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谨防中暑
近日来随着高温天气的持续,中暑的患者日益增多。当人体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不能充分散热降低体温而引起的威胁生命的疾病便是中暑。中暑发生后轻者感到不适,重者甚至会死亡,特别是重症中暑(热射病)抢救十分困难,患者的死亡率极高。因此在炎炎夏季了解相关知识,掌握中暑防治方法十分重要。
中暑的临床表现中暑是指由于人体处于热环境中导致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突然出现高热、皮肤干燥、大汗或无汗、口渴、恶心、头晕、耳鸣、胸闷、心慌、气短、四肢无力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一类急性疾病。根据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89),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先兆中暑、轻症中暑者口渴、食欲不振、头痛、头昏、多汗、疲乏、虚弱,恶心及呕吐,心悸、脸色干红或苍白,注意力涣散、动作不协调,体温正常或升高等。
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1)热痉挛:多见于青壮年。由于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大量出汗,肌体中水分及氯化钠的供应与出汗的消耗不相适应,以至发生电解质平衡紊乱,尤其是血钠过低,引起以肌肉痛性痉挛为主的一系列症状。病人常诉口渴,肌肉“抽筋”疼痛、头昏、乏力。痉挛多发生于工作中劳动强度最大的肌肉,如四肢肌肉、腹肌等,呈对称性,少数为单侧。体温、血压大多正常。热痉挛也可为热射病的早期表现。
(2)热衰竭:多见于年老体弱者。由于大量出汗导致体液和体盐丢失过多,常发生在炎热环境中工作或运动而没有补充足够水分的人中,也发生于不适应高温潮湿环境的人中,其征象为:大汗、极度口渴、乏力、头痛、恶心呕吐,体温高,可有明显脱水征如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表现。发病前患者多半有劳累、站立过久、睡眠不好或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等。热衰竭可以是热痉挛和热射病的中介过程,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热射病。
(3)热射病:多见于老、幼和体弱者。起病大都急骤,有些病例事先有头痛、头昏、恶心、胸闷、四肢麻木及意识模糊等前驱症状。体温高达41~42℃,皮肤灼热无汗,呼吸与脉搏加快,继之有呕吐,严重者可昏迷,是一种致命性急症。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劳力性者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如炎热天气中长距离的跑步者),它可以迅速发生;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如在热浪袭击期间生活环境中没有空调的老年人),它可以在数天之内发生。其征象为:高热(直肠温度≥41℃)、皮肤干燥(早期可以湿润),意识模糊、惊厥、甚至无反应,周围循环衰竭或休克。此外,劳力性者更易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
中暑的现场自救
炎热的夏季,面对高温的炙烤,中暑症状通常发展很快,应该立即处理。在发病现场,抢救的关键就是要迅速降低患者体温。在拨打急救电话后、救护车到来之前,可采用的急救措施如下:
1.脱离热源环境
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树荫下或有空调的房间,如无条件,应利用可能找到的任何物品如伞、衣服、床单等遮住阳光。
2.迅速降低体温
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尽快降温。松解或脱去病人的衣服,使其在阴凉通风处仰卧休息,用扇子扇风,或吹送凉风并喷以凉水或以凉湿床单包裹全身。也可用凉水、酒精擦身,冰块置于头部、腋窝、肘窝、腘窝处,同时做体表按摩,加速散热,迅速降低体温。
3.补充水分和盐分
及时饮用含盐的水分和清凉饮料,同时可给予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解暑药。
中暑的预防中暑的后果如此严重,还是防暑降温先行吧。预防中暑的措施如下:
1.室内保持良好的通风。
2.合理饮食,增强体质,提高耐热及调节能力。日常进餐注意保证营养丰富,坚持运动锻炼,增强体质。暑天应多食含钾丰富的水果、蔬菜,如西瓜、香蕉、豆制品、海带等,多喝绿豆汤、荷叶粥等消暑解渴的粥汤类,保持良好的心情,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各种疾病等。
3.科学安排工作、运动和出行时间。在高温时段“11时至16时”避免强体力活动,出门后采取防晒措施,如涂防晒霜、戴太阳镜、打遮阳伞等。
4.在出汗多的情况下及时饮水及补充盐和矿物质。
5.发现中暑先兆,及时采取措施。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工作、活动时如出现心慌、气短、头晕、无力等症状时,要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并立即实施降温措施。
6.合理的劳动与休息。根据生产特点及具体条件,适当调整夏季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时间,保证夏季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
7.可随身备有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
遭遇高温天气,中暑千万不可小视,防暑降温,防大于治,切记切记!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zz/5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