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周围血管疾病第一节概述
第一节概述
周围血管疾病主要指发生在四肢的动脉、静脉及淋巴系统的疾病。包括动脉、静脉及淋巴管的狭窄、闭塞(栓塞)、扩张、损伤、畸形等改变。目前,大多数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主要临床表现有:
一、症状
1.感觉异常主要有肢体的沉重、麻木、针刺、蚁行、灼热、发凉感甚或无知觉等。静脉病变如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时可引起肢体沉重感、酸胀感。动脉供血不足可引起肢体的疲倦、沉重感并伴有发凉等感觉。动静脉瘘时可有潮热的感觉。另外,如动脉缺血引发神经损害时,可有麻木、蚁行、针刺、灼热等感觉。如严重的动脉栓塞或狭窄时肢体感觉会丧失。
2.疼痛疼痛是周围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一般当动静脉狭窄缺血时,运动后可出现“间歇性跛行”,即患者在行走一定距离后,由于缺血患肢开始出现疼痛,继续行走时疼痛加重,迫使其不得不停止行走,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可反复发作。停止行走后,即使仍处于站立位置,疼痛亦可迅速消失。疼痛部位多在小腿肌肉,多为痉挛性剧痛,也可为钝痛、无力感、压迫感、僵硬感。通常以跛行距离来判断肢体缺血的程度。当缺血较严重时可引起缺血性神经炎和缺血性营养障碍,即使静止时也疼痛,其疼痛呈持续性、刀割样,剧烈难忍,常在夜间发作,令病人难以入眠,谓“静息痛”。静脉血栓时,远端血回流受阻压力大,会引起静脉性“静息痛”。在静脉血栓形成时,也可以出现股三角或腓肠肌的疼痛。特别是小腿腓肠肌丛血栓形成时,患者几乎不能行走。血管痉挛性疾病在温差改变时可出现疼痛。
二、体征
1.皮温改变皮肤的温度与血流有明显的关系。当肢体缺血时,肢体尤其是肢体远端皮肤温度明显低于健侧,但当静脉阻塞时由于血流淤积肢体皮温可高于正常。除此,红斑性肢痛症及动静脉瘘存在时皮温会高于正常。用指背可明显比较两侧的皮温,具体的可用测温计测量。
2.肿胀当静脉回流障碍或淋巴管阻塞炎症时可出现肿胀,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均可引起肢体不同程度的肿胀,这是由于下肢静脉高压而使血清蛋白渗入并积聚于组织间隙,引起浮肿,其特点是浮肿呈凹陷性,踝部与小腿最明显。慢性静脉疾病时除浅静脉曲张外,常伴有小腿胀痛、足靴区色素沉着和溃疡等。由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而引起的肿胀,通常在平卧或抬高肢体后及清晨起来后减轻,行走后或久立后加重。淋巴水肿则出现皮肤毛孔粗糙、皮下增厚等改变。
3.皮色改变皮肤色泽能反应肢体循环情况和皮肤营养状况。皮肤颜色苍白或发绀伴皮温降低往往提示动脉供血不足;皮肤苍白甚或伴有瘀点瘀斑时则提示失去血供;如果皮肤暗红皮温稍高则意味静脉淤血。另外,静脉反流性疾病患者在立位稍久时可见肢体皮肤颜色潮红或发绀。静脉曲张和静脉功能障碍可有小腿色素沉着。
4.肿块在静脉曲张时,其皮下肿块为静脉迂曲形成,外观为蚯蚓状、球状,偶可触及静脉内结石,当肢体抬高时肿块即消失。如因浅静脉形成血栓者,可见沿静脉走行区皮下条索状红肿伴触痛;另外,浅表的动脉瘤、静脉瘤、结节性多动脉炎、血管动静脉瘘等均可在皮下出现性状不一的肿块。要注意的是因动脉瘤致肿块者可触及其搏动。结节性血管炎者初期也可见皮下红肿硬节。
5.营养障碍主要表现为坏疽或溃疡。动脉缺血可引起肢体营养障碍如皮肤松弛、汗毛脱落、趾(指)甲生长缓慢、肌肉萎缩等,严重者可出现肢体坏疽,可为干性和湿性,伴臭味,坏疽大多从趾(指)开始;静脉疾病也可发生营养障碍,常见小腿下1/3处足靴区色素沉着、皮炎、湿疹、溃疡。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hl/6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