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波从逐底竞争到策略性模仿绩效考核
从逐底竞争到策略性模仿
——绩效考核生态化如何影响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竞争策略?
张振波
摘要:
随着约束性生态指标被纳入官员考核体系和环保考核“一票否决制”的确立,环境治理绩效日益成为地方官员晋升的关键要素。绩效考核的生态化转变对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执行有何影响?生态考核具体指标设置的差异性,是否会最终呈现为区域环境治理的不同绩效表现?
论文基于—年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数据,采用空间计量实证分析方法(SAC模型),分别以环境规制强度(排污费征收)和污染物排放(SO2和CO2)为因变量进行数据分析。
地方政府的减排绩效对中央考核地方官员所设定的生态指标表现出高度敏感性。各省在执行环境规制和落实减排责任时具有空间关联性,经济发展水平越相近的省份之间呈现出更强的模仿效应。
地方政府间环境治理的竞争态势正在由逐底竞争转变为策略性模仿,而这一竞争策略与官员拔擢考核指标的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为推动地方政府致力于协调统一的环境治理行动明确了政策方向:基于官员拔擢环保考核的目标治理机制能够避免环境治理分权中的政策执行阻梗,而这一纵向激励须以环境共治中的区域协调机制作为保障;另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发展模式转型及环保技术创新扩散等也是实现整体性环境治理的必要内容。
环保考核 环境治理 策略性竞争 空间计量
中国环境治理体制改革应协调好监督权上收与事权下放、治理目标集权与治理责任分权之间的动态关系。
官员晋升的生态指标考核“一票否决”机制是引导和激励地方政府落实环境治理责任的有效手段。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保持了年均近8%的高速增长率,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然而,与经济发展相伴随,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却愈发成为影响民众健康和生活质量[1]、阻碍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QinZhu,)、破坏中国“负责任大国”之国际形象的突出问题[2]。事实上,中央政府自20世纪末期就陆续推出一系列环境规制和政策措施,致力于扭转“先污染、后治理”的增长逻辑并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特别是近10年来,无论是稍早提出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还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污染防治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以及年3月提出五年内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都体现出中央政府推动环境规制体系建构和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的坚定决心。
[1]例如,原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发表于《柳叶刀》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每年因大气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保守估计约为35万至50万人(Chenetal.,)。
[2]例如,日韩两国常将其近年的空气质量恶化归责于中国的污染扩散(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hl/8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