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基地教学小讲课于显华201

小儿神经系统疾病概述

儿三科于显华

l主要讲授内容

l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

l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l小儿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

l小儿神经系统的辅助检查

l小儿神经系统的腰椎穿刺

l小儿神经系统的诊断概述

l

l

l

一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

l神经系统调节人体所有的生理功能以及学习、记忆和思维等高级神经活动。脑的正常发育对以后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神经元一直被认为是神经系统主要结构单位,而胶质细胞的作用被降低至被动地位,近年研究证实,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发育与功能具有多方面的调控作用。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动态相互作用是神经系统的基础功能单位。

l

l人类神经系统发育的主要程序包括诱导及原始神经胚形成(发生高峰于妊娠3-4周)、前脑发育(发生高峰在2~3个月)神经细胞增殖、移行与分化(发生高峰于妊娠3~5个月)。突触连结及神经回路建立、树突发芽、膜兴奋性形成的发生高峰于妊娠5个月到出生后数年。神神经髓鞘1化的发生高峰在出出生至出生后8个月左右。

人类胚胎发育的第3周,外胚层在脊索中胚层的诱导下分化为神经外胚层。神经外胚层通过细胞增殖、增厚而形成神经板(neuralplate),进而向内凹陷形成神经沟,神经沟闭合形成神经管(neuraltube)。与此同时,沿神经板内陷的每侧边缘处出现神经嵴。神经管在其内不断升高的液体压力作用下,前端膨胀形成成三个囊,逐渐形成前、中、后脑。以后发育成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一部分。神经嵴细胞在神经管背中线处起源,在神经管闭合时或稍后即开始移行,逐渐分化成脑神经节、脊神经节和自主神经系统。

前脑发育包括前脑形成、前脑分裂和前脑中线发育,是视囊、嗅球、嗅径大脑半球、侧脑室、基底节、胼胝体及下丘脑等结构的重要基础。人类胚胎发育的第3至4个月是神经元增殖的主要时期,在神经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往往从其“出生地”出发,经过长短不等的路程,迁移到预定的位置。这对于从一个薄壁的神经演化成结构复杂的脑是十分必要的。神经元移行发生高峰于妊娠3-5个月。这一时期的致因素可导致神经元移行障碍,出现脑裂畸形(schizencephaly入、无脑回(lissencephaly)、多小脑mi)等,临床常表现为智力和运动发育障得及惊厥发作。

二小儿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

l1.脑和脊髓的发育特点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胎儿期最早开始。在婴儿期,甚至整个儿童时期,神经精神发育一直十分活跃。初生足月儿脑重平均g,占体重的%~12%,为成人脑重(约g)的25%左右。6个月婴儿脑重~g,1岁时达g,2岁时达g左右,4~6岁时脑重已达成人脑重的%~90%。出生时大脑已有主要的沟回,但皮层较薄、沟裂较浅。新生丿儿神经细胞数目与成人相同,但其树突与轴突少而短。出生后脑重的增加主要由于神经细胞体积增大和树突的增多加长,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3岁时神经细胞分化已基本完成,8岁时接近成人。神经纤维的发育较晚,始于胚胎7个月,到4岁时完成髓鞘化。故婴儿期各种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导缓慢,且易于泛化,不易形成兴奋灶,易于疲劳。出生时大脑皮质下中枢如丘脑、下丘脑、苍白球等发育已较成熟,初生婴儿的活动主要由皮质下系统调节。随着大脑皮层的发育成熟,运动

逐渐转为由大脑皮层中枢调节,大脑皮质对皮质下中枢的抑制作用也趋明显。足月新生儿出生时脊髓重2-6g,脊髓功能相对成熟。脊髓下端在胎儿时位于第2腰椎下缘,4岁时上移至第1腰椎。作腰椎穿刺刺时应注意,婴幼儿脊髓下端位置较低。脊髓的髓鞘由上而下逐渐形成,约于3岁时完成髓鞘化。

三小儿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

小儿神经系统检查,原则上与成人相同,但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加之体格

检查时常不合作,因而小儿神经系统检查有其特殊性。如伸直性跖反射,在成人或年长儿属病理性,但在婴幼儿却是一种暂田时的生理现象。因此,对小儿神经系统检查与评价时,不能脱离相应年龄期的正常生理学特征。

(-)一般检查

1.意识和精神行为状态根据小儿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判断意识有无障得,意识障碍分为嗜睡、意识模糊、浅昏迷和深昏迷。观察精神行为状态,注意有无烦躁不安、激惹、谵妄、迟钝、抑郁、幻觉及定向力障碍等。

2.气味某种特殊气味可作为疾病诊断的线索。如苯丙尿症患儿有鼠尿味;枫糖尿症有烧焦糖味;异戊酸血症有干酪味或汗脚味;蛋氨酸吸收不良症有干芹菜味;有机磷农药中毒有大蒜味。

3.面容有些疾病具有特殊面容,如眼距宽塌鼻梁可见于先天愚型;舌大而厚见于黏多糖病、克汀病;耳大可见于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等。

4.皮肤某些神经疾病可伴有特征性皮肤异常。面部血管纤维瘤,四肢、躯干皮肤色素脱失斑提示结节性硬化症;头面部红色血管瘤提示脑

面血管瘤病(Sturge-Weber综合征);

“咖啡牛奶斑”提示神经纤维瘤病;皮肤条状、片状或大理石花纹状的黑褐色色素增生提示色素失调症;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Louis-Bar综合征)球结膜及面部毛细血管扩张;苯丙酸尿症患儿皮肤白皙,头发呈黄褐色。

5.头颅观察头颅的外形和大小。“舟状颅”见于矢状缝早闭;“扁头畸形”见于冠状缝早闭;“塔头畸形”见于各颅缝均早闭。

头围可粗略反映颅内组织的容量。头围过大时要注意脑积水、硬膜下血肿、巨脑症;头围过小警惕脑发育停滞或脑萎缩,注意头皮静脉是否怒张,头部有无肿物及瘢痕。

注意前囟门的大小和紧张度、颅缝的状况等。囟门过小或早闭见于头小畸形;囟门晚闭或过大见于佝偻病、脑积水等;前囪隆起有波动感提示颅内压增高;前囟凹陷见于脱水等。

生后6个月后不容易再摸到颅缝,若颅内压增高,可使颅缝裂开,叩诊时可呈“破壶音”。对疑有硬膜下积液、脑穿通畸形的婴儿,可在暗室内用电筒做颅骨透照试验,前额部光圈>2cm,枕部>1cm,或两侧不对称时对诊断有提示意义。

幻灯片13

6.脊柱

注意有无畸形、异常弯曲、强直,有无叩击痛等。

还要注意背部中线部位皮肤有无凹陷的小窝,有时还伴有异常毛发增生,见于隐性脊柱裂、皮样窦道或椎管内皮样囊肿。

(二)脑神经检查

1.嗅神经反复观察对香水、薄荷或某些不适气味的反应。嗅神经损伤常见于先天性节细胞发育不良或额叶、颅底病变者。

2.视神经检查视觉、视力、视野和眼底。正常儿出生后即有视觉,检查小婴儿的视觉可用移动的光或鲜艳的物品。

眼底检查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注意视乳头、视神经及视网膜有无异常。

根据需要检查视力、视野。

3.动眼、滑车、展神经

经此三对脑神经支配眼球运动、瞳孔反射及

眼险。

观察有无眼险下,视网膜有无异常。

根据需要检查视力、视野。垂、斜视、眼球震颜。

检查眼球运动时,注意眼球有无上、下、左、右等各个方向的运动受限。若眼球运动在某个方向受限,瞳孔括约肌功能正常,为眼外肌麻獰,否则为眼内肌麻獰痹。眼球运动神经的损伤有周围性、核性、核间性、核上性。检查瞳孔要注意其外形、大小、会聚和对光反射等。

.三叉神经

注意张口下颌有无偏斜,咀嚼时扪两侧咬肌及肌收缩力,以判断其运动支的功能。观察额面部皮肤对疼痛刺激的反应,并用棉絮轻触角膜,检查角膜反射以了解感觉支的功能

5.面神经

观察随意运动或表情运动(如哭或笑)时双侧面部是否对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的功能痹时,患侧上、下面肌同时受累,表现为病变侧皱额不能,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健例歪斜。中枢性面瘫时,病变对侧眼裂以下面肌瘫痪,病变对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病但无皱额和眼险闭合功能的丧失。

6.听神经和前庭神经

观察小儿对突然响声或语声的反应,以了解有无听力损害。对可疑患者,应进行特殊听力测验。检查前庭功能可选用旋转试验或冷水试验。旋转试验时,检查者将婴儿平举,原地旋转4-5圈,休息5-10分钟后用相同方法向另一侧旋转。冷水试验是以冷水(2-4ml)外耳道灌注,此法可测定单侧前庭功能,其结果较旋转试验准确。正常小儿在旋转中或冷水灌注后均出现眼球震,前庭神经病变时则不能引出眼球震。

7.舌咽和迷走神经为混合神经,常同时受累。

损伤时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饮水返呛、咽反射消失,临床上称真性延髓麻痹。由于舌咽和迷走神经的运动核受双侧皮质支配,单侧核上性病变时可无明显症状。当双侧皮质脑干束损伤时出现构音和吞咽障碍,而咽反射存在,称假性延髓麻痹。

8.副神经

检查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的肌力、肌容积。病变时患侧肩部变低,耸肩、向对侧转头无力,肌肉也可有菱

9.舌下神经

其主要作用是将舌伸出。一侧中枢性舌下神经麻痹时,伸舌偏向病变的对侧,肌

肉也可有菱缩。即舌肌麻痹侧;而一侧周围性舌下神经雍痪时,伸舌偏向病变同侧,亦为舌肌麻痹侧,且伴舌肌萎缩与肌纤维颤动

(三)运动功能检查

1.肌容积有无肌肉萎缩或假性肥大。

2.肌张力指安静情况下的肌肉紧张度。检查时触摸肌肉硬度并做被动运动,以体会肌紧

张度与阻力。肌张力增高多见于上运动神经元性损害和锥体外系病变,但注意半岁内正

常婴儿肌张力也可稍增高。下运动神经元或肌肉疾病时肌张力降低,肌肉松软,甚至关

节可以过伸。

3.肌力是指肌肉做主动收缩时的力量。

观察小儿力所能及的粗大和精细运动,以判断各部位肌群的肌力。

一般把肌力分为0-5级,

0级:完全瘫痪,无任何肌收缩活动;

1级:可见轻微肌收缩,但无肢体移动

2级:肢体能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4级:能做部分对抗阻力的运动;

5级:正常肌力。

幻灯片24

4.共济运动

可观察婴儿手拿玩具的动作是否准确。年\长儿则能和成人一样完成指鼻、闭目难立(Romberg征)跟膝胫和轮替运动等检查。然而,当患儿存在肌无力或不自主运动时,也会出现随意运动不协调,不要误认为共济失调。

5.姿势和步态

姿势和步态与肌力、肌张力、深感觉、小脑以及前庭功能都有密切关系。观察小儿各种运中姿势有何异常。常见的异常步态包括:双下的剪刀式或偏瘫性痉挛性步态;足间距增宽的小脑共济失调步态;高举腿、落足重的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髋带肌无力的部左右摇摆的“鸭步”等。

幻灯片26

6.不自主运动

主要见于锥锥体外系疾病,常表现为舞蹈样运动、扭转痉挛、手足徐动症或一组

肌群的抽动等。每遇情绪紧张或进行主动运动时加剧,人睡后消失。

幻灯片27

(四)感觉功能检查

临床上很难在学龄前儿童获得充分合作;即使在学龄儿童,也往往需要检查者更加耐心及反复检查。具体检查方法与成人基本相同。

1.浅感觉包括痛觉、触觉和温度觉。痛觉正常者可免去温度觉测试。

2.深感觉位置觉、音又振动觉。

3.皮质感觉闭目状态下测试两点辨别觉,或闭目中用手辨别常用物体的大小、形态或轻重等。

幻灯片28

(五)反射检查

小儿的反射检查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为终身存在的反射,即浅反射和腱反射;

第二类为暂时性反射,或称原始反射(primitivereflexes)

幻灯片29

1.浅浅反射和腱反射

(1)浅反射:腹壁反射要到1岁后才比较容易引出,最初的反应呈弥散性。提睾反射要到出生4-6个月后才明显。

(2)腱反射:新生儿期已可引出肱二头肌、膝和踝反射。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神经、肌肉、神经肌肉接头处或小脑疾病。反射亢进和踝阵挛提示上运动神经元疾患。恒定的一侧性反射缺失或亢进有定位意义。

幻灯片30

2.小儿时期暂时性反射

生后最初数月婴儿存在许多暂时性反射。随年龄增长,各自在定的年龄期,当它们在应出现的时间内不出现,或该消失的时间不消失,或两侧持续不对称都提示神经系统异常。

拥抱反射,初生,3-6个月;

颈肢反射,2个月,6个月;

吸吮反射和觅食反射,初生,4-7个月;

迈步反射,初生,2个月;

握持反射,初生,3-4个月;

颈拨正反射,初生,6个月。

另外,正常小儿5~7个月出现支撑反射,9-10个月出现降落伞反射,此反射可持续终生。如不能按时出现,则提示有脑性瘫痪或发育迟缓的可能。

幻灯片31

(六)病理反射

包括Babinski征、Chaddock征、Gordon1征和Oppenheim征等,检查和判断方法同成人。

然而,正常2岁以下婴儿可呈现双侧Babinski征阳性,若该反射恒定不对称或2岁后继续阳性时,提示锥体東损害。

幻灯片32

(七)脑膜刺激征

包括颈强直、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

检查和判定方法同成人。

幻灯片33

四、神经系统辅助检查

(一)脑肴液检查腰椎穿刺取脑脊液(cerebralspinalfluid,CSF)检査,是诊断颅内感染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依据。

脑脊液可被用于多种项目的检测,主要包括外观、压力、常规、生化和病原学检查等。然而,对严重颇内压增高的患儿,在未有效降低颅内压之前,腰椎穿刺有诱发脑疝的危险,应特别谨慎。\

颅内几种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改变特征见表

幻灯片34

幻灯片35

(二)脑电图(electrography,EEG)是借助头皮电极(或颅内电极)对大脑皮质神经元电生理功能的检查。

小不同年龄期,大脑成熟度不同,脑电背景波也不同)对小儿脑电图正常或异常的判定标准与成人不同。脑电图检查对许多功和器质性疾病都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特别是对癫痫的诊断和分型意义更大。

常见的性放电波包括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以及阵发性或爆发性快节律慢节律等。

脑电图检查技术包括:

①常规EhC:一般记录20分钟,发现痫性放电的阳性率低(约30%)

②动态EEG(ambulatoryEEG,AEEG):连续进行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EECG记录(包括清醒期和睡眠期),提高了异常脑电波发现的阳性率(约80%),同时根据患儿家长记录的发作情况和时阿,可找出临床发作和EEG的的关系。

③录像EECG(video-EEG,VEC)不仅可长时程地记录EEG,更可实时录下患者发作中的表现以及同步的发作期EECG,又对痫的诊断和分型、鉴别诊断有更大帮助。

幻灯片36

(三)肌电图及脑干诱发电位

1.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

帮助判断被测肌肉有无损害及损害性质(神经源性或肌源性)。

神经传导速度((nerveconductionvelocity,NCV)可了解被测周围神经有无损害、损害性质(鞘或轴素损害)和严重程度。

幻灯片37

2.诱发电位分别经听觉、视觉和躯体感觉通路,刺激中枢神经诱发相应传导通路的反应电位。包括:

(1)脑于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auditoryevokedpotential,BAEP):以耳机声刺激诱发。因不受剂、睡眠和意识障碍等因素的影响,可用于包括新生儿在内的任何不合作的儿童的听力筛测,受昏迷患儿的脑干功能评价。

2)视觉诱发电位(WISLAalevokedpotential,VEP)以图像视觉刺激(patternedstimuli)诱发,称为PEP,可分别检出单眼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又、视交又后和枕叶视皮质间视通路各段的损。婴幼儿不能专心注视图像,可改为闪光刺激诱发,称为FVEP,但特异性较差。

(3)体感诱发电位(s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EP):以脉冲电流刺激肢体混合神经,沿体表记录感觉传人通路反应电位。脊神经根、脊髓和脑内病变者可出现异常。

幻灯片38

(四)神经影像学拉查

1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地方
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zz/63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