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老人罹患帕金森生活难自理立体定向技术
丁义(化名)身患帕金森,左侧肢体典型性颤抖、运动迟缓多年,半个月前病情加重,手抖严重,时常拿不住东西,吃饭喝水都困难,生活难以自理,备受折磨的他一周前来医院救治,经过郭荣增主任的“右侧立体定向神经核团调控术”治疗,第二天他便能下床走动,之前的震颤、手抖症状消失不见,显著效果获得丁义称赞,他表示十分满意这次治疗结果。
逐渐康复的丁义与郭荣增主任合影
丁义,今年74岁,江苏省秦兴市人,多年前的一天他突然出现左侧肢体颤抖,以持物、紧张、活动时明显,幅度小,第二日晨起左侧肢体运动缓慢,未行治疗,半年后症状加重,手抖致完全拿不住东西,伴有肩关节及膝关节疼痛不适,感觉到病情刻不容缓,家属急忙把丁医院就诊,查头颅MRI:双侧额叶及侧脑室旁腔隙性脑梗塞”,给与对症药物治疗,动作迟缓有所好转,回家后继续遵从医嘱服药,病情得到控制,但是半个月前他的左侧肢体颤抖幅度增大,加服药物,效果不佳。在亲属建议下,年1月7日他来医院求诊,神经外科专家侯延发主任接待了他,拟“帕金森病III级”收住入院,逐进行相关检查,专科检查示:轻度面具脸,步态轻度拖步而行,轻度左侧一侧倾斜,左侧肢体静止性颤抖,左手搓泥样抖动,左侧肌张力增高。根据病情病史及检查结果,侯主任初步诊断丁义为:1、帕金森III级;2、腔隙性脑梗死。1月8日早上,侯延发主任医师查房看望丁义,经分析后认为药物治疗效果差,建议手术治疗改善症状,但手术有两种方式:DBS(脑起搏器)手术及一侧脑立体定向术,丁义和家人思虑后决定使用后者治疗。
待心电图、心脏彩超、腹部B超等检查结果出来后,1月8日下午,在神经外科医生办公室内,侯延发主任医师组织郭荣增医学硕士、徐侃主任医师、唐振住院医师等联合会诊。针对丁义的病情,郭主任和侯主任纷纷发言,结合丁义的意愿及诊断结果,一番讨论之后,大家最终决定于第二日为丁义施行“右侧立体定向神经核团调控术”,手术由资深功能神经外科专家郭荣增主任开展。
1月9日上午九点半,郭荣增主任在局部麻醉下为丁义进行右侧立体定向神经核团调控手术,第一助手为侯延发主任。手术过程中,郭荣增主任运用精密的计算机系统对病灶进行准确定位,然后通过射频热凝技术调控病灶细胞群,使丁义在完全清醒和无痛状态下立刻消除震颤症状,1个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术毕,丁义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于当日上午10:50分转入ICU。
术后第一天,丁义的症状改善非常明显,手抖不复存在。郭荣增主治医师查房:患者呈现清醒状态,无发热、无呕吐、无抽搐,血压脉搏稳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患者病情稳定,复查头颅CT后转入四病区病房进一步治疗。
术后第二天早上,丁义醒来后感觉到饥饿,想找点吃的,他刚下床便发现自己的腿脚不再麻木,一个人走路完全没问题,之前的震颤、抖动症状也消失殆尽,他欣喜极了,高兴地说道:“郭主任的医术真棒,之前全身抖得特别厉害,手拿不住东西,走路也不稳,没想到现在手不抖了,身体也不晃了,感觉特别好!这次治疗我很满意!谢谢郭主任!”丁义对术后效果大为称赞,他还说要介绍几个有类似症状的医院来。郭主任看着精神头儿正酣的丁义开心地笑了。
经过后续调养护理,丁义的病情一天天好起来,几乎与正常人无异。据郭主任介绍,医院继续进行一周的康复治疗后便可痊愈出院了。这让饱受多年帕金森折磨的丁义喜不自禁。
专家推荐:
郭荣增医学硕士
·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
郭荣增主任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先后医院及医院进修,师从多位国内资深功能神经疾病专家,此医院工作十余年,在癫痫、帕金森、三叉神经痛、神经外科急症等功能神经外科疾病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他在十余年的从医经历中,把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多次和国内资深专家同台手术,熟练掌握了手术操作,擅长采用立体定向手术、脑起搏器手术(DBS)、癫痫灶切除及(VNS)调控术等治疗帕金森病、癫痫、痉挛性斜颈、扭转痉挛、梅杰氏综合症、特发性震颤、物质依赖、酒精依赖、厌食、强迫症、抑郁症、抽动秽语综合症等功能神经外科疾病,尤其在外科手术分型治疗各种难治性、顽固性癫痫病方面造诣颇深,疗效显著,广受患者信赖!
科技时代治疗帕金森新指南——“核磁立体定向神经核团调控术”
“核磁立体定向神经核团调控术”其治疗机制在于PD病患者内苍白球(GPi)、丘脑腹中间核(Vim)和丘脑底核(STN)过度兴奋及输出而致,手术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精准定位上述核团并减少其过度输出,因此,神经核团调控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靶点定位的准确性。
1、超导核磁(MRI)下精准定位靶点:高场强的超导核磁MRI具有无损伤,组织分辨率高等优越性,磁共振脑正中矢状位上可以清楚地显示脑内标志性结构—前连合(AC)与后连合(PC)。以AC-PC的连线为基准定位VL核、GPi与STN等核团的三维坐标,核磁共振定位精准到1mm,是目前广泛采用的解剖定位技术。
2、电生理定位技术调整和校正靶点坐标:微电极细胞外动作电位记录是最常用的电生理定位技术,将靶点及周围结构的细胞外放电信号引出经信号收集软件处理,根据靶点及周围组织放电特点的不同,从百微米数量级上对靶点进行功能定位,电刺激用于进一步检查或确定理想靶点的位置。
手术原理:
局麻下安装Sellers立体定向仪头架,注意与AC-PC线体表投影平行。行MRI薄层扫描,确定前联合(AC)、后联合(PC)及其连线(IC),计算靶点坐标,再换算成头架坐标。局麻下额部钻孔,安装定向仪,调整好靶点坐标,通过导针用微推进器将微电极向靶点方向送入,自靶点上方10mm开始记录细胞电生理信号,根据微电极测得的结果确认靶点。更换射频电极,将射频电极送至验证后的靶点,通过电刺激进一步验证靶点准确,无肢体麻木、无力及视力视野改变后,先给予可逆性毁损,经再次证实靶点准确后给予不可逆性毁损。
“超导核磁共振立体定向神经核团调控术”四大优势
优势一:微创手术痛苦小、恢复快;
优势二:超导核磁共振定位精准性高;
优势三:术中电生理检测实现手术安全、有效双保险;
优势四:手术疗效显著提高。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白癜风怎么能治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hl/4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