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老师语文课堂晨诵午读晚积累12

专题12自然乐章:感受树木

—盘根错节的生命

树木是大自然舞台上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早在春秋时期,树木就已成为人们独特的审美对象,孔子的千古名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就赋予了松柏以人格精神。由于树木具有不同的状貌和性质,所以也就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联想,并产生不同的审美效应。

今天我们晨诵午读晚积累的素材专题:感受树木——盘根错节的生命。

(一)晨诵美文

美文一:

树木的美感

李汉荣

在风中,远处近处的树,都向我们打着友好的手势。

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树的手语真是太丰富了。我们内心的许多情感,即使我们自己也未必能找到妥帖表达的语言,而树,他会用微妙的手语帮助我们表达出来。

那用力地挥动,是表示拒绝吗?那轻轻一颤,又向怀里收去,是表示接纳吗?那很快地举起,又垂下来,停留在一个迟疑的角度,是在痛苦地沉思吗?那么轻轻地摇着,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树也有物我两忘的时刻吗?

在正午时分,太阳、树、树的影子垂直在一个浓缩的黑的瞬间,树的每一根手指,都全神贯注,仿佛要紧紧抓住这深不可测的一瞬。

树的语言是如此丰富,这丰富来自于他多汁的内心。你不信吗?你见过树的年轮吗?那一圈一圈的,是树一生都坚持写着内心的日记,写着成长的经历。风雨、雷电、阳光的教诲,星光的暗示,月光的耳语,他都仔细聆听,然后收藏起来。

甚至,那曾经使他痉挛和疼痛的伤痕,他也保存下来。你瞧,那棵树,在我们望他的时候,他也在注视我们,那伤痕成了他的眼睛,他用伤痕深沉地注视我们。树的姿态是这样的丰富,树,没有一种姿态是丑的,是不好看的。摇曳是美,静立是美,在雨骤风狂的时候,他的愤怒和悲哀,也有一种感人的美的力量。

你注意过月光下的树吗?你知道月光下的树布置了一种怎样美丽、神秘的意境?

是午夜了,东张西望的星子们已有了睡意,月光悄悄走过来,他有些累了。他停靠在大槐树上那个喜鹊窝旁边,他看见了,这是多么简单温暖的窝啊!豪华的天空也未必有它温暖,有它美,月光也想躺在窝里孵出一只鹊儿,月光真的躺进喜鹊窝了,可惜只有一会儿,就这么一小会儿,树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滴露珠都帮助着月亮,成全着月亮,让他做圆这一小会儿的梦。你看,树一动不动,他静穆庄重得像一幅古典版画,贴在深蓝的天上,贴在月亮行走的路旁……

美文二: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廖华歌

冬日里,我和村人一起,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柳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

这算是一件什么事呢?根本就不值一提,我很快便将它忘掉了。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使它干裂皱巴的躯体上浸一层漉漉的水渍。

过了一段时间,我忽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院子里只有一棵小枣树,孤零零的。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叫人感到沮丧。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呢。仔细辨听,才知道是柳木桩发出的声音。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屈膝,总想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反而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柳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它让风从身边溜走,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柳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多数情况下,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幕,每回西边的柳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蔫巴巴的没有一点精神。母亲心疼小枣树,细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还多次想在柳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个新居,因为怕把枣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

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实实,几乎看不见任何树梢,而柳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从不积存,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两种情景,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柳木桩内部的原因?困惑中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

无风无雨的天气,我总能听见一种声音,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着,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蹚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耳疾在作怪,因之产生了误听。后来,在无意中,当我的目光触到柳木桩上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青色汁液的肌体,那早已扎牢结实得再也拔不出的根须,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由一截木桩成为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固然是我捡拾了它,但如果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的脚步,树便永远只能成为它的一个虚幻的影子了。

小枣树依旧灰黑着,山风把它的枝梢摧折得七零八落,我轻轻拍了拍它的枝干,此时,它还在沉睡着,在被动地等待着季节的到来,看不出它对未来有什么特殊的打算,这是许多生命共同的选择,是它们共同的生命方式,似乎也不应苛责,毕竟,成长太惨烈了,抗争太艰难了。

无喜无忧的柳木桩,静静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上一颗很明亮的星。我双手搂抱着它,如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

《树木的美感》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多情的作者抓住了树木的“手势”,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了动人的意境。他把树木与人联系起来,以人的视角去观察树,以人的感情去揣度树,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巧妙地把树的每一个动作和人的感情联系起来,发掘出其中值得咀嚼的深意和令人陶醉的美感。全文抒发了作者对树木和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描写形象而富有哲理,引人深思。文章语言丰富,反问句和设问句的大量使用,不仅有利于引导读者去想象树的各种优美的姿态,去思考风霜雨雪中树的经历,去感受朦胧月色下树的意境之美,还能够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中,作者描述了柳木桩的生命生长过程以及作者对此的感受,从柳木桩的成长中获得了感悟和启迪。文章由遥远的大山公路边顺手捎回的柳木桩生发开去:随手这么一插,一截黑乎乎的干枯柳木桩,竟然生根、发芽。作者赋予干枯柳木桩以生命,以此揭示它的执着顽强、积极乐观,更表现出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文章传达出浓烈又细腻,美丽又忧愁,朦胧又含蓄的情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二)午读范文

范文一:

小白杨,太棒了

天,灰蒙蒙的,铅灰色的云笼罩在头顶,给人以沉闷、压抑,乃至窒息的感觉。

我呆呆地坐在小河边,暗自垂泪,愤懑、凄苦、悲凉,多种伤感时时袭扰着我的心。我流泪幽泣,时而愤怒地抓起地上的石子向远处扔去……

想想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家长的责备,老师的失望……喉间又涌上了几丝痛楚的哽咽。

小河静静地流,毫不懈怠。条条河流归大海,可我的归宿在哪里?

愣愣地望着小河,忽然有一株树的倒影映入眼帘。抬头看,是株小白杨,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这不正是茅老先生笔下的“英勇斗士”的形象吗?

风拂杨叶,哗哗作响。小白杨,你是在可怜我?你是在安慰我?还是在鼓励我?

这一夜,暴雨骤至,电闪雷鸣,狂风大作。

次日清晨,许多人跑向村北小河。我也走过去,见那株小白杨昨夜被狂风吹折,倒在小河中。

有个青年走到树旁,看了看说:“扶起它,兴许还能活。”于是大家七手八脚地把它扶起来。我摸着断痕,那儿有些黏液。白杨啊,这可是你的泪?

过了几天,我再去小河边,那株白杨叶片已经微黄,有几片已飘落下来。多可怜的白杨树!

从此,我不再去河边——我不愿,也不忍看到白杨死去的惨景。

开学之期将至,我又一次走在村边的小路上。将近小河,受内心某些微妙感觉的驱使,我抬起头,把目光移向那株白杨。那白杨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依然是笔直的干和枝,依然是那么挺拔。那初抽的新叶,似乎更绿更亮。树干上还带着伤痕,然而正是这伤痕,明白地显示出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我紧紧地盯着它,细细地打量它,深深地体会它。白杨啊,你莫不是想送我一份生活的启迪?你莫不是想告诉我顽强奋斗可以战胜一切困难?你莫不是在鼓励我要努力奋斗下去?

擦干了眼泪,眼前一片光明。今后的路,我要好好地走下去……

点评:

作者将环境的恶劣与小白杨顽强的生命力作对照,突出了小白杨不屈不挠的精神;由树及人,作者在小白杨的身上获得了克服困难、努力奋斗的勇气和力量。文章结构清晰,写小白杨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写小作者自己走出低谷的情感变化水到渠成。

范文二:

杏 树

杏树虽没有柑橘树那样有名,也很少有诗人为之挥过笔,但我却最爱杏树。因为,它是我家乡的象征——陕北农村哪家崖畔上没有杏树!

阳春三月,杏树开花了。粉红、雪白,花香四溢,招来一群群勤劳的小蜜蜂,亲亲热热地落在杏花上。一树树杏花,把整个村庄包围起来,真正成了“杏花村”。这时,农民们扛着犁,吆喝着牛,走过杏树下,上山播种了。“哞——”瞧,牛也乐开了……

渐渐地,花儿凋谢,杏树长出了嫩嫩的新叶,结出毛茸茸的小杏。杏随着叶子慢慢长大,绿莹莹的。这时,你如果馋了,摘一颗放进嘴里,没等完全咬开,就会把你酸得蹙起眉头,毫不犹豫地吐出去;不过,小媳妇们可爱吃哩!

六月里,杏熟了。洋玉杏、木瓜杏、甜核杏……大的,小的,黄生生,一枝枝,一树树,惹人喜爱,使人馋涎欲滴。晌午,放牛的孩子归来了,一个个像猴子一样爬上杏树。老奶奶、老爷爷也坐在杏树底下乘凉、谈天,等“绵杏往嘴里掉”哩!熟透了的杏自己掉下来,他们便顺手捡起来,用衣襟擦擦,放进嘴里;要不就等孙儿们双手捧来。他们笑了,笑得满脸皱纹都聚在一起了。

假如这时你到我的故乡去做客,那才算你有福气。主人一定会带你去看那一坡坡的杏树,让你一饱眼福,毫无拘束地吃个够。不过,我忠告你,可千万不要贪吃!吃得太多了,你的牙酸得怕连豆腐也难以咬下了。穿过杏树林,走到一棵杏树底下,淳朴厚道的主人便伸出粗壮的胳膊,摇几下杏树,那满树的杏,便像断了线的珠子,争先恐后地纷纷下落,打在你的身上、头上,简直像下一阵“杏雨”。“杏雨”过后,捡起一颗,用牙轻轻一咬,软绵绵、甜丝丝、酸溜溜。“嘿,好杏!”你一定会发出这样的赞叹。主人一边看着你吃杏,一边打燃火镰抽着旱烟,打开话匣子和你唠叨着这几年的变化。这时,你的心里便会涌起一股对勤劳憨厚的主人的敬爱之情。

杏,平凡得不值一提的杏,甜中带酸,酸中有甜,回味无穷。我坚信,故乡的杏会变得更大、更多、更甜!

点评:

在本文中,杏树是作者的审美对象。在作者笔下,杏树是那样亲切,它不但可看、可食,而且质朴醇厚,给家乡人民带来无限情趣。作者将自己对家乡的一片深情融入到对杏树的描写中,形态逼真,实有美不胜收的韵味。

1.认真观察,写出特点

如果我们写一棵树、两棵树或者几棵树,这是在写树本身;如果写的是一片树,那就是写森林了。写树与写森林是不同的,而写森林又离不开对单个树的描写,但是,无论是写树还是写林,无论是写什么种类的树,都要认真观察,写出其特点。把树或森林放在不同的时空去写,比如刚发新叶的树,绿叶满枝的树,或者冬日雪中“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树;比如沙漠中的树,山顶上的树,平原里的树,它们都会有所不同。可以根据人们的视觉习惯,由远及近、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地写,不仅要对树的主干和叶子进行描写,而且还要对树的枝条进行描写;你还可以把树放在动态的环境中写,如雨中的树,风中的树,雪中的树,最典型的是四季变化中的树。写四季之中的树是写树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树在一年四季当中是不同的,抓住了树在不同季节中的特征,也能写出较好的文章来。

2.理解树木,探究生命

一篇好文章还要力求由树及人,在探究树木的品格和精神中,让树木的审美意蕴更为宽广深刻。在选文《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中,作者便是在描述柳木桩的生命生长过程中,刻画了它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和执着顽强的意志,从而获得感悟和启迪。而习作《杏树》的作者在对杏树的赞美中抒发了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晚拓展素材

(1)在青岛的崂山,巧遇一棵茶花树。

茶花树的岁数已无从查考,听说至少有七八百岁。

只能以“伟大”“非凡”来形容。这棵茶花树,有四层楼高,花开数以万计,使得整个庭院甚至整个天空,都是一片深红,美丽的深红。

所有的人为了看清整棵树,只好后退到墙边,仰望。

我走到茶花树下,靠近树干,轻轻地、敬仰地紧抱茶花树。那一刻,如同触电,茶花树把数百年的心情传到我的身上。我绕了一圈,又紧贴到树上去。

茶花树无言,却告诉我生命的无常,因为它看尽了王朝的兴衰起落。

茶花树无语,却告诉我每一次的风雨,只要经得起考验,就会变得更强大。茶花树不动,却告诉我追求美之必要,它的岁月都是在开最美的茶花。

(2)胡杨,是最坚韧的树。胡杨的根很长,能达二十米,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去寻找地下的泥土,并深深植根于大地。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

胡杨,是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可它们不在乎。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过的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在塔里木和内蒙古的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边的胡杨林,它们生前为保卫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的身躯仍坚定地挺立着。

(3)这是一种多么奇特的树啊!

无论我们何时见到它,它总是那么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这么说,我是言过其实了?不,不是。当秋天来临,周围的落叶松纷纷凋零,近乎死去。那么,是因为同病相怜?我不会离开你们的!即便没有我,我的落叶松同样会默默忍耐,任针叶凋零。针叶和谐而愉快地飘落下来,折射着太阳的光点。

也许是落叶松心太软,机体太脆弱?又错了:它的木质是世界上最坚硬的,不是随便一把斧子就能将它放倒,浮运时它不会肿胀,浸泡在水里它不会腐烂,反而愈益坚硬,如永恒的石头。

可是,每年,当暖意轻拂,它都会如意外地赐予般重新回来,也许,我们还须略等一年,落叶松又会重新发芽,披挂着丝绸般的针叶又会回到自己人的怀抱。

要知道——有些人也像落叶松一样。

焦作市宇华实验学校

开始招生啦!

教学成绩

在宇华校园,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dzz/971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