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的康复治疗,快来Get新知识了
您看此文用
·秒,转发只需1秒呦~
痉挛简介
痉挛又称为强直、阵挛、痛性痉挛,是由不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以肌肉的不自主收缩反应和速度依赖性的牵张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临床上痉挛多见于脑卒中、脊髓损伤、脊髓病变、脑瘫和多发性硬化症等。
痉挛的康复治疗
1.姿势和体位
某些姿势和体位可减轻肌痉挛。患者应从急性期开始采取抗痉挛的姿势体位,可使异常增高的肌张力得到抑制,如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的急性期采取卧位抗痉挛模式体位,可减轻肌痉挛;脊髓损伤患者利用斜板床站立,也可减轻下肢肌痉挛;脑瘫患儿应采取正确抱姿等。
2.物理治疗
冷疗法:用冰敷或冰水浸泡痉挛肢体5~10秒,可使肌痉挛产生一过性放松。
水疗法:水压对肌肉持久的压迫与按摩有利于肌痉挛的缓解。室温保持在25℃,水温宜采用不感温水浴或温热水浴的温度。
温热疗法:各种传导热(如蜡、沙、泥等)、辐射热(红外线)及内生热(超短波)。
痉挛肌及其对抗肌的交替电刺激疗法:是将波宽和频率相同,但出现的时间有先、后的两组方波,分别刺激痉挛肌及其拮抗肌,使两者交替收缩,利用交互抑制和高尔基腱器兴奋引起的抑制,以对抗痉挛。
3.运动治疗
主动运动让痉挛的拮抗肌进行适度的主动运动,对痉挛肌可有交替性抑制作用,如肱二头肌痉挛,可练习肱三头肌主动和抗阻收缩。
被动运动被动运动时也可结合某些反射机制来降低肌张力,如被动屈曲足趾可降低肌张力。
肌肉按摩对痉挛肌进行较深的和持续时间较长的按摩,或温和地被动牵伸痉挛肌,都可降低肌张力。
4.肌电生物反馈
肌电生物反馈可减少静止时肌痉挛及其相关反应,也可抑制被动牵伸时痉挛肌的不自主活动,利用肌电生物反馈再训练痉挛肌的拮抗肌,也能起到交替抑制的作用。
5.针灸治疗
近年的研究提示用针刺治疗局部痉挛,有一定效果。
6.夹板的应用
静态或动态夹板可用于静态延续牵张,减少痉挛,防止畸形;屈肘肌痉挛用的充气压力夹板可防止痉挛加重及肌挛缩。
7.矫形器的应用
可利用上肢或下肢矫形器矫正痉挛。如用于内收肌痉挛的外展矫形器,用于屈肘肌痉挛的充气压力矫形器,用于足下垂内外翻的踝足矫形器等。其作用除了能防止肌痉挛的加重外,还能防止挛缩,应早期积极采用。
8.作业治疗
为控制坐姿,从而改善坐位平衡及减轻痉挛,应指导患者使用恰当坐具及配套的辅助用具,如各种垫子、足绑带、膝挡板、限制两腿内收的鞍状物、腰椎支具、头及颈椎支具等。总之,要使适当摆放的坐姿符合这样的要求:平衡、对称、稳定、舒适、功能最大化。
9.手术治疗
严重的肌肉痉挛经较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选用手术治疗。常用手术方法包括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肌腱延长术及神经切断术等。
想了解更多康复咨询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hl/5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