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正常值和意义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
正常参考值:10-14秒,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延长原因:
1、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2、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原因:
1、DIC早期呈高凝状态。
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
3、口服避孕药。
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
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
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3.0。
口服抗凝剂主要是指香豆素类抗凝剂,常用的如华法林,必须定期监测,不断调整。监测的指标主要是INR。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为1.5~2.5,治疗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心脏瓣膜病为2.0~3.0,治疗动脉栓塞,心脏机械瓣膜置换,复发性系统性栓塞症为3.0~4.5。
INR过低,没有充分发挥抗凝的效果,需要加量。
INR过高,则有出血的风险,需要减量。
服用华法林需5~7日后疗效才可稳定,根据INR值确定检验地带网下次服用的华法林剂量,第1周至少查3次INR,1周后改为每周1次,直到第4周。INR达到目标值并稳定后(连续两次在治疗的目标范围),每4周查一次INR。如遇INR过高或过低,或由于某种原因改变了华法林的剂量,应根据INR值和剂量调整情况确定下次观察INR的时间。剂量调整应依据INR值,每次增减的量为0.5~1mg/d。每次调整剂量之前,应仔细寻找INR发生变化的原因,并且应该参考先前一段时间测定的INR数值。如果以往INR一直很稳定,偶尔出现INR增高的情况,只要INR不超过3.5~4.0,可以暂时不调整剂量,3~7天再查INR。
不能与华法林合用的药物:盐酸肾上腺素、阿米卡星、维生素B12、间羟胺、缩宫素、盐酸氯丙嗪、盐酸万古霉素等。
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水杨酸钠、胰高血糖素、奎尼丁、吲哚美辛、保泰松、奎宁、利尿酸、甲磺丁脲、甲硝唑、别嘌呤醇、红霉素、氯霉素、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苯碘达隆、西米替丁、氯贝丁酯、右旋甲状腺素、对乙酰氨基酚等。
降低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苯妥英钠、巴比妥类、口服避孕药、雌激素、考来烯胺、利福平、维生素K类、氯噻酮、螺内酯、扑痛酮、皮质激素等。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tintime,APTT)
正常参考值:20-40秒,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
延长:10秒
延长原因:
1、凝血因子Ⅷ、Ⅺ、Ⅻ缺乏。
2、血友病甲、血友病乙(Ⅸ)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3、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及凝血因子V、X减少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疽、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及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
4、血循环中有抗凝药物存在:如抗凝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等。
5、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
缩短原因:
1、凝血因子Ⅷ、Ⅹ活性增高。
2、血小板增多症。
3、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DIC高凝期、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脑梗死。
4、妊趁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炎综合症,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
5、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
监控:肝素抗凝治疗中APTT的预算期为正常值的1.5-2.5倍。
APTT延长诊断思路:
病史(药物毒物中毒)
肝功能(合成障碍)
APTT纠正试验
三、凝血酶时间(TT)
正常参考值:11-14秒。
临床应用:TT是反映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浆中肝素样物质的多少。前者增多和后者减少时TT缩短,否则延长。可用于肝素用量的检测。??
延长:3秒
延长原因:
1、纤维增多或肝素、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SLE、肝素、肾病)以及AT-Ⅲ显著提高。
2、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的增加(如DIC纤溶期)。
3、纤维蛋白原减少。
4、纤维蛋白原机能障碍。
5、纤维蛋白原分子异常。
6、尿毒症。
缩短原因:
1、高纤维蛋白血症。
2、离子存在时或标本有微小凝结块及PH呈酸性。
监控:可用于粗略检测肝素抗凝治疗
四、纤维蛋白原(FipinogenFIB)
正常参考值:2-4g/L。
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FIB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矸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增加原因:
1、机体感染;毒血症、肝炎、轻度肝炎、胆囊炎及长期局部炎症。
2、无菌性炎症: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尿毒症、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关节炎。
3、糖尿病酸中毒。
4、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症、脑血栓、血栓静脉炎、心肌梗死、放射治疗。
5、妇女经期、妊娠晚期、妊高症及剧烈运动后。
6、放疗后,灼伤,休克,外科大手术后,恶性肿瘤等。
减少原因:
1、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萎缩。
2、砷、氯仿、四氯化碳中毒均可使纤维蛋白原减少。
3、DIC:因纤维蛋白原消耗及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纤维蛋白原呈进行性下降。
4、原发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5、原发性纤溶活性亢进。
6、恶性贫血及肺、甲状腺、子宫、前列腺手术。
监控:溶栓治疗的监控范围:1.2g/L-1.5g/L,1.2g/L时引起病人出血。
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正常参考值:0-5mg/L(0-5ug/ml)
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在被凝血酶水解后,相继释放出纤维蛋白肽(FPA)A和肽B(FPB),剩余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物,经凝血因子XIIIa和钙离子的作用后,形成不溶性稳定的纤维蛋白,继而血液凝固。其过程是在经过一系列交联后完成,此后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性质稳定,一般不再溶解,即真正意义上的血栓。但可被纤维酶所降解,纤溶酶对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生多种复合物,这种多种复合物总和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它是原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物。
六、D-二聚体(D-Dimer)
正常参考值(日本Sysmex系列血凝仪):0-0.55mg/LFEU(60岁以下人群)。随年龄增高,D-二聚体有增高趋势,一般每增长十岁,D-二聚体增加0.1mg/L。D-二聚体有超过30种检测方法和20多种单抗被使用,目前尚无统一的国际标准,不同厂商的正常参考范围可能不同。报告方式有FEU(纤维蛋白原当量)和DDU(D-Dimer),FEU是将D-二聚体的量用降解前纤维蛋白原分子的量来表达,用FEU表达的D-二聚体的量相当于用DDU表达的1.7倍。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中有一种片段称为D-二聚体,它是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之一,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具体临床应用如下:
1、排除肺栓塞(PE)
诊断PE的金标准是肺血管造影,但其具有侵袭性。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推荐使用D-二聚体检测作为急诊室肺栓塞诊断的筛选指标。大量研究表明,定量检测D-二聚体对PE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期值均为%,当D-二聚体检测值0.5mg/L时,可排除PE。
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被认为是目前诊断DIC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D-二聚体含量与患者机体的纤溶状况呈正相关,D-二聚体含量随病程的进展而逐渐增高,经有效治疗后,D-二聚体含量逐渐降低。若D-二聚体含量0.5mg/L,对DIC高危患者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3、深静脉血栓(DVT)的筛查
DVT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因此,有效筛选试验显得尤为重要。D-二聚体检测是DVT筛选的有效手段。静脉造影确诊为DVT的病人D-二聚体含量均升高。所以,临床上怀疑DVT的病人如果D-二聚体含量正常,可完全排除DVT的诊断,从而避免静脉造影对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害。
4、脑梗死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目前,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和疗效的观察,头颅CT是最重要的手段,但多数患者发病24h内CT变化不显示密度变化。发病后2~3周,脑梗死区处于吸收期,由于水肿消失和吞噬细胞的侵润,病灶与脑组织密度相等,从而导致CT上见不到病灶。反复CT检查,加重患者负担,延误时间。近年报道D-二聚体检测可填补这一缺憾。在脑梗死急性期,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恢复期D-二聚体水平较急性期下降,提示预后良好;较急性期上升者,预后不良。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溶栓后1h血浆D-二聚体水平急剧升高至峰值,维持6h,24h后基本恢复至溶栓前水平,48h后明显下降,基本恢复正常,与溶栓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中,随着血栓溶解,D-二聚体含量急剧上升,当血栓完全溶解,血管再通后,D-二聚体含量迅速下降。如果持续较高水平不降,提示血栓未完全溶解或有继发性血栓形成。
5、溶栓的监测及评估
血栓发生后,及时给预溶栓治疗,使血流复通,阻止病情恶化,及早解除病人痛苦,更快缓解症状而痊愈,但溶栓是一种很危险很急切的治疗方法,而给药的浓度又关系到治疗的效果及病人的安危。因此药物的用法、用量是至关重要的。D-二聚体作为血凝块被降解的特异性物质,它随着血栓被溶解,其血浆含量会不断增加。D-二聚体的升高,可特异的指示体内有血栓形成或溶栓治疗有效。因此,在溶栓的过程中,D-二聚体含量先升高,而后又降低,说明溶栓已达疗效;若升高后维持在一个高水平,则提示用药量不足。所以,D二聚体的变化有助于溶栓疗效的观察,指导用药的浓度。
七、抗凝血酶Ⅲ(AT-Ⅲ)
正常参考值(活性):80%-%
1、遗传性ATⅢ缺乏可分两型:
(1)CRM-型:即抗原与活性均下降。
(2)CRM+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
2、获得性ATⅢ缺乏:
(1)ATⅢ合成降低,见于肝脏疾病、肝功能障碍、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常与疾病严重度相关,可伴发血栓形成。
(2)ATⅢ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症。
(3)ATⅢ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管疾病、DIC高凝期、外科手术后、口服避孕药、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肺埂塞、妊高症等。
(4)ATⅢ水平增高:表明血液抗凝活性增强,见于血友病甲和血友病乙、口服抗凝药物、使用黄体酮类药物等。
抗凝血酶Ⅲ(ATⅢ)是作为血液中活性凝血因子的最重要的阻碍因子,它控制着血液的凝固和纤维蛋白的溶解。其血液中ATⅢ的水平根据各种疾病、症状而变化,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疾患、肾病综合症等降低。血液中的ATⅢ水平降低可能会导致肝素治疗效果无法呈现。因此,掌握ATⅢ的活性作为对于此类疾病的监测、病态分析、预后判定以及肝素治疗的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八、出血时间(BT)
正常参考值:TBT法(SimplateⅡ型):2.3~9.5分钟(min),IVY法:2~7分钟(min),Duke法:1~3分钟(min)(不超过4分钟)
临床意义:
由于临床上由药物治疗引起的BT延长较常见,故测定前应仔细询问用药情况,如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抗炎药、口服抗凝药及某些抗生素等。
BT延长原因:
1、血小板数量异常:
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可因药物、中毒、感染、免疫等原因引起);
②血小板增多症,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2、血小板功能缺陷:
①先天性血小板病,如血小板无力症;
②获得性血小板病,如药物引起的血小板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
3、血管性血友病(VWD)。
4、血管壁及结构异常(少见),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5、偶见于严重的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因子Ⅱ、Ⅴ、Ⅷ、Ⅸ或纤维蛋白原缺乏;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也见于接受大量输血后患者。
BT缩短原因:
主要见于某些严重的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时。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DIC高凝期等,均可因血管壁损害,血小板或背后血因子活性过度增强所致。
九、凝血时间(CT)
参考值:普通试管法:5~10分钟(min),硅管法:15~32分钟(min),活化凝血时间法:1.1~2.1分钟(min)
CT延长原因:
1、较显著的因子Ⅷ、Ⅸ减少的血友病甲、乙,凝血因子Ⅺ缺乏症;
2、血管性血友病;
3、严重的因子Ⅴ、Ⅹ、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缺乏,如肝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4、继发性或原发性纤溶活力增强;
5、循环血液中的抗凝物,如抗Ⅷ因子抗体可抗因子Ⅸ抗体、SLE等。
CT缩短原因:
1、血栓前状态:DIC高凝期等;
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高征、肾病综合征及高血溏、高血脂等。
十、标本的采集、制备、保存等注意事项(分析前质量控制)
1、采血:防止组织损伤,避免外源因子进入、尽快送检、避免从输液管取血,以防稀释,用药、抽血时的压力、时间长短会影响局部血液的浓缩,可影响血小板释放和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
2、收集管要求:塑料管或聚乙烯试管。
3、抗凝剂选择:推荐用3.8%的枸橼酸钠,能有效阻止Ⅴ和Ⅷ降解、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为1:9。
4、血浆的保存:取血后应立即做或血浆放冰箱(2-8℃),塑料试管影响最小。
日渐负二你过来啊!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hl/6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