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优势
1
一提到读书很多人就会头疼,好不容易毕业了还要去读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谁规定毕业就不能读书了,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上学读书只是培养一种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而真正那些自学的人,都是读书成长起来的,最有典型的例子就是巴菲特和查理.芒格,这两位高龄老头开的公司是全世界股价最高的企业,但是他们为什么还要阅读呢。其实在这之前有人就问过老头,老头说了10年前的赚钱方式肯定和10后不一样,如果不进步就会被淘汰。我们也是一样的,或许你在大学学的专业还是热门专业,可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说不定哪天你的专业就会被机器取代,当真正面对机器的时候,我们怎么办。而读书是一种投资最小回报最大的生意,很多人说我读了很多书但是没什么用,我说你那叫读书吗,你那叫玩,叫娱乐。读书是有方式方法的,就像学习一样,学习也是有方式方法的。学习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学习,第二步提升认知,第三步刻意练习,第四步行动。很多人的学习停留在第一步,根本没有反馈和总结,那能叫学习嘛。读书的目的是让我们通过书籍了解作者真正想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和思考的过程。如果没有深层次的思考,没有慢下来读懂作者深层次的逻辑思维,那读书就是读书而已。看了《好好学习》《好好思考》后让我联想到张五常老师说的,读书要读作者的没有写进书里的内容,那就是作者的思维模型和思考方式。特别是书籍,书籍的出版是非常严谨的,尤其是经济类的书籍,可能你写30万字,被砍下来后只有10万字左右。就像我写这篇文章一样你要思考我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我的思考方法方式是什么。2
过去仅靠积累经验和知识点的学习方法之所以落后,不是因为它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因为这种方法在“知识量”的积累上花了太多的时间,而很少触及问题背后的规律和原理,所以就无法大幅度突破自我认知的边界。因此,提升我们能力的关键不在于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找到底层规律,也就是思维模型。什么是思维模型呢,查理.芒格说过,学习并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识,而是寻找更好的决策依据。这个更好的决策依据,就是那些经过广泛验证的原理和规律。因为就拿中国来说每年平均出版多本书,如果我们为了学习而学习,效率很低的。我们要掌握这种底层的思维模型。来作为我们决策的依据,而不是遇见事情后靠我们的经验去决策。人是非理性的,有时候会带着感情做事情,有时候不经过大脑思考做出的决策是很愚蠢的。所以我们要总结提炼不同学科的核心内容来作为我们的思维框架,帮助我们做决策。为什么说,用不同学科的原理做决策就比个人经验更有效呢?这是因为,更多人的经验比一个人的经验更可靠、更广泛,严谨验证过的结论比个人随机的总结更可靠。用那些超越了个人有限经验,被人类严谨、反复验证的跨学科原理和规律做决策依据,我们做出正确决策的概率就会大幅提升。这是这个时代最厉害的决策方式。3回到今天的主题竞争优势,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哈哈哈,拼爹,拼关系,拼家境,我感觉我什么也拼不过人家。
我们纵观整个前30年的发展史,从一穷二白到现在移动互联网数字化时代,我们的认知优势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
这个阶段大概是从20世纪90年代到年左右。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市场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在商业竞争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过去在制度转型中凭借大胆“下海”获得红利的企业家,在市场逐步规范的过程中渐渐隐退。而90年代到年,大学生是非常吃香的人才,学院派加入市场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对象知识的需求。一些咨询公司和大学生很吃香。这个时代只要你懂得多,知道的多,稍微有点学历就是你的竞争优势。
第二个阶段: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
从年开始差不多持续到现在,是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的时代。在这一阶段,国内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打破了知识获取范围的边界,过去在少数圈子里传播的专业知识现在可以非常方便地被我们获取。因此,知识数量构建的优势被瓦解;相反,以更快的速度获得最新的知识成为新的竞争优势来源。在这个阶段,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知识可以通过搜索就可以获取,特别是这几年知识付费的崛起,只要你为了节约时间就可以花点钱了解很全面的知识。其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自动化的普及,对我们的冲击是相当大。所以这种依靠知识获取速度构建的优势,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力量,也是这个年代的竞争优势。那这个时间段之后我们的竞争优势在什么地方呢?
第三个阶段: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
这个阶段,我认为现在可能已经慢慢到来的、知识深度带来认知优势的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像TED(一家致力于传播创意的非营利机构)、译言网、智能网页翻译技术的发展,国外新的思想理念引入国内的速度大大提升;同时众多行业的媒体在激烈竞争中,基本都把报道国际最新发展动态作为基础内容,使得优先获得国外信息这一方法带来的先发优势越来越弱化。比如,在罗辑思维旗下的音频App“得到”上面,你可以只花元订阅《前哨·王煜全》,第一时间获得过去只有少数人才了解的全球科技创新风口;或者订阅万维钢的《精英日课》,把西方经济、社会、科技、哲学界思想的新突破第一时间收入囊中。这种以极低成本获取第一时间资讯的现象,使得速度优势被极大瓦解。于是,在知识数量相似和知识获取速度相似的情况下,我们的产品和策略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能越来越取决于知识的深度。
对此,我们如何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就是我们考虑的问题了。
4怎么搭建我们自身的认知深度
第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这里面有提到,如果你不想成为情绪的奴隶和别人使用的工具,你就必须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步:读经典
如教科书,所涉及领域被广泛验证的原理和规律,然后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再用这些思维框架跨学科领域去学习新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提升认知。
第三部:形成自己的黄金思维圈
迅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黄金思维圈就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绝大多数人思考问题的时候,是从what的角度出发,很少有人能够从how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站在why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人,就少之又少了。所以我们要培养这种从Why层面考虑问题的习惯。也就是圣人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讲的“道,法,术,器。”道:原理,规律,万变不离其宗。法:原则,大方向。术:技巧,方式方法。器:工具。古今中外,哲学层的知识都是相同的,从本质上来讲,每个行业或者学科都是人们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发展起来的。只不过,相同的问题,在不同的行业出现时,披上了不同专业术语的外衣,让我们误以为它们是不相干的问题罢了。深层次的规律是不变的。例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步:刻意练习遇到问题后拿出来我们的思维模型去处理问题,帮助我们做决策。举个例子,我经常在小区楼下吃兰州拉面,最近发现人不多,店里生意不太好,我会想如果我是这个店的老板,我会怎么去经营这家店,之后我的脑海中会电影式的想到我所了解的思维模型。其中之一就是:收入=客单价*用户数。客单价就是你一碗面的价格,这个当然不是重点,重点是你的面抓住用户的胃口,这里又想起了一种思维模型针对客单价,“设计思维”这本书解决了这个问题,站在用户的角度设计产品,设计面到底好不好吃,我经常去吃,面挺不错。那就是用户数的问题,怎么才能提高用户数,怎么才能让更多的人来吃饭呢。这就是问题的核心。这里你可以用两个模型,一个AIDA,另一个AARRR。这两个模型是两本书,这里不细说。通过这两个模型,你可以设计一些营销模型来提高面的曝光度以及利他优惠券。曝光度你可以设计一些打包时的包装,像是麦当劳肯德基一样。利他优惠券肯定是让别人吃面享受优惠券的时候有面子,例如优步。然后以顾客影响顾客的方式吸引用户。思路出来后和老板聊了聊,老板请我吃了一碗面。哈哈哈。所以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可以多去洞察,多去发现,如果我是老板,我是**,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会怎么处理。例子可能不太全面,重点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思维模型去解决问题,并刻意练习这种能力。
第五步:形成闭环
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一定要形成闭环。学习,提升认知,刻意练习,行动,这样一个过程。
第六步:培养自己的预判能力
预判能力就是我们对未来的相信程度。如果你知道明天比赛的胜者是谁,你投注时就会比其他人看起来更敢于冒险;如果你知道明年房价走势如何,在处理房产的事情上你就比别人看起来更果敢。所以,我们的决策是基于我们获得的信息质量。如果一个人具有“预判认知”的能力,那他的优势就大的多。这种预判能力的培养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底层思维模型的建立以及这种跨学科原理和规律的总结应用。例如,复利模型,反馈模型,系统思维,边际成本,以及我们之前说过的思考快与慢里面的大脑的认知偏差。
所以,过去我们对知识管理的认识更多的是在提高搜索信息的效率、提升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行动的效率这些层面,却几乎没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dzz/8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