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康复治疗那点事儿

吞咽康复训练那点事儿

吞咽

食物经咀嚼而形成的食团由口腔运送入胃的动作或整个过程。吞咽不是一个随意活动,而是一种反射,必须有特定的刺激才能引起。正常进食时的吞咽是由于舌的翻卷把食团推送入咽部,咽与口腔、鼻腔、喉腔、食道相通,必须关闭咽与鼻腔、喉腔的通道,食物才能经咽入食道。吞咽时食团刺激了咽部感受器,反射性地使软腭上升,咽后壁向前突出,从而封闭了鼻咽通道,不便食物进入鼻腔;同时声带内收,喉头升高,并向前紧贴会厌软骨,封住咽喉通道,使呼吸暂停,可防止食物进入气管。

咽肌

咽是肌性器官,由斜行的咽缩肌和纵行的咽提肌构成

咽缩肌群由上、中、下3层咽缩肌组成,自下而上覆盖,呈叠瓦状

咽提肌群为纵行肌束,贴近纤维膜:

茎突咽肌

腭咽肌:位于腭舌弓内。起自甲状软骨板后缘及咽纤维膜,肌纤维向内上行,止于腭腱膜上、下面。此肌收缩,可缩小咽峡,同时牵软腭向后,分隔鼻咽和口咽,即所谓“腭咽闭合”,对吞咽和发音都至关重要。咽鼓管咽肌:

吞咽过程

正常人的吞咽运动可分为五个阶段:口腔前期、口腔准备期、口腔期、咽期、食管期。

(1)口腔前期在口腔前期,人们通过视觉和嗅觉感知食物,用餐具、杯子或手指将食物送到口中。

(2)口腔准备期指食物摄入口腔至完成咀嚼这一过程,是为吞咽做准备的阶段。食物经由唇、齿、颌、舌、颊肌、硬腭、软腭等参与摄入口腔,经咀嚼形成食团。食物在口腔内进行加工处理时,口腔呈一封闭空间,前方口唇关闭,后方舌根与软腭相接(舌腭连接),防止食物坠入咽部。

期间,流质饮食无须咀嚼,关键在于口腔内的控制;半流质、软质食物只要依靠舌与腭的挤压运动即可形成食团;而固体食物则需要通过复杂地咀嚼过程:下颌的垂直及水平运动,将食物进行切割、研磨,同时,舌对食物进行搅拌并与唾液混合,将其加工成为容易吞咽的食团。

(3)口腔期指把咀嚼形成的食团送入咽部的短暂过程。食块由口腔开始向咽部移动的瞬间即为口腔期的开始,而食块越过咽峡的一刻,即移行入咽期。口腔期开始,舌尖向上方运动,舌与腭的接触面由前向后方延展,将食团推向口腔后方。随后,软腭开始抬高,舌后部下降,舌根前移,食团推送入咽。此时,上升的软腭与向前方突出的咽后壁相接,封锁上咽与中咽的间隙,形成鼻咽腔闭锁。

(4)咽期即食团通过反射运动,由咽部向食管移送的阶段。食团入咽后,通过舌根的推挤,食团在中咽被舌、软腭和咽壁包围。此时,喉部抬高、喉腔封闭,会厌呈水平状。随着咽部的收缩到达中咽,软腭下垂封闭咽峡,舌骨及喉部最大限度地移向前上方,会厌下倾,食团经下咽进入食管。随后,咽部的收缩进至下咽,食团完全进入食管。此刻中咽由于咽壁、舌根及软腭的紧贴完全封闭,咽喉依然封闭。及至食团被送入颈段食管,各器官位置方始复原,呼吸道重新开通。正常情况下,吞咽反射在1秒内完成。

(5)食管期食管期开始于食团通过环咽肌。食管产生顺序蠕动波推动食团通过食管,位于食管下端的下食管括约肌随之放松,使食团进入胃。

正常情况下吞咽的完成受第5(三叉神经)、7(面神经)、9(舌咽神经)、10(迷走神经)、11(副神经)、12(舌下神经)六对脑神经以及第一至第三颈椎神经的支配。

吞咽功能障碍

正常吞咽动作包括口咽、食管上扩约肌、食管本身和食管下括约肌等四个阶段,其中某一个阶段发生障碍时,均可引起吞咽困难。1、口咽阶段吞咽动作的起始阶段,食物通过口咽部,正常情况下仅历时一秒种左右,涉及口咽肌的随意运动。当口咽部有炎症或创伤等病伤时,患者可因疼痛不敢吞咽。当面肌(Ⅶ脑神经)。舌肌(Ⅶ脑神经)腭弓和咽缩肌(Ⅸ、Ⅹ脑神经)麻痹时均影响吞咽动作,后组颅神经(Ⅸ、Ⅹ、Ⅶ)脑神经)损害引起廷髓麻痹出现吞咽困难。

2、食管上扩约肌阶段每次吞咽动作开始后,食管上扩约肌即行松弛,然后出现食管蠕动,食团顺利通过。当支配该部的迷走神经、吞咽神经失常时可引起食管上括约肌功能失常,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

3、食管本身阶段食管本身吞咽困难的原因,主要是食管腔内机械性梗阻或闭塞,如食管癌、食管良性狭窄等;食管壁外来性压迫,如胸内甲状腺肿大、主动脉瘤等;食管蠕坳减弱、食管蠕动减弱、消失或异常,如弥漫性食管痉挛、皮肌炎、硬皮病等。均可引起吞咽困难。

4、食管下括约肌阶段食管下括约肌引起吞咽困难主要机理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失弛缓,多见于贲门痉挛;也见于食管下端机械性梗阻,如食管下段癌、贲门癌、食管良性狭窄等。

吞咽障碍(dysphagia)是食物从口腔运送到胃的过程中出现障碍的一种表现。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口括约肌或食管功能受损所致食障碍。由相关器官解剖结构异常改变的,为器质性吞咽障碍;而由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损伤、肌病等引起运动功能异常,无器官解剖结构改变的吞咽障碍,为功能性吞咽障碍。

病因

(1)口咽部功能性吞咽障碍的病因对于年轻人,口咽部吞咽困难主要是由肌炎引起,对于年龄较大的病人,主要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包括卒中,帕金森病和痴呆。

a.感染(如腹膜后脓肿)、甲状腺肿、淋巴结病、岑克憩室(如憩室较小,病因可能是上段食管功能障碍)、肌肉顺应性降低(肌炎、纤维化)、头颈部恶性肿瘤、颈部骨赘(少见)、口咽部恶性肿瘤和赘生物(少见)。

b.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卒中、帕金森病、脑神经或延髓麻痹(如多发性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ALS);收缩功能障碍,如环咽肌痉挛或重症肌无力等。

50%吞咽障碍的患者为卒中引起的,其严重程度与卒中的严重程度有关。

c.其他如牙列不齐、口腔溃疡、口腔干燥、长期使用青霉素等。

(2)食管功能性吞咽障碍的病因:

a.粘膜病:继发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溃疡性狭窄、食管肌炎、食管肿瘤、化学性损伤、放射性损伤、感染性食管炎、嗜酸细胞性食管炎。

b.纵膈疾病:肿瘤(如肺癌、淋巴瘤)、感染(如结核、组织胞浆菌病)、心血管疾病(心耳扩张、血管受压)。

(3)神经肌肉病:如贲门失迟缓症、硬皮病等。

临床表现:

(1)口腔期:

a唇肌力弱:食物从口角漏出、流涎。

b颊肌力弱:食团形成障碍,吞咽后食物口内残留。

c软腭无力:吞咽前误吸。

d舌前2/3感觉障碍:影响对食物的抬举、塑形,表现为咀嚼困难,食团形成障碍。

e食团推举障碍:表现为推进延迟;分次吞咽;无效吞咽。

f仰头吞咽:吞咽反射缺乏,口内食物残留。

g舌后1/3麻痹舌腭连接障碍:吞咽前误吸。

h咀嚼无力。

(2)咽期:

a软腭不能与咽后壁正常接触:鼻反流,说话时带有鼻音。

b舌后1/3肌力减退:咽阶段推进食物力减退,咽阶段延长。

c舌骨上下肌群减弱:喉上提力弱或不能。

d咽上括约肌不能正常收缩:上咽部食物滞留,吞咽完毕时,发生食物鼻返流。

e咽括约肌力弱:咽部食物滞留,反复吞咽动作,以清除咽部食物,即重复吞咽。

f严重时吞咽反射延迟或缺乏,咽喉部感觉异常,使食物到达咽部后,没有有效感觉食物传入,造成吞咽延迟或缺乏。

g会厌反折不能或不全,勺状软骨移动差,引起喉关闭不全,进食时咳嗽,发音困难或湿性嘶哑发音。

h声带麻痹:声音嘶哑,音调过低。

i声门关闭不全:吞咽中误吸。

j环状肌顺应性降低,打开不全或不能与咽推进不协调:食物咽部滞留,食物梗在喉部,咽下困难,气道打开后引起误吸。

k一口量减少(正常20ML)。

l自主咳嗽减弱:误吸危险增加。

康复评定

吞咽障碍的评定意义:

(1)筛查吞咽障碍是否存在;

(2)提供吞咽障碍病因和解剖生理变化的依据;

(3)确定患者有无误咽的危险因素;

(4)确定是否需要改变提供营养的手段;

(5)为吞咽障碍诊断和治疗推荐辅助测试及必要程序。

(1)摄食前的一般评价:①基础疾病:把握不同基础疾病如脑损伤、肿瘤、重症肌无力等的发生发展,有利于采取不同的康复手段。②全身状态:注意有无发热、脱水、低营养,呼吸状态、体力、疾病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确认患者是否属于适合摄食的状态。③意识水平:用GlasgowComaScale等来评价意识状态,确认患者的意识水平是否可进行清醒进食,是否随着时间发生变化。④高级脑功能:观察语言功能、认知、行为、注意力、记忆力、情感或智力水平有无问题。可采用不同量表进行分析。

(2)摄食-吞咽功能评价:①口腔功能的观察:仔细观察口部开合、口唇闭锁、舌部运动、有无流涎、软腭上抬、吞咽反射、呕吐反射、牙齿状态、口腔卫生、构音、发声(开鼻声:软腭麻痹;湿性嘶哑:声带上部有唾液等残留)、口腔内知觉、味觉等。②吞咽功能的观察:不需要设备,在床边便可进行的测试有以下两种:A.“反复唾液吞咽测试”:被检查者采取坐位,卧床时采取放松体位。检查者将手指放在被检查者的喉结及舌骨处,让其尽量快速反复吞咽,观察30s内喉结及舌骨随着吞咽运动越过手指,向前上方移动再复位的次数。高龄患者做3次即可。B.“饮水试验”:让患者取坐位,以水杯盛温水30ml,嘱患者如往常一样饮用,记录饮水情况,I.可一口喝完,无噎呛;II.分两次以上喝完,无噎呛;III.能一次喝完,但有噎呛;IV.分两次以上喝完,且有噎呛;V.常常呛住,难以全部喝完。情况I,若5秒内喝完,为正常;超过5秒,则可疑有吞咽障碍;情况II也为可疑;情况III、IV、V则确定有吞咽障碍。

(3)摄食过程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①先行期:意识状态、有无高级脑功能障碍影响、食速、食欲。②准备期:开口、闭唇、摄食、食物从口中洒落、舌部运动(前后、上下、左右)、下颌(上下、旋转)、咀嚼运动、进食方式变化。③口腔期:吞送(量、方式、所需时间)、口腔内残留。④咽部期:喉部运动、噎食、咽部不适感、咽部残留感、声音变化、痰量有无增加。⑤食管期:胸口憋闷、吞入食物逆流。此外,有必要留意食物内容、吞咽困难的食物性状、所需时间、一次摄食量、体位、帮助方法、残留物去除法的有效性、疲劳、环境、帮助者的问题等。

(4)辅助性检查:

为正确评价吞咽功能,了解是否有误咽可能及误咽发生的时期,必须采用录象吞咽造影、内窥镜、超声波、吞咽压检查等手段。其中录象吞咽造影法是目前最可信的误咽评价检查方法,可动态观察。

摄食-吞咽的分期及各自的过程

摄食-吞咽指食物从被认知开始,经口腔、咽部、食管到达胃部的全部过程。这一过程以食块位置分为先行期(认知期)、准备期、口腔期、咽部期、食管期5个阶段。后3者相当于吞咽动作的口腔、咽、食道3个时相。

二先行期:

认识所摄取食物的硬度、一口量、温度、味道、气味,决定进食速度与食量,同时预测口腔内处理方法,直至入口前的阶段。食物的信息进入大脑皮层,唾液、胃液等分泌会变得旺盛,做好进食准备。包括对食物的认知、摄食程序、纳食动作,是下一阶段要进行的食物咀嚼、吞咽的必要前提。这一阶段往往被忽视。

先行期的问题:

脑干网状结构-丘脑-丘脑下部皮层投射系统损害:轻度意识障碍,注意力低下;摄食开始困难,摄食行为中断。

眼-枕叶-顶叶损害:左半侧空间忽略,左侧进食残留。

额叶损害:摄食程序异常,狼吞虎咽,异食。

额叶-运动区-锥体束-肌肉损害:食具失用、强迫哭笑。

锥体外系,小脑系统损害:姿势控制差,不能抓取食物和纳食。

三准备期、口腔期:

准备期:指摄入食物至完成咀嚼,为吞咽食物做准备的阶段。口腔期指把咀嚼形成的食块送入咽部这一吞咽的过程。

食块开始向咽部移动的一刻,或舌部为把食块送入咽部开始运动的一刻,成为口腔期的开始。而食块越过口峡部的时刻是咽部期的起点。从准备开始的口腔活动有纳食、加工处理、食块形成、送入咽部等过程。水分、半流食不必咀嚼,而在于口腔内的保持。半固体食物取决于舌部运动,而固体食物则取决于咀嚼。

在纳食上,液体食物靠口唇,而固体食物靠门齿。用杯子饮用液体时,杯子边缘至于两唇之间。下唇紧贴杯子边缘,,防止液体外漏。上唇稍稍闭拢并下移,接触杯中的液体,以此感知液体的性质、温度、流入口腔的速度,做微妙调节。上下唇以这种微张的状态固定,由于下颌降低,口腔内形成负压,液体流入口腔内。固体食物则以门齿咀嚼吞入。根据食物性质不同,有时口唇极少参与,有时不光是腭,口唇也发挥强有力的闭锁力。在使用勺、筷等餐具摄取固体食物时,餐具的一部分进入口腔内,在拔出餐具前的刹那,口唇闭锁,留住食物并吞入口腔前部。纳入口腔的食物因形态不同有不同的加工。为使食物有可能在口腔内进行处理加工,原则上口腔必须为封闭空间。也就是说,前方入口-口唇关闭,后方通往咽部的出口--舌根与软腭相接,避免食物落入咽部。

基本动作:液体等不需在口腔内进一步处理加工的食物,原样经舌背进入食块形成阶段。蜂蜜等高粘度食物和酸奶等半固体食物是用舌和腭来挤压。固体食物则通过下颌的咀嚼运动及与之协调的舌部、脸颊运动引起的移动、粉碎、臼磨、唾液混和等,被处理成可吞咽状态(食块)。

吞咽的口腔期一经开始,舌尖即开始向舌上方运动,舌与腭的接触扩大至后方,把食块向后送。几乎与此同时,软腭开始提高,舌后部下降,舌根稍稍前移,食块开始流入咽部。软腭随之上升,与向内前方突出的咽后壁相接,封锁上咽与中咽的间隙,形成鼻咽腔闭锁。

四咽部期:

即食块通过反射运动由咽部向食管移送的阶段。食块通过口峡进入咽部,之后瞬间发生一连串的吞咽反射,正常情况下,在1秒钟内,食块被送往食管,这一瞬间呼吸运动停止。

食块被舌头压出咽部时,软腭与帕萨凡特隆起相接,封闭上咽。舌背与硬腭紧贴,腭被封闭。此后,通过舌根的推挤,食块在中咽被舌、软腭和咽壁包围,出现向下的咽蠕动波。喉部抬高、喉腔封闭,会厌呈水平状。舌骨最大限度地移至前上方,喉部也接近舌骨,会厌下倾。咽部的收缩到达中咽,软腭下拉,在中咽的位置封闭口峡。食块从下咽经食管入口到达食管的过程中,咽部的收缩进至下咽,中咽由于咽壁、舌根及软腭的紧贴完全封闭,喉壁依然封闭。食块被送至颈部食管,各器官位置复原。咽喉呼吸道重新开通。

避免误咽的条件有二:一是吞咽反射开始之前和完成之后,咽内不存留食块,二是吞咽过程中误咽防止结构的正常运动。

为了使吞咽反射前后咽内不存留食块,咀嚼时食块必须能够在口腔内保持;吞咽时口腔、鼻腔要完全封闭,在内压不泄漏的情况下送入食块;咽部要正常进行蠕动时运动;控制食管入口开合的环状咽肌要准确的工作。

吞咽过程中的误咽防止,最重要的是会厌下垂带来的喉部闭锁。固有肌对会厌的下垂起作用,但由于力量弱小,不能单独完成。会厌在受下压的舌根挤压的状态下,封闭喉部,但仅以舌根的下压,会厌的下垂还不够。在舌根压住会厌的状态下,会厌根部上移,由此达到会厌的下垂。即喉部抬高对于会厌下垂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喉部不仅向上还向前移动,从而通过加强会厌下垂来强化喉部封闭。因此,会厌下垂的必要条件是舌根向后移动,喉部向上、向前移动。

五食管期:

以蠕动运动把食块由食管向胃部移送的阶段。食块进入食管后,由于蠕动运动和重力向下移动。此时顺利将食块送入胃部、防止逆流至关重要。食管有相应的三处生理性狭窄部位,即食管入口处的下咽、大动脉、支气管相交处和贲门。其中食管入口处和贲门处有括约肌,防止食块从胃部逆流。括约肌呈环状,安静时收缩,形成狭窄部位。

当食块从口侧下移时,括约肌必须适时并充分地松弛。下咽的括约肌为环状咽肌,贲门处的括约肌又称食管胃括约肌。食管通过蠕动运动来移动食块,但这种运动会因各种疾病而变得软弱无力。

器质性吞咽障碍:1.口腔、咽部病变肿瘤(术后)炎症性疾病(多为急性):扁桃体、会厌2.口腔、咽外病变颈椎骨刺压迫甲状腺瘤压迫3.食管病变纤维性狭窄肿瘤导致狭窄炎症、溃疡4.食管外病变纵隔内病变

口腔、咽部功能性吞咽障碍:1.中枢神经障碍脑血管障碍、变性疾病(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炎症(多发性硬化、脑炎)、肿瘤、外伤2.末梢神经障碍多发性脑神经炎、外伤(手术)3.神经肌肉接头处疾病、肌病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代谢性疾病4.心理性障碍癔病

食管的功能性吞咽障碍:1.蠕动运动障碍逆流引起的运动障碍食管痉挛2.食管括约肌功能异常特发性失迟缓症、帕金森病3.肌力低下胶原病、肌病4.心理性

假性球麻痹性和球麻痹性吞咽障碍的区别:

假性球麻痹在准备期、口腔期障碍严重,咀嚼、食块形成、食块移送困难。但吞咽反射仍有一定程度的存留,虽然移至咽部期后吞咽反射表现迟缓,然而一旦受到诱发,其后的吞咽运动会依次进行。这种时间差会引发误咽。由于常并发高级脑功能障碍,其症状有:不知进食顺序,重复相同动作,进食中说话使误咽危险加大,容易忽略餐桌一侧的食物,舌部和要咬肌功能正常却无法吞咽塞满口内的食物。球麻痹由损害脑干部延髓吞咽中枢的病灶引起,障碍主要发生在咽部期,吞咽反射的诱发极其微弱甚至消失。在先行期、准备期,甚至口腔期没有障碍或障碍轻微。往往误咽情况突出。代表性疾病是WallenbergSyndrome。由于喉部抬高不够,且食管入口处扩张状况不好,环状咽肌不够松弛,导致食块在咽部滞留,常发生吞咽后的误咽。

吞咽障碍的程度评分(VGF)1、口腔期:不能把口腔内的食物送入咽喉,从口唇流出,或者仅重力作用送入咽喉——0分不能形成食块流入咽喉,只能把食物形成灵灵群群状流入咽喉——1分不能一次就把食物完全送入咽喉,一次吞咽动作后,有部分食物残留在口腔内——2分一次吞咽就可完成把食物送入咽喉——3分2、咽喉期:不能引起咽喉上举,会厌的闭锁及软腭弓闭合,吞咽反射不充分——0分在咽喉凹及梨状窝存有多量的残食——1分少量贮留残食,且反复几次吞咽可把残食全部吞咽入咽喉下——2分一次吞咽就可完成把食物送入食管——3分3、误咽程度:大部分误咽,但无呛咳——0分大部分误咽,但有呛咳——1分少部分误咽,无呛咳——2分少量误咽,有呛咳——3分无误咽——4分重症为0分,正常为10分

吞咽障碍的等级:一、重病(无法经口腔)1.无法吞咽,不适合吞咽训练。2.误咽严重,吞咽困难,只适合基础性吞咽训练。3.误咽减少,可进行摄食训练二、中等病(经口腔和补充营养)4.可以少量、乐趣性地摄食5.一部分(1-2餐)营养摄取可经口腔进行6.三餐均可经口腔摄取营养三、轻度病(单一经口腔)7.三餐均可经口腔摄取吞咽食品8.除特别难吞咽的食物外,三餐均可经口腔摄取9.可以摄取吞咽普通食物,但需要临床观察和指导四、正常10.摄食-吞咽能力正常

康复治疗

间接训练从预防废用性功能低下、改善吞咽相关器官的运动及协调动作入手,为经口饮食做必要的功能性准备。由于间接训练不使用食物,安全性好,因此适用于从轻度到重度的各类吞咽困难患者。间接训练一般先于直接训练进行,直接训练开始后仍可并用间接训练。

常用的间接训练方法有:

⑴口唇闭锁练习:口唇运动训练可以改善食物或水从口中漏出。让患者面对镜子独立进行紧闭口唇的练习。对无法主动闭锁口唇的患者,可予以辅助。当患者可以主动闭拢口唇后,可让患者口内衔以系线的大纽扣,治疗师牵拉系线,患者紧闭口唇进行对抗,尽量不使纽扣脱出。其他练习包括口唇突出与旁拉、嘴角上翘(作微笑状)、抗阻鼓腮等。

⑵下颌运动训练:可促进咀嚼功能,做尽量张口,然后松弛及下颌向两侧运动练习。对张口困难患者,可对痉挛肌肉进行冷刺激或轻柔按摩,使咬肌放松;通过主动、被动运动让患者体会开合下颌的感觉。为强化咬肌肌力,可让患者做以臼齿咬紧压舌板的练习。

⑶舌的运动训练:可以促进对食丸的控制及向咽部输送的能力。可让患者向前及两侧尽力伸舌,伸舌不充分时,可用纱布裹住舌尖轻轻牵拉,然后让患者用力缩舌,促进舌的前后运动;通过以舌尖舔吮口唇周围,练习舌的灵活性;用压舌板抵抗舌根部,练习舌根抬高等。

⑷冰刺激(ice-massage):冰刺激能有效地强化吞咽反射,反复训练,可使之易于诱发且吞咽有力。将冰冻棉棒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一次空吞咽动作。如出现呕吐反射即应终止刺激;如患者流涎过多,可对患侧颈部唾液腺行冷刺激,3次/日,10分钟/次,至皮肤稍发红。

⑸构音训练:吞咽困难患者常伴有构音障碍,通过构音训练可以改善吞咽有关器官的功能。如发“啊”的长音,咬紧牙齿说“衣”声,拢起嘴唇,说“乌”声,维持5秒,做5次。

⑹声带内收训练:通过声带内收训练,改善声带闭锁功能,有助于预防食物进入气管。具体方法是:患者深呼吸,两手按住桌子或在胸前对掌,用力推压,闭唇、憋气5秒。

⑺咳嗽训练:吞咽困难患者由于肌力和体力下降、声带麻痹,咳嗽会变得无力。强化咳嗽有利于排出吸入或误咽的食物,促进喉部闭锁。具体方法是治疗者在患者后方两腋下将双手向前交叉于患者胸腹部,令患者深吸气后摒气,然后猛然向外呼气,此时双手用力向内上方挤压,帮助患者增加腹压,完成咳嗽。

(8)促进吞咽反射训练:用手指上下摩擦甲状软骨至下颌下方的皮肤,可引起下颌的上下运动和舌部的前后运动,继而引发吞咽。此方法可用于口中含有食物却不能产生吞咽运动的患者。

1.颈部的放松训练、构音训练及呼吸训练。

2.体位的调节:选择能预防咽部残留物进入气道的体位,背靠坐位。

3.颈部前屈:防止误咽、易诱发吞咽反射,靠背坐位用枕使颈部前屈。

4.反复吞咽:除去咽部残留物,一口食物多次吞咽

5.轮换吞咽:不同形态的食物交替吞咽,有利于除去咽部残留物,固体食物和液体食物交替吞咽。

6.健侧吞咽:将食物放于健侧吞咽。

7.点头样吞咽:头后仰,随后头向前,同时做吞咽动作,有利于清除会厌谷残留食物。

8.转头吞咽:左右转头吞咽,有利于清除两侧梨状隐窝残留食物。

9.球囊导管扩张法。

10.物理治疗:电刺激治疗维持吞咽反射,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加强吞咽肌的肌力,还有离子导入等。

11.针灸治疗。

直接训练

1.进食体位--适用于患者的体位并非完全一致,在实际操作中应因人而异,予以调整。对卧床患者,一般取取躯干呈30度仰卧位,头部前屈,偏瘫侧肩部以枕垫起,护士位于患者健侧,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利于食物向舌部运送,减少逆流和误咽。对尚能下床者,取坐直头稍前屈位,身体亦可倾向健侧30度,使舌骨肌的张力增高,喉上抬,食物容易进入食道。如果头部能转向瘫痪侧80度,此时健侧咽部扩大,便于食物进入,以防止误咽。

2.食物的选择

A.根据患者饮食特点及吞咽障碍的程度,选择易被患者接受的食物,尤其要注意南方人喜稻米,北方人爱面食的饮食习惯。对准备期差的患者不能食肉或其他固体物,采用最易吞咽的食物,胶冻样食物密度均匀,宜粘而不易松散,容易在口腔内移动,通过咽及食道时易变形,不在粘膜上残留又不易出现误咽,如菜泥、果冻、蛋羹、浓汤。

B.对昏睡、嗜睡吞咽能力中度以下者,给予易于吞咽的流质饮食,由营养师将主食中配以鲜牛奶、蔬菜汁和果汁等。随着吞咽功能的改善及体能的恢复,将食物做成冻状、粥状,并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及温度等。颜色鲜、香味浓、味道美,利于食用及消化。

C.此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患者在何种姿势下进食、进食的一口量有多少、选择何种吞咽方法才能更有效地防止误咽、减少残留、顺利进食。。除此以外,还应该针对吞咽障碍患者的综合情况,进行合理的膳食搭配,这样才能保障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供给。

聊疗手外伤康复那点事儿

聊疗那点事儿

聊疗偏瘫康复实用训练技术图解那点事儿

聊疗下腰痛的康复那点事儿

后交叉韧带重建康复那点事儿

康复职称考试资料那点事儿

你还在等什么,肌贴资料。

赞赏

长按







































北京有哪些白癜风医院
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dwh/49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