凉(有图收藏)
收藏!常见病一针疗法穴
《针灸神书》全书(完)
中医脉象动图版,助您读懂脉象学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原文阅读
黄煌教授经方首(背诵版)
中医临床谚语句
??扫码留言??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dzz/8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