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脑瘫宝宝
关于脑瘫宝宝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又称little病,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在大脑发育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永久性的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同时伴有智力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摄食及其他障碍等。
”脑瘫概念的核心内容为三要素:大脑在生长发育时期受到损伤;病变是非进行性的;临床症状可随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成熟而改变,但其中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是永久性的。
主要病因1、出生前因:子宫内感染、胎儿期中毒、妊娠期疾病、母亲与胎儿Rh血型不相容、遗传因素等
2、围生期因素:产程过长或过急、产伤、胎位异常、脐带过短、胎龄及异常体重。
3、出生后因素:新生儿脑炎,脑膜炎、新生儿溶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重度肺炎,核黄疸,低血糖等、脑外伤,一氧化碳中毒等。
1分型:(一)痉挛性。由于受损伤的脑所支配部位的肌肉紧张性增高,导致运动功能障例,这种肌肉紧张性的增高即肌张力增高,主要表现在髋内收肌群、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前臂屈肌等。这些抗重力肌群的痉挛性,导致了姿势、运动明显异常。如剪刀步态、尖足、患儿常取“W”状坐位
(二)不随意运动型1.婴儿期多表现为肌张力低下:竖颈发育明显延迟,患儿常呈角弓反张状态二难以抱住。2.肌张力变动性;安静,睡眠时肌张力正常,紧张与哭闹及做主动运动和兴奋时增强。随年龄的增长,随意运动明显增强。
(三)共济失调性型(多为小脑先天形成时出现的障碍所致):临床可见肌张力低下,平衡动能障碍,上下肢的动作不协调,辨距不良,步态不稳,多呈醉酒步态,容易跌倒。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跟膝胫实验都难以完成。语言表现不连贯,断续性语言。
(四)肌张力低下型,又称迟缓型:临床可见肌张力低下,肌力降低,四肢呈软瘫状,难以保持正常体位,患儿常取仰卧位,四肢外展,外旋,状似仰卧的青蛙,多见于脑瘫的早期。幼儿期以后往往会发展为其他型,多为不随意运动型。如果迟缓状态呈持续性,患者的生活难以达到自理,预后不良。
(五)强直性:锥体外系损伤所致,主要表现为:肢体僵硬,活动减少,肌张力增高,肌肉的被动性低下,被动运动时出现铅管样或齿轮状增高,腱反射难以引出,常伴有智力落后,情绪异常,言语障碍,癫痫,斜视和流涎等。
(六)震颤性:此型少见,多为静止型震颤。主要表现为身体的某一部分在一个平面内不随意的,节律性的摇动为特征,静止时出现,自主运动时消失,多见于上肢;有时为动作性震颤,运动时加重,可伴有眼球震颤。
(七)混合型:指脑瘫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型存在于一个患儿身上,以痉挛性和不随意运动型症状同时存在为多见。
根据瘫痪部位分类
1.单瘫:指一个肢体的瘫痪,此型较少见。
2.双瘫:四肢均受累,但双下肢受累明显重于双上肢。
3.截瘫:指双下肢的瘫痪。多见于高位颈髓和脑干病变,也可见双侧内囊及周围神经病变。
4.偏瘫:一侧上下肢的瘫痪。
5.三只瘫:指三个肢体的瘫痪或四肢瘫的不完全型。
6.四肢瘫:四肢均受累,四肢运动障碍往往不对称。一般上肢重于下肢,几乎所有不随意运动型患儿均为四肢瘫。
临床表现
1、出生后1-6个月内异常表现: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身体发硬、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及无反应、体重增加不良,吮吸无力、固定姿势: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势等、手握拳、身体扭曲、头部控制不良、斜视、不能伸手抓物等。
(2)出生后6-12个月的异常表现:不能翻身、不能使用下肢、不能使用单手、指对指精细动作不灵活、不能独坐、不能独站、尖足站立、不能迈步等。
6个月以后还不能翻身,有诊断意义;6-7个月不能使用下肢短暂地支持体重;7~10个月的婴儿不能使用单手抓玩;如捏小东西、解扣、系腰带不灵活、不协调;在7~10个月出现有诊断意义;7个月不能独坐;10个月不能独站;10个月存在尖足站立;13-15个月以后,还不会迈步等。
“主要障碍”(1)运动障碍:运动发育落后或异常、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及运动反应异常等。(2)感觉障碍:1)视觉障碍:如斜视、视力缺损等,全盲极其少见。2)听觉障碍:据统计,约有20%的脑性瘫痪儿童伴有听力受损。3)触觉障碍:可见于某些偏瘫型的患儿。(3)癫痫(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低下:进食困难如厕困难、跌伤。(5)言语与语言障碍(6)智力低下(7)人格与行为异常(8)学习困难(9)生长发育障碍(10)牙齿发育障碍(11)口、面功能障碍
脑瘫宝宝治疗的基本原则:
1.“三早原则”早发现、早确诊和早治疗的“三早原则”能够让患儿取得较好疗效。关于早期的时间没有统一认识,多数专家认为应该在6个月以前。
2.综合治疗原则任何单一治疗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必须综合采用各种方法来尽可能减轻残疾,满足儿童的整体需要。这些方法包括各种必要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药物、手术以及康复工程手段等。
3.个体化原则脑性瘫痪症状各不相同,因此不可能以某套特定的训练计划来解决所有患儿的问题。
4.促进适应原则要了解患儿的心理特点,使儿童对治疗感兴趣,活动项目其主动参与活动的动机及适应性。
因此,值得注意的是,脑性瘫痪儿童尽管存在以上诸多方面的问题,但仍然具有许多方面的潜能,如果开发得当,他们是完全有可能达到生活自理、回归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白癜风医院长沙哪家好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地址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hl/7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