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小结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一门学科。药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两个方面。

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研究提供依据。

药物作用包括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药物作用具有选择性,选择性是相对的,与剂量有关,剂量越大,选择性越低。药物作用具有两重性,即有利的防治作用和不利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包括副反应(即治疗量下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毒性反应(大剂量或长期用药过程中产生的危害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反跳现象(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原有疾病反弹甚至恶化的现象)、变态反应以及特异质反应等。

通常用受体学说解释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需具备两个条件: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和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的能力)。与受体结合既有强大的亲和力又有明显的内在活性的药物称为受体激动药;与受体结合虽有强大的亲和力,但几乎没有内在活性而且能阻断激动剂的作用的药物称为受体阻断药。

药物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性,当剂量增加到一定限度时,达到最大效应,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即为该药的效能。药物产生相同效应时所需的药物剂量称为效价强度。

可以用治疗指数和安全范围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是指LD50与ED50的比值;安全范围是指ED95~TD5之间的距离。治疗指数和安全范围越大的药物安全性越高。

药动学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口服药物经胃肠黏膜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导致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物效应下降,此现象称为首关消除(也称首过效应)。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包括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器官血流量、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pH、体内屏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

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参与药物代谢的酶称为药酶。凡能使酶的活性增强或合成加速的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反之为药酶抑制剂。

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是肾脏,改变尿液的pH可影响药物的排泄。有些药物经吸收进入肝脏后,可随胆汁分泌到小肠,部分在小肠内又被重吸收回到肝脏,形成肝肠循环。肝肠循环可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

药物体内过程动态变化的规律性可用药动学参数来描述,常用药动学参数有血浆半衰期(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稳态血药浓度(恒速恒量按半衰期间隔给药,经过4-5个半衰期血药浓度趋于稳定)、表观分布容积(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生物利用度(药物在体内被吸收利用的速度和程度)、清除率等。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包括药物方面的因素和机体方面的因素,药物方面的因素有药物的剂量、剂型、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和次数、药物相互作用等。

传出神经系统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和运动神经系统。前者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等效应器;后者则支配骨骼肌。

传出神经的主要递质有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两者在体内消除的方式不同,乙酰胆碱主要被突触部位的胆碱酯酶水解为胆碱和乙酸而失效,NA主要经突触前膜再摄取进入神经末梢内而使作用消失。

胆碱受体激动药中毛果芸香碱较为常用,滴眼可产生缩瞳、降低眼压和调节痉挛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青光眼。

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药常用的有新斯的明,对骨骼肌的作用最强(作用机制为①抑制胆碱酯酶;②直接激动N2受体;③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Ach),其次是对内脏平滑肌和心脏,主要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也可用于手术后腹胀气、尿潴留等。

有机磷酸酯类为难逆性胆碱酯酶抑制药,可造成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堆积,引起毒性反应。中毒症状包括M样症状、N样症状和中枢症状。治疗药物为阿托品和胆碱酯酶复活药。阿托品主要对抗有机磷中毒的M样症状和部分中枢症状;胆碱酯酶复活药主要对抗有机磷中毒的N样症状。

阿托品为M受体阻断药的代表药,具有抑制腺体分泌、扩瞳、升高眼内压、调节麻痹、松弛内脏平滑肌、兴奋心脏、扩张血管等作用。临床用于缓解内脏绞痛、麻醉前给药、治疗虹膜睫状体炎、缓慢型心律失常、感染性休克以及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主要副作用为口干、心悸、视物模糊等。中毒时表现为中枢先兴奋后抑制。

肾上腺素对α,β受体均有激动作用,作用快、强、短暂,是治疗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麻黄碱作用缓和、持久,可用于轻症哮喘、防治低血压、消除鼻黏膜肿胀引起的鼻塞等。

α受体阻断药可扩张血管,兴奋心脏,主要用于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α受体阻断药可翻转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过量引起低血压时不可用肾上腺素对抗,应选用α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对抗。

β受体阻断药具有抗高血压、抗心绞痛、抗心律失常等作用。长期用药者不能突然停药,以防“反跳现象”。因收缩支气管平滑肌,故支气管哮喘患者禁用。

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是治疗焦虑症及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中毒后可特异性用氟马西尼解救。

癫痫小发作首选乙琥胺、大发作首选苯妥英钠、精神运动性发作首选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具有广谱抗癫痫作用,其对小发作的疗效优于乙琥胺,但因其肝毒性大,通常不作为首选。

抗震颤麻痹药包括拟多巴胺药和中枢抗胆碱药(苯海索),拟多巴胺药有促进多巴胺合成的(左旋多巴)、促进多巴胺释放的(金刚烷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溴隐亭)、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剂(卡比多巴)等。

氯丙嗪作用及临床应用:

(1)抗精神病作用:抗精神病的作用机制与氯丙嗪阻断中脑-皮质和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受体,拮抗其过度亢进的精神活动机能有关。临床上主要治疗各型精神分裂症。

(2)镇吐作用:氯丙嗪小剂量可抑制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的D2受体,大剂量则直接抑制呕吐中枢。临床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引起的呕吐。

(3)影响体温调节作用:氯丙嗪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氯丙嗪不仅降低发热病人体温,而且也能降低正常人体温。可用于人工冬眠(冬眠合剂由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组成)和低温麻醉。

(4)增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氯丙嗪可增强麻醉药、镇静催眠药、镇痛药、乙醇等药物的作用。

(5)氯丙嗪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2受体,长期大量应用时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

(6)氯丙嗪具有明显的α受体阻断作用,可翻转肾上腺素的升压效应,同时还能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躁狂症首选碳酸锂。

吗啡具有镇静、镇痛、镇咳、抑制呼吸、缩瞳、催吐等作用,利用其镇静、抑制呼吸、扩张外周血管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心源性哮喘。但禁用于支气管哮喘。哌替啶由于成瘾性较吗啡弱、形成缓慢,故临床比吗啡应用多。

青蒿素

赞赏

长按







































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大概需要多少钱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里的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zz/62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