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痉挛则痛rdquo疼

疼痛是人类最早感受和认识到的症状。疼痛不好受,疼痛要命。认识、研究和治疗疼痛无论古今都成为人类生存和生活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早在《黄帝内经》辟有专门论述肢体疼痛的《痹论》和专门论述内脏疼痛的《举痛论》。

重温这两篇经典,特别是《举痛论》,发现古人留给我们的关于疼痛发生最为关键的病机竟然是“相引(痉挛)则痛”。

这一病机更加切合临床实际,对临床指导意义更大。

特别总结于下:

一、《举痛论》原文分析

《举痛论》共18个自然段,个字。

后人根据总论“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原文中出现“血少”和“不通”,从而得出实证“不通则痛”虚证“不荣则痛”的病机。

面对千奇百怪的疼痛,如“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歧伯就疼痛本身和疼痛伴随的各种症状进行了详细阐释。

1.病因:其后13个自然段,给出疼痛的13种情况,其中有11种都是寒气(邪)引起。另有厥气和热气各1种。由于在古代文献和传统中医中,“厥”就是寒。如《素问·六节藏象论》“凝于足者为厥”。王冰注“厥,谓足逆冷也”。再看“热气”不是直接侵袭人体,而是变生出来,或者是病理过程。“热气”不同于寒气和厥气的“寒(厥)气客于”,而是“留于小肠”。可见,直接引起疼痛原因是“寒气”。

2.部位:十三种疼痛中,寒气所客的部位计有脉外、脉内(中)、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夹脊之脉、冲脉、背俞之脉、厥阴之脉、阴股、小肠膜原之间、五脏、胃肠、小肠。它们层次有深有浅,部位有上有下,寒邪有轻有重,按之有可及和不可及。这是形成疼痛各种表现的原因。然而,疼痛的关键在于寒邪相客,痉挛则痛。

3.机理:原文中,寒邪相客,局部分别发生了:缩踡、绌急、外引小络、脉满、脉充大、小络急引、脉不通气因之、脉泣、相引、痛引、血泣脉急、血泣在下相引、血泣、血气稽留、宿昔成积、厥逆上泄、,厥逆上出、坚干不出,闭不通,以及“与炅气相搏”等病理状况。

其中,缩踡、绌急、脉急是痉挛。外引、急引、相引、痛引(原文“引”共6/13,颇有代表性)也是痉挛,还不是一般痉挛,是在痉挛基础上的牵张。脉满、脉充大是管道扩张,管壁扩张则局部高压和不同程度痉挛。

血泣、稽留、宿昔、成积、坚干不出、闭不通,以及脉满和脉充大,提示管道不通。“厥逆上泄”和“厥逆上出”提示不但管道不通,还因为堵塞而致气机逆行。它们成就了“不通则痛”的病机。不通,则壅塞,壅塞则行迟,壅塞与行迟势必使管道内压增高,管壁扩张,理应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引、牵拉痉挛。

与“与炅气相搏”很有意思。人是活体,有温度,有代谢。一旦不通和痉挛,局部壅塞,发酵,就会产热。外邪与热相合类似于炎症。局部就充血、水肿、高压。充血、水肿和高压,以及临床表现出来的红、肿、热、痛,其实是自我驱寒,自我康复的表现。所以说“炎症是保护性反应”

可见《内经》关于疼痛的基本观点无疑是“痉挛则痛”而非它。

4.治疗:《举痛论》留下两条精辟语言。

“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从治疗看,也反证了“痉挛则痛”。第一句,痉挛了,缩在一起,必须消散。第二句,古人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通过热气使痉挛得到解除。

此外,《举痛论》论述了七情致病的机理。它与镇痛有关吗?(请继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zlyy/78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