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占位疑难病例讨论第期结果与讨论

作者:张婷婷,周洋,刘莹

单位:医院

一、结果

胆囊床一直径约5.5cm肿瘤,周围一直径约1cm卫星灶,均侵及肝包膜突出于肝表面,胆总管明显扩张,最粗直径约2cm。术中近V端肝蒂处见一直径约0.5cm硬结节。

“右肝”查见中分化腺癌,肿瘤大小分别为:5.5cmx4cmx3.5cm及1.5cmx1.0cmx1.0cm,结合细胞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结肠癌来源不能完全排除,请进一步结合临床相关检查进一步明确。切缘未见癌累及。

免组结果:PCK+,CK7-,CK20(+,局灶),CDX-2(+,局灶),CK19+,CD10-,Ki-67(+,80%)。

二、讨论

一、疾病相关知识

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15%~25%结直肠癌病人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而另有15%~25%的病人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初始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

二、超声表现

肝转移癌的超声表现中,最为典型的征象为①“牛眼征”,表现为占位周边较宽的低回声晕,形似牛眼,此征多见于腺癌肝转移(PS:胃、大肠和小肠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腺癌);肝转移癌中②高回声者,多来自于消化道恶性肿瘤,如结肠癌、胃癌、食管癌,而③低回声者,则多见于乳腺癌、胰腺癌肝转移。

肝转移癌的超声造影表现,也有它自己的特点:①若转移灶乏血供,则呈环形增强,表现为“甜甜圈征”;②若转移灶富血供,则呈均匀高增强;③相比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癌的“快进快出”更为提前,表现为“更快进、更快出”;④退出时,往往从中央开始,随后周边逐渐退出,呈“黑洞征”。此外,在完成主目标三期观察后,进行全肝扫查至关重要,可能发现许多二维超声所不能探及的小转移灶,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信息。

三、鉴别诊断

1.肝癌:较小的肝癌在声像图上表现为:

(1)肝脏内局灶性低回声,内部回声较均匀,边界清楚。

(2)肿瘤后方声补偿以及侧方声影。

(3)直径1.0cm以上的肿瘤周围可有无回声晕带。

随肿瘤瘤体生长,肿瘤常见的变化有:

(1)内部回声不均匀、回声增强或出现多结节的“马赛克”征(mosaicsign),又称为“块中块”(tumorintumor)。

(2)周围无回声晕带可以不完整或变得不明显。

(3)肿瘤后方声补偿以及侧方声影现象消失,并且在较大瘤体后方出现部分声波衰减。

(4)肿瘤形态由类圆球状向分叶状或不规则状发展。

(5)在较大瘤体内可出现不规则的坏死液化区。

(6)肿瘤数量增多,主瘤体周围或附近出现小的子结节。

(7)门静脉或肝静脉内出现癌组织浸润、癌栓。

(8)中晚期患者,尤其弥漫型肝癌的肝门区,腹腔动脉干及其分支周围淋巴结转移性肿大。

(9)85~90%以上的患者伴有肝脏弥漫性病变乃至肝硬化。

2.肝脓肿:厚壁、内部坏死组织未全液化的脓肿应与肝癌中心坏死液化鉴别。前者常具周围炎症反应圈,液区内部混浊小点或条片状坏死组织可见。

3.胆管细胞癌:按病理大体形态不同分为肿块型和浸润型。

(1)肿块型在扩张的胆管内出现位置、形态固定的低回声或高回声实质肿块,边缘不整齐高回声后方无声影,实质回声肿块以上的胆管均呈不同程度的扩张。

(2)浸润型肿块由胆管壁向胆管腔内浸润生长并充满胆管腔,与胆管壁无分界。表现为扩张胆管远端突然狭窄或截断,但无明显肿块。有的浸润型胆管癌胆管壁增厚明显,内壁不整齐,胆管内胆汁透声差,呈低回声样改变,病变以上的胆管扩张,有时伴有肝内转移性病灶,肝门部转移性淋巴结肿大。

三、本例体会

本例患者根据超声造影图像判断为恶性肿瘤并不困难,但可能由于病史中2周前曾做胆囊手术,且血象高,导致了CT误诊为脓肿。我们也受到了CA-的干扰,把ICC放在了第一诊断,其实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超声造影表现,在35秒就开始明显消退,还是应该首先考虑为转移性肿瘤。

编辑:李娟责任编辑:谯朗卢漫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cs/103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