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导诊有关糖化血红蛋白抗凝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因此可以比较全面地反应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是启示和改变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ADA(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
IDF(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为小于6.5%;
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6.5%以下。
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的控制情况
4%~6%
血糖控制正常。
6%~7%
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7%~8%
血糖控制一般。
8%~9%
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9%
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抗凝蛋白检测
近年来,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静脉血栓栓塞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问题之一。
血栓的发生除了与常见的获得性危险因素如手术、骨折、肿瘤等有关外,人体重要的抗凝蛋白:抗凝血酶(AT)、蛋白C(PC)、蛋白S(PS)分子活性的降低削弱了体内凝血和抗凝的生理平衡,导致凝血亢进易于形成血栓。抗凝蛋白的水平变化可作为血栓性疾病的有效诊断指标。
一、抗凝血酶(AT)缺乏:使体内处于高凝状态常伴发血栓形成。
01
遗传性AT缺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常在术后、创伤后、感染后、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并可反复发生血栓。
02
获得性AT缺乏:下肢深静脉栓塞(DVT)/肺栓塞(PE)、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肝素治疗(一过性)、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
二、蛋白C(PC)缺乏:发病部位以下肢深静脉与肺栓塞常见;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肠系膜静脉及脑静脉血栓也较多见
01
遗传性PC缺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表现为低于50岁出现的无法解释的静脉血栓、也可见新生儿暴发性紫癜(纯合子)。
02
获得性PC缺乏:口服华法林、肝脏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手术、下肢深静脉栓塞(DVT)等。
三、蛋白S(PS)缺乏:与反复发生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高度相关,是VTE的高危因素,特别是年轻的VTE患者
01
遗传性PS缺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PC缺乏相似,多表现为静脉血栓,也可见新生儿暴发性紫癜(纯合子)等特征性的表现。
02
获得性PS缺乏:妊娠、口服避孕药、肝脏疾病、炎症等。
责编丨魏国新
编辑丨李楠
供稿丨检验科
医院
对外宣传联络办公室?诚意制作?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zz/6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