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斜颈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为成年起病,男女均可发病,但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起病缓慢,病情逐渐加重,很少会自行消退或缓解。头颈部肌肉不能控制的异常运动,往往双侧肌群受累,但受累程度常不对称,致使头部偏向一侧作扭转运动。
?表现为“颈部的牵拉或拖拉”或者是头部的不随意转动或急转。非典型症状可导致误诊为“关节炎,颈神经根病,精神性疾病,帕金森或颞下颌关节综合征。颊部、眼睑(睑痉挛)、手臂(书写痉挛)和躯干是最常见被累及的部位,具有某些诱发和抑制因素是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性的特点,有代表意义的如通过接触下颌、面部、头部可以减轻肌张力障碍。
长期的头部异常运动,可以表现受累肌肉不同程度的增粗肥厚对侧各拮抗肌肉处于弛张废用状态,以至有不同程度的肌萎缩轻型患者。可无肌痛,重症患者常有严重肌痛。少数病人还伴有震颤,偶有病人出现发音,吞咽障碍。
痉挛性斜颈的发病需要一个缓慢加重的过程,患者往往是首先觉得颈部肌肉发硬、颤动或者活动不灵活,渐渐的发生向一个方向持续偏斜,表现在颈部肌肉不自主的牵拉头部,或者产生不自主的头部抖动,医学上分类较为复杂。
在临床上,我们可以根据病情的程度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1、痉挛性斜颈的程度可分轻、中、重三度。
轻型者肌痉挛的范围较小,仅有单侧发作,无肌痛;中型者双侧发作,有轻度肌痛;重型者不仅双侧颈肌受到连累,并有向邻近肌群,如肩部、颜面、胸肌及背部长肌群蔓延的趋势,且有严重肌痛。
2、痉挛性斜颈的临床表现可以分成四种型别。
1)旋转型:头绕身体纵轴向一侧做痉挛性或阵挛性旋转。根据头与纵轴有无倾斜,可以分为三种亚型:水平旋转、后仰旋转和前屈旋转。旋转型是本病最常见的一种型别,其中以后仰型略为多见,水平型次之,前屈型较少。此外根据肌肉收缩的情况,又可分为痉挛和阵挛两种。前者患者头部持久强直地旋向一侧;后者则呈频频来回旋动。
2)后仰型:患者头部痉挛性或阵挛性后仰,面部朝天。
3)前屈型:患者头部向胸前做痉挛性或阵挛性前屈。
4)侧挛型:患者头部偏离纵轴向左或右侧转,重症患者的耳、颞部可与肩膀逼近或贴紧,并常伴同侧肩膀上抬现象。
一、辨病证
认为此病隶属中医痉证、痉风、颤证、振掉范畴。
(1)痉证:颈项静止于一个位置,不发生间断抽搐或震颤。其中颈项向侧方倾斜的为斜颈型;颈项向水平方向旋转的为扭转型;向前后方倾斜的为仰抑型。
(2)痉风:颈项发作性的抽搐。
(3)颤证:颈项在一个角度上做有规律、小幅度、双向运动。
(4)振掉:颈项运动方向、幅度和力度均无规律。
二丶辨病因病机
痉挛性斜颈的病机在于窍闭神妄,痰浊、湿热等病邪阻滞经络,上蒙清窍,或督脉失养、阴虚筋燥,导致神机妄动,经筋结聚无常,拘挛弛纵混乱,而发此病。
(1)痰浊内阻:素体脾虚或思虑过度,导致痰湿内蕴,升降失司,浊阻窍络,痰迷心窍,神明被扰,神机妄动而发此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2)气机内郁:五志过极,忧思气结,气机郁滞,郁而生热,热阻清窍,扰动神明,窍闭神妄,致筋脉挛急而成此病。
(3)肝肾亏虚:先天禀赋不足,操劳过度,伤及肝肾,导致肝肾亏虚,阴虚筋燥而挛急,发为此病。《景岳全书痉证》曰:愚谓痉之为病,强直反张病也。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挛。
(4)督脉失摄:颈部过劳,损伤督脉,督脉为诸阳之会,入属于脑,上巅,督脉受损,统摄失司,神明扰动,神气妄乱而发本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