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肝脏3种弥漫性疾病CT分析
读者信息:内蒙古兴医院初艳龙
所读书籍:《消化系统CT诊断》
原著主编:林晓珠、唐磊
一、脂肪肝
1.临床概述
脂肪肝为多种因素致三酰甘油在肝细胞内堆积过多,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临床上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根据发病范围可分为弥漫性脂肪肝和局灶性脂肪肝。前者又分为弥漫性均匀性脂肪肝和弥漫性不均匀性脂肪肝。
2.CT表现
分度:轻度,肝/脾1.0;中度,肝/脾0.7,血管湮没征;重度,肝/脾0.5,血管反转征。
①弥漫性均匀性脂肪肝:肝实质密度弥漫性均匀性降低。
②弥漫性不均匀性脂肪肝:肝实质密度弥漫性不均匀性降低,呈斑片状、扇形或地图样,无占位效应。
③局灶性脂肪肝:叶、段及亚段范围内分布的均匀低密度,呈扇形、不规则形斑片状。少数可呈结节状,病变可单发或多发;无占位效应。
④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改变与正常肝实质相同,其内血管分布正常,无血管推移征象
3.鉴别诊断
①急性肝炎:肝脏肿大较脂肪肝明显,增强扫描,动脉期无明显异常强化,门静脉期外周强化程度较强,内侧相对较弱或按叶段分布强化不均,平衡期强化趋于均匀,但肝脏整体强化程度明显减弱。MRI检查急性肝炎同、反相位信号无明显改变,而脂肪肝T1WI同相位信号增高,反相位信号均匀下降。
②肝岛:常位于近胆囊床、叶间裂处或包膜下,无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可见血管影进入其内,平衡期呈相对等密度。
③肝内局限性炎性病变:平扫表现为片状低密度影,边缘多较模糊,增强后呈环形或结节样强化,强化程度较正常肝组织低。
二、肝硬化
1.临床概述
不同原因所致的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假小叶形成,引起肝正常结构改变的病理过程,常见肝硬化根据病因分类:乙肝肝硬化、丙肝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隐源性肝硬化等,实验室检查可出现肝功能受损的表现。
2.CT表现
①肝脏形态改变:早期肝轻度增大,随后可出现肝硬化再生结节、纤维组织增生导致的肝结节样改变、外缘凹凸不平、波浪样改变;后期可出现肝叶比例失调、肝裂增宽,肝叶比例失调多表现为尾叶增大、右叶及左内叶萎缩、左外叶肥大。
②肝脏密度改变:可正常、不均匀降低或部分区域增高。
③肝硬化再生结节(RN):平扫CT多不能显示,增强扫描延迟期呈低密度结节。
④脾大:大于5个肋单元或厚度增加。
⑤腹水:肝和脾周围、肠间隙内水样密度。
⑥门静脉-体静脉间侧支循环形成:CT增强扫描显示食管下段、胃底、胃周、附脐静脉曲张。亦可见直肠周围静脉曲张。
3.鉴别诊断
①假肝硬化:一些肝转移瘤化疗后患者,出现肝脏体积的缩小、肝边缘形态的变化及门静脉高压的改变。
②肝硬化再生结节:
a.异型增生结节(DN):根据分化程度可分为低级别异型增生结节(LGDN)和高级别异型增生结节(HGDN)。
b.肝细胞肝癌结节:典型表现为动脉期高密度,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不伴假包膜环状增强的低或相对低密度结节。
4.知识拓展
①肝硬化时形成肝内结节,包括RN、DN及HCC。
②不同结节的CT表现:RN与DN平扫多不能显示,RN如含脂质较多,则可表现为低密度结节;DN发生缺血性梗死,也可表现为低密度结节,增强扫描二者均与正常肝实质血供类似,故各期均表现为等密度。部分大的RN和DN于动脉期可显示为相对低密度,原因为结节周围纤维间隔较厚,动脉期血液灌注较正常肝组织减少。
③肝硬化结节的血供:RN主要为门静脉供血;DN大多也主要为门静脉供血,但DN特别是HGDN,可有较多肝动脉和异常动脉供血。小于3cm的HCC异常动脉供血增加。RN的正常肝动脉和门静脉供血与邻近肝实质相仿,LGDN正常的肝动脉和门静脉供血则较邻近肝实质减少,而HGDN则减少更多,与此同时新生异常血管供血逐渐增多,变为HCC之后基本上或完全为新生异常血管供血。
三、布加综合征
1.临床概述
肝静脉或下腔静脉肝内段部分或完全性阻塞,引起肝静脉引流障碍,导致肝淤血、出血、坏死或纤维化等病理改变,致窦后性门静脉高压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根据梗阻部位分为肝静脉阻塞型、下腔静脉阻塞型和混合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型(病程1个月以内,临床表现类似急性肝炎)、亚急性型(病程在1年以内,腹水、肝大、肝区痛三联征)和慢性型(1年以上病程,起病缓慢或无明显临床症状)。
2.CT表现
①肝病变表现
a.急性期:肝弥漫性增大;平扫密度弥漫性降低,外周为著,尾状叶及中央相对偏高;
b.亚急性:肝萎缩,右叶萎缩常见;平扫不同程度的斑片状低密度区;
c.慢性期:肝萎缩,右叶萎缩常见,少数体积增大;平扫不同程度的斑片状低密度区;
d.增强:动脉期,以尾叶为中心的区域强化明显,外周肝实质呈低密度,以后渐近性均匀强化,逐渐成为全肝等密度,称为中心扇样强化。②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改变:门静脉期肝静脉不强化;肝静脉与下腔静脉间的连续性中断;肝段下腔静脉、肝静脉内充盈缺损。
③门静脉病变:肝静脉阻塞型患者,肝内门静脉变细、僵直,周围分支减少,较大门静脉分支两侧出现线条状低密度影。
④肝内和体循环侧支静脉的出现:单纯性下腔静脉梗阻患者仅见肝外侧支静脉曲张,肝静脉阻塞患者肝内、外侧支静脉均可出现,以副肝静脉扩张、增粗为主。
⑤脾大
⑥腹水
3.鉴别诊断
①肝硬化:多有肝炎病史,尾叶肥大较轻;肝静脉及副肝静脉无异常。②弥漫性肝癌:布加综合征无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无门静脉癌栓征象。
4知识拓展
①中心扇样强化:为布加综合征患者较具特征性的强化特征,原因为肝尾叶静脉直接回流到下腔静脉,不受肝静脉阻塞影响。
②肝实质强化规律:肝淤血相对较轻、肝静脉通畅及侧支循环代偿较好的部位先强化,肝静脉阻塞区肝实质强化延迟、减低或不强化。
往期16大精彩回顾个病例解析汇总
个基础影像病例汇总
全身各部位影像数据
全身14个部位的X线解剖+摄影技巧+读片技巧
全身各部位系统解剖图解
全身各部位断层解剖图解
全身各部位报告模板(X线、CT、MR齐全)
7本经典影像书籍读书笔记
58医院经典读片汇总
个经典医学影像名家视频讲座汇总
个精品医学影像专题内容汇总
31种常见疾病的分期分型
35种影像综合征汇总
32篇专家共识,规范您的影像检查行为
75位老师求助内容汇总
影像学院篇经典内容汇总
版权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ys/10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