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如何早期发现肢体运动发育异常
预防、发现宝宝发育异常
婴儿在怀孕未满37周时出生,就是所谓的早产儿。提前出生的新生儿会容易出现一些异常状况,想要预防这些状况的发生就要做好护理工作和早期干预。早产儿的护理学问,你知道多少呢?来听听专家怎么说吧~~~
1.早期症状
(1)新生儿或3月婴儿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
(2)早期喂养、进食咀嚼、饮水、吞咽困难,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碍。
(3)感觉阈值低,表现为对噪声或体位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
(4)生后不久的正常婴儿,因踏步反射影响,当直立时可见两脚交互迈步动作。3月龄时虽然可一度消退,但到了3个月仍无站立表示或迈步者,既要怀疑小儿脑瘫。
(5)过“百天”的婴儿尚不能抬头,4~5月挺腰时头仍摇摆不定。
(6)握拳:一般生后3月内婴儿可握拳不张开,如4个月仍有拇指内收,手不张开应怀疑小儿脑瘫。
(7)正常婴儿应在3~5月时看见物体会伸手抓,若5月后还不能者疑为小儿脑瘫。
(8)一般生后4~6周会笑,以后认人。痉挛型小儿脑瘫患儿表情淡漠,手足徐动型常呈愁眉苦脸的样子。
(9)肌肉松软不能翻身,动作徐缓。触摸小儿大腿内侧,或让小儿脚着床或上下跳动时,出现下肢伸展交叉。
(10)僵硬,尤其在穿衣时,上肢难穿进袖口;换尿布清洗时,大腿不易外展;擦手掌时,以及洗澡时出现四肢僵硬。婴儿不喜欢洗澡。
(11)过早发育:小儿脑瘫患儿可出现过早翻身,但是一种突然的反射性翻身,全身翻身如滚木样,而不是有意识的节段性翻身。痉挛性双瘫的婴儿,坐稳前可出现双下肢僵硬,像芭蕾舞演员那样的足尖站立。
2.主要症状
(1)运动障碍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严重的则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有的甚至不会翻身,不会坐起,不会站立,不会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2)姿势障碍各种姿势异常,姿势的稳定性差,3个月仍不能头部坚直,习惯于偏向一侧,或者左右前后摇晃。孩子不喜欢洗澡,洗手时不易将拳头掰开。
(3)智力障碍智力正常的孩子约占1/4,智力轻度、中度不足的约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1/4。
(4)语言障碍语言表达困难,发音不清或口吃。
(5)视听觉障碍以内斜视及对声音的节奏辨别困难最为多见。
(6)生长发育障碍矮小。
(7)牙齿发育障碍质地疏松、易折。口面功能障碍,脸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时痉挛或不协调收缩,咀嚼和吞咽困难,口腔闭合困难以及流口水。
(8)情绪和行为障碍固执、任性、易怒、孤僻,情绪波动大,有时出现强迫、自伤、侵袭行为。
(9)有39%~50%的脑瘫儿童由于大脑内的固定病灶而诱发癫痫,尤其是智力重度低下的孩子。
少发育落后或脑性瘫痪的婴儿在呱呱坠地后,家长们并没有发现孩子有什么明显异常状况,特别是那些轻型的脑瘫儿童更容易被忽视。即使有的能引起家长与临床医生的注意,但也没有明确的诊断,甚至会误认为是其他疾病,如佝偻病、缺锌、营养不良、软骨病等等,这样就使婴儿错过了早期诊断,贻误早期治疗的机会。
其实,脑瘫儿童在早期所表现的运动异常、姿势异常以及进食异常等,只要细心地观察,就不难被发现。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观察识别。
早期干预治疗的时间:
早期干预的时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脑的结构和功能代偿在生后2岁内。
治疗的越早越有效。新生儿期开始进行干预是科技发达国家的新趋势。
有人甚至主张高危儿早期干预应从一出生就马上开始一直延续至学龄前期。
实际上在NICU高危儿的临床治疗本身就是早期干预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在新生儿临床情况比较稳定后即可开始早期干预治疗,持续至生后3岁,有条件者可继续。早期干预开始越早,持续时间越长,脑的恢复及代偿越全面。
早期干预治疗实施内容
根据智能发育的不同领域,分五大方面进行训练:
1、大运动能力训练:竖头、抬头、抬胸、双臂支撑、拉坐、靠坐、独坐、翻身、爬行、行走等项目,根据疾病的特点,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功能状况借助治疗器械,手法操作以及患者自身的参与,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来改善局部或整体功能,提高身体素质的一种治疗方法。此训练主要针对0-3岁有运动落后及肌张力异常的早产宝宝。
2、精细运动训练:针对上肢肌张力异常引起的上肢功能障碍及单纯手功能落后进行的操作性训练。此训练主要针对0-3岁有精细运动落后的早产宝宝。
3、认识能力训练:包括手的精细动作和认知能力;手的主动抓握,手眼脑协调能力,手指灵活性、准确性训练,视、听、触感知觉能力,理解、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训练。
4、语言能力训练:模仿发音,理解语言,表达语言等。
5、个人与社会交往能力训练:孩子与孩子、孩子与大人、孩子与环境的适应,性格,思想品德,生活自理能力等。
家长请一定记住:
定期随访;早发现、早干预才能预后好!
扫码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zz/8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