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专题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二
一.影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发展因素
上一篇文章: 舒颈扶正汤能治好痉挛性斜颈吗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临床上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很多,比如,在同等促凝因子入血时,有的发生DIC、有的未发生DIC,这表明机体的状态对DIC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以下是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1.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严重障碍(如: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严重肝脏疾病)或由于过量吞噬(如:细菌、内毒素、脂质、坏死组织等)导致细胞功能发挥受阻,单核-巨噬细胞对血液中促凝物质清除减少,大量促凝物质堆积,极易诱发DIC发生。
2.严重肝功能障碍
①肝脏合成抗凝物质减少
②肝脏灭活活化凝血因子减少
③急性肝坏死时可大量释放组织因子(TF)
④肝功能障碍的某些病因(病毒、某些药物)激活凝血因子。这些因素对DIC的发生、发展中均有一定影响。
3.血液的高凝状态:血液的高凝状态是指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条件下,血液凝固性增高,有利于血栓形成的一种状态。包括原发性高凝状态和继发性高凝状态。
4.微循环障碍:休克导致的严重微循环障碍,微循环内血流缓慢,出现血液涡流或淤滞,血细胞聚集,促使DIC形成。
5.纤溶系统功能受抑制:临床上不恰当地使用纤溶系统功能抑制剂,在过度抑制机体纤溶功能的情况下,若一旦发生感染、创伤等情况,容易引起DIC。
6.此外,DIC的发生、发展还与促凝物质进入血液的数量、速度和途径有关。
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主要临床表现DIC主要临床症状可归纳以下几种:1.出血2.休克:急性DIC常伴有休克发生;慢性、亚急性DIC可有休克,也可无休克3.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DIC时的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主要原因是由于微血管内广泛的微血栓形成,阻塞微血管,引起不同脏器不同的部位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从而发生代谢、功能障碍或缺血坏死,严重者可导致脏器功能不全甚至衰竭。4.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患者可伴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即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其特征是: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带刺的收缩红细胞,可见新月体、盔甲形等形态各异的红细胞碎片,称为裂体细胞(schistocyte)。由于裂体细胞脆性高,很容易发生溶血。三.DIC分型1.按DIC发生快慢分型急性型:常见于严重感染和休克、严重创伤、羊水栓塞、血型不合的输血、急性移植排异反应等。其特点是DIC可在数小时或1~2天内发病。临床表现以休克和出血为主,病情迅速恶化,分期不明显。慢性型:常见于恶性肿瘤、胶原性疾病、慢性溶血性贫血等,其特点是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机体可以通过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进行代偿。亚急性型:常见于恶性肿瘤转移、宫内死胎等患者。其特点是数天内渐形成DIC。2.按DIC的代偿情况分型在DIC发生、发展过程中,根据凝血物质消耗和代偿情况,可将DIC分为三型。失代偿型(显性DIC):主要见于急性DIC。此型特点是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超过生成,机体来不及代偿。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明显减少。患者常有明显的出血和休克等。代偿型(非显性DIC):主要见于轻症DIC,其特点是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与其代偿基本上保持平衡。患者临床表现不明显或只有轻度出血和血栓形成症状,易被忽视。实验室检查常无明显异常,也可仅有轻度出血或血栓形成的症状。诊断较困难。过度代偿型:主要见于慢性DIC或恢复期DIC。其特点是患者机体的代偿功能较好,经代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生成增加,甚至超过消耗。实验室检查凝血因子有暂时性增高,血小板计数减少但有时并不明显。患者临床出血及血栓症状不明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zlyy/8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