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热点高考地理热点命题方向一

太原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405/4603784.html

[命题素材一]人口与城市:聚焦城市的留白——绿道建设

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一般是林荫小路,供行人和骑单车者(排斥电动车)进入的游憩线路,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带等自然道路和人工廊道建立。目前,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以及国内一些地方都有比较成功的实践,如珠三角绿道网、成都绿道、武汉绿道、长沙绿道等。

“绿道”主要指可以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良好、以休闲功能为主的绿色开敞空间。多由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根据需要,绿道外围可以划定一定范围的生态敏感区或农业生产用地作为城市生态廊道或组团隔离带。由众多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组成的绿道网是城乡、区域生态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是一种能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完美结合的有效载体。

绿道建设基本不需要占用建设用地指标,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符合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也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还可以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地方风貌特征,提升发展品位。

[命题方向]

1.借助景观图或分布示意图,考查城市绿道建设的目的及其生态意义。

2.联系典型城市的绿道建设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与布局原则及特点。

[命题示例]

绿道(GL)是具有生态、休闲、文化等多种功能,兼顾生态和经济平衡的完整线性空间,是一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下图为南京市西部江心洲及滨江带绿道系统规划图。据此完成1~3题。

1.江心洲是河水周期性涨落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同部位的沉积砂砾颗粒特征是()

A.从洲面垂直向下沉积物颗粒逐渐加粗

B.东西侧翼的沉积物多以淤泥为主

C.江心洲尾部沉积物的粗细分选性好

D.迎水侧的江心洲头沉积物颗粒较粗

2.江心洲近年来发生的变化可能是()

A.大量农业开垦导致江心洲内部湿地锐减

B.南水北调东线实施调水后江心洲面积缩小

C.长江三峡蓄水后江心洲面积有扩大的趋势

D.造船、沙场等产业的退出使江心洲的发展趋于衰落

3.关于江心洲滨江带绿道的规划建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码头、船坞等工业遗址需要彻底清理

B.滨江堤岸需要生态化、景观化改造

C.东侧要与市区隔离开避免市区的干扰

D.西侧破碎的湿地应保持其相互独立性

[命题素材二]

产业活动:解读产业活动的现实选择——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当前,产业融合已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产业融合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即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它产业渗透、融合,并形成新的产业。二是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即通过产业间的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往往发生在高科技产业的产业链自然延伸的部分。这类融合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延伸和渗透。三是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重组融合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同一标准元件束或集合下通过重组完全结为一体的整合过程。通过重组型融合而产生的产品或服务往往是不同于原有产品或服务的新型产品或服务。

产业融合的结果是出现了新的产业或新的增长点。

[命题方向]

1.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运用综合思维分析产业融合的特点、融合的方向以及产业融合的意义。

2.结合示意图,运用地理实践力,分析产业融合的条件,不同产业的主导因素以及促进产业融合的支撑条件等内容。

[命题示例]

第六产业是国际上关于产融结合的一种说法,将一、二、三产业相乘(1×2×3)或相加(1+2+3)都等于6,意在倡导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Mokumoku农场位于日本三重县伊贺市郊区,该农场巧妙地将种植、加工、销售与观光体验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循环的生态商业模式,现已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农业、网络购物于一体的第六产业化最成功的主题农场。根据材料回答1~2题。

1.Mokumoku发展成为第六产业化最成功的主题农场,主要原因是()

①形式新颖,吸引力强,国际市场广阔

②人才和科技优势

③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

④交通、通信发达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2.与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场相比,不符合Mokumoku农场特点的是()

A.能源消耗减少B.生态环境污染减少

C.劳动力投入增多D.生产效益增加

[命题素材三]

区际联系:解读产业转移新表现——再工业化

“再工业化”不是一个新概念,多年前在对传统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中被广泛应用。20世纪70年代,“再工业化”是针对德国鲁尔地区、法国洛林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和日本九州地区等重工业基地改造问题提出的。“再工业化”是西方学者基于工业在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大量工业性投资移师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提出的一种“回归”战略,即重回实体经济,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所谓“新经济战略”: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要让美国回归实体经济,重新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这也就是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回顾美国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制造业曾被认为是“夕阳产业”,由于资源环境问题,传统产业失宠于投资者;今天的美国,正实现着由过去把工业生产大量环节转移海外的“去工业化”到现在“再工业化”的快速转身,这个调整和“转身”令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zz/1009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