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中风是临床中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较高的复发率及致残率为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然而在中风后遗症中,痉挛性瘫痪又是临床中常见又难以治疗的症状。
偏瘫痉挛状态是中风病最主要的功能障碍之一,中风后瘫痪肢体的肌张力将逐渐恢复,但过高的肌张力会引起肌痉挛,进而影响病人的运动功能、活动能、以及生存质量。尽早打破偏瘫的痉挛模式,建立分离运动是偏瘫康复的核心问题,而有效地抑制痉挛是康复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难题,也是偏瘫康复训练的主要目标。我科采用芒针疗法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病因病机
1.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中医病机
中风的根本病机为“窍闭神逆,神不导气”,由此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
中风后经痉挛性瘫痪的病机
阴阳失衡、
经筋失养、
阳气被损、
本虚标实
中医经典中关于中风病的记载说明了中风病的发病机理,如《素问.阴阳印象大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素问.调经论》“左右邪正盛衰失调,阴阳失衡,左或右发病致偏瘫。”《难经”二十九难》日:“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灵枢.经筋》篇言:“手太阴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手少阴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手心主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之证。《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以上经典所述均阐明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病因病机。
2.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现代医学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正常情况下,大脑皮层对于脊髓节段反射机构有抑制作用,此抑制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椎体束,脑血管意外后造成大脑皮层或椎体束受损时,运动系统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控制,使低级中枢如脊髓控制的原始的、被抑制的运动释放,临床表现患肢主动肌与拮抗肌间协调紊乱,偏瘫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随着恢复过程的进展,上肢屈肌张力、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出现联带运动妨碍了分离运动的产生及向正常运动模式的转换,从而影响了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治疗方法1.取穴:取双侧胸1、3、5夹脊穴,督脉穴取大椎、身柱、神道。头部取运动区(患肢对侧),上星透百会、患侧上肢取肩髑、肩膠透臂腾、曲池透少海、三间透后溪;患侧下肢取环跳、阳陵泉透阴陵泉、申脉透照海、足临泣。
2.操作方法:患者坐位,暴露背部。针具选用10cm*0.3mm芒针,采用夹持进针法,针体与皮肤呈15度角平刺进针,行黄氏芒针推针布气针法,三日一次,十次一疗程。
取穴及操针、作分析:
胸1、3、5夹脊穴位于第1、3、5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0.5寸,主治心肺、胸部及上肢疾病,具有调节机体阴阳平衡、舒筋活络的功效:大椎、身柱、神道穴分别位于第七颈椎、第三胸椎与第五胸椎棘突下,督脉为阳脉之海,统领一身阳气,同时大椎穴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可通调全身经络,平衡阴阳,补益阳气。《灵枢。经脉》日:“膀胱足太阳之脉*--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夹脊..下有-别下贯肿,夹脊,-”又日:“---夹替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肿左右,别太阳,入贯脊。可见,督脉与膀胱经通过夹脊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统领全身机能的运转。现代医学认为,从解剖学角度讲,背输穴与夹脊穴内部为脊神经的分布之处,附近均有相应脊神经后支平行伴行。用芒针针刺该处时,针体沿棘突下两侧刺入,深达椎体,可影响脊神经后支与脊神经前支使该刺激反馈于大脑,形成反射环路,激发上运动神经元对机体的控制,抑制肌张力的增高。
上肢取肩髑、肩髂透臂胳,《甲乙经》云:“肩重不举,臂痛,肩谬主之。”;取曲池透少海,《医宗金鉴》云:曲池“主治中风,手挛筋急……”,“针灸大成”少海:主“肘挛……四肢不得举”;三间透后溪,后溪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圣惠方》云:后溪“肘挛腕重难曲伸……”三间、后溪皆为输穴,输主“体重节痛”,五输穴之输穴具有较强通经活络作用。输穴且位于四末之远端。后溪又是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圣惠方》云:“肘臂碗重难屈伸……”取经脉输穴,犹如取水之上源,打通经脉气血,事半功倍。上肢远端肌张力升高,尤其是手指的屈曲痉挛,取三间透刺后溪,施平补平泻手法,并配合运动疗法,即慢速伸腕和伸指关节及外展拇指的抗痉挛状态,使其肌张力降低,能取得立竿见影效果。下肢取环跳,《铜人》云:环跳,“治……偏风半身不遂”;阳陵泉透阴陵泉,阳陵泉胆经合穴,八会穴之筋会,《铜人》云:“治膝伸不得屈……偏风半身不遂”,阳陵泉透阴陵泉,从阳经向阴经的芒针刺法,阴阳并治,一阴一阳,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沟通表里两经之经气,达阴阳平衡,痉挛状态可以有效缓解,进而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难经·二十九难》“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为针灸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照海、申脉穴为八脉交会穴,通过阴阳跷脉,照海、申脉穴亦为阴阳跷脉所起部位,能通调阴阳跷脉气机,针刺照海、申脉穴,泻实补虚,泻阴补阳平调阴阳跷脉,可使阴阳跷脉气机运行复常,足内外翻症状得以纠正,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状态得以改善。以上诸穴同取,既可滋阴补阳,阴阳同调,又可活血通络利关节,这样气血通畅,痉挛状态可以有效缓解,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研究上肢取肩髑、肩髂透臂胳,《甲乙经》云:“肩重不举,臂痛,肩谬主之。”;取曲池透少海,《医宗金鉴》云:曲池“主治中风,手挛筋急……”,“针灸大成”少海:主“肘挛……四肢不得举”;三间透后溪,后溪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圣惠方》云:后溪“肘挛碗重难曲伸……”三间、后溪皆为输穴,输主“体重节痛”,五输穴之输穴具有较强通
经活络作用。输穴且位于四末之远端。后溪又是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圣惠方》云:“肘臂碗重难屈伸……”取经脉输穴,犹如取水之上源,打通经脉气血,事半功倍。上肢远端肌张力升高,尤其是手指的屈曲痉挛,取三间透刺后溪,施平补平泻手法,并配合运动疗法,即慢速伸腕和伸指关节及外展拇指的抗痉挛状态,使其肌张力降低,能取得立竿见影效果。下肢取环跳,《铜人》云:环跳,“治……偏风半身不遂”;阳陵泉透阴陵泉,阳陵泉胆经合穴,八会穴之筋会,《铜人》云:“治膝伸不得屈……偏风半身不遂”,阳陵泉透阴陵泉,从阳经向阴经的芒针刺法,阴阳并治,一阴一阳,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沟通表里两经之经气,达阴阳平衡,痉挛状态可以有效缓解,进而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难经·二十九难》“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为针灸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照海、申脉穴为八脉交会穴,通过阴阳跷脉,照海、申脉穴亦为阴阳跷脉所起部位,能通调阴阳跷脉气机,针刺照海、申脉穴,泻实补虚,泻阴补阳平调阴阳跷脉,可使阴阳跷脉气机运行复常,足内外翻症状得以纠正,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状态得以改善。以上诸穴同取,既可滋阴补阳,阴阳同调,又可活血通络利关节,这样气血通畅,痉挛状态可以有效缓解,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
采用10cm*0.3mm的芒针,达到透穴的目的,推针布气患者产生强列的针感、激发全身经气,缓解肌肉痉挛。
芒针是由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发展而来,因形如麦芒而得名,其治疗特点是深刺、透刺,利用芒针深刺、透刺的治疗方法,疏导藏腑、经络、气血,通过经络传感及气至病所,施行弹动的补虚泻实手法,使良好的针感趋趋下行,直达病所,促进机体各藏腑、器官之间的功能活动并建立新的动态平衡,即阴平阳秘,气血调和,从而达到“疏筋解痉”的治疗目的。芒针在治疗上具有选穴少而精、深刺透穴的特点,能使针感随着针体缓缓地下行,直达病所,激发该处的经气,使气血流畅,充分地发挥芒针通经行气、调整阴阳、补阳宣通的作用,达到以通求效的目的。
***************************************************************
在行医中修行
在修行中行医
49
长按扫码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dzz/7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