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的评估和康复治疗方法
一、概述
1.定义
痉挛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肌肉张力异常增高,是一种由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功能障碍。痉挛的速度依赖是指伴随肌肉牵拉速度的增加,肌肉痉挛的程度也增高。
2.原因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均可出现痉挛。但临床上痉挛多见于脑卒中、脊髓损伤、脊髓病变、脑瘫和多发性硬化症等。
3.痉挛的临床问题痉挛是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对患者的影响包括:①增加运动的阻力,使随意运动难以完成;②由于阻力增加,运动迟缓,难以控制,难以完成精巧的动作;③由于反应迟钝,动作协调困难,容易摔倒;④强直痉挛,不便护理,容易发生压疮等并发症;⑤影响步态及日常生活活动。
二、痉挛的评定
目前已有多种不同的评估方法,主要分为三类:临床方法、生物力学方法和电生理方法。如改良的Tardieu分级、改良Ashworth分级(ModifiedAshworthScale,MAS)及阵挛评分、钟摆试验、肌张力计、表面肌电图等。而改良Ashworth量表是目前国内外临床上应用最广的肌痉挛评定方法。
改良Ashworth量表
级别
痉挛程度
0
无肌张力的增加
1
肌张力轻度增加,当受累肢体进行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度(ROM)之末出现突然阻抗或出现最小的阻力
1+
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屈伸时,在ROM的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的阻抗,当继续运动到ROM终端时,始终伴有最小的阻力
2
大部分ROM中肌张力均较明显增加,但是患肢仍容易移动
3
肌张力严重增加,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范围(PROM)检查有困难
4
受累肢体在屈伸活动时僵直
三、痉挛的治疗
1.治疗目的缓解肌肉痉挛,提高或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治疗方法
(1)缓解诱因:一些痉挛与各种外界刺激有关,因此在治疗前要尽量消除诱发肌肉痉挛的因素,如发热、结石、尿路感染、压疮、疼痛、便秘和加重肌肉痉挛的药物等。通常诱因解除后,肌痉挛会有明显减轻。
(2)姿势和体位:某些姿势和体位可减轻肌痉挛。患者应从急性期开始采取抗痉挛的姿势体位,可使异常增高的肌张力得到抑制,如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的急性期采取卧位抗痉挛模式体位,可减轻肌痉挛;脊髓损伤的患者利用斜板床站立,可减轻下肢肌痉挛。脑瘫患儿的正确抱姿等。
仰卧位
健侧卧位
(3)物理疗法
1)冷疗法:用冰敷或冰水浸泡痉挛肢体5-10秒,可使肌痉挛产生一过性放松。
2)水疗:水压对肌肉持久的压迫和按摩有利于肌痉挛的缓解。室温保持在25℃,水温宜采用不感温水浴或温热水浴的温度。
3)温热疗法:各种传导热(如蜡、沙、泥等)、辐射热(红外线)及内生热(超短波)等。
4)痉挛肌及其对抗肌的交替电刺激疗法:是将波宽和频率相同,但出现的时间有先、后的两组方波,分别刺激痉挛肌及其对抗肌,使两者交替收缩,利用交互抑制和高尔基腱器兴奋引起的抑制,以对抗痉挛。
(4)运动疗法:①主动运动痉挛肌的拮抗肌,产生交互性抑制作用,降低肌痉挛。如肱二头肌痉挛可训练肱三头肌的主动和抗阻收缩;②被动运动时也可结合某些反射机制来降低肌张力,如被动屈曲脚趾可降低肌张力;③深而持久的肌肉按摩,或温和地被动牵张痉挛肌,可降低肌张力。
(5)抑制异常反射性模式:应用各种神经发育治疗技术对患侧肢体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射性模式进行抑制,可缓解痉挛。如对于脑血管意外患者出现的痉挛,可通过Bobath技术、Rood技术以及PNF技术抑制痉挛模式,调整肌张力,以建立正确的姿势模式和功能活动模式。
(6)肌电生物反馈:肌电生物反馈可减少静止时肌痉挛及其相关反应,也可抑制被动牵伸时痉挛肌的不自主活动。利用肌电生物反馈再训练痉挛肌的拮抗肌,也能起到交替抑制的作用。
(7)矫形器的应用:可利用上肢或下肢矫形器矫正痉挛。如用于内收肌痉挛的外展矫形器,用于屈肘肌痉挛的充气压力矫形器,用于足下垂内外翻的踝足矫形器等。其作用除了能阻止肌痉挛的加重外,还能防止挛缩,应早期积极采用。
(8)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如丹曲林、地西泮、巴氯芬等。
(9)肉毒毒素注射:在运动点注射A型肉毒毒素,可迅速地与神经接头的胆碱能突触前受体结合,阻滞神经突触兴奋传导的钙离子内流,使乙酰胆碱释放障碍,从而引起较持久的肌肉松弛作用。药物作用有效时间为12周左右。
(10)神经溶解技术:采用苯酚或酒精注射,以溶解破坏神经轴索,降低或阻止神经冲动传递,从而减轻肌痉挛。
(11)手术治疗:严重的肌肉痉挛经较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选用手术治疗。常用手术方法包括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离断术(FSPR)、肌腱延长术及神经切断术等。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hl/6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