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概述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axia-Telangiectasia,A-T),又称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Lovis-Bar征群。是一种罕见复杂及预后不佳的神经皮肤综合征,可累及神经、血管、皮肤、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分泌等多个系统,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但散发病例占绝大多数,患病率为1/~1/。临床主要表现为婴幼儿期发病的进行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眼球结膜和面部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反复发作的副鼻窦炎和肺部感染。其对射线的杀伤作用极其敏感,染色体不稳定,易患癌症等。

临床特点

经典的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特点是1岁-4岁间开始的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手足徐动症,结膜的毛细血管扩张,免疫缺陷,频繁感染,恶性肿瘤高风险,尤其是白血病和淋巴瘤。A-T患者对电离辐射异常敏感。非经典形式的A-T包括成年期发生的A-T和早发的肌张力障碍A-T。

疾病

临床特点

经典的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主要特点:发生于一岁到四岁期间的渐进性步态和躯干共济失调;渐进性的口齿不清;眼球运动不能(不能跟随视野中的一个目标);手足徐动症(扭动);眼皮肤毛细血管扩张(通常6岁明显);频繁感染(伴有血清和细胞免疫缺陷的证据);对电离辐射超敏感,对癌症的易感性增加(通常是白血病或淋巴瘤)。其他特点:头发花白的早老化;内分泌异常包括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和卵巢早衰。

非经典的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包括:1)成人期发病的A-T2)早发的肌张力障碍A-T

发病机制

A-T的的发生是由于第11对染色体长臂23位置(11q23)上的ATM基因(ataxia-telangiectasiamutatedgene)发生缺失所导致,ATM基因的蛋白质产物为一种proteinkinase,而这种kinase是细胞对DNA双股螺旋链断裂时,产生反应的主要调节物质。此外也常可发现到患者发生染色体上的变异;约有5-15%的AT个案的lymphocyte在常规的染色体检查中,发现在第7及第14对发生染色体的断裂再重新接合的转位情形。断裂点的位置常发生在第14对染色体长臂11;该位置为T细胞α接受体,以及第14对染色体长臂32的位置上;该位置则与B细胞接受体的功能有关。

A-T诊断是基于提示性的临床检查和初步的实验室结果,在某些情况下,需要结合神经影像学检查及家族史。先证者诊断的建立可以通过分子遗传学检测双等位基因(纯合子或复合杂合子)ATM致病突变的存在(可用时),或者通过免疫印迹法确定ATM蛋白缺失或减少。

基因

检测方法

该方法检出先证者致病变异的比例

ATM

序列分析

~90%

缺失/重复分析

1%-2%

实验室检查

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的血清浓度:95%以上的患者血中甲胎蛋白偏高,需注意的是少数一般正常小于24个月的婴儿也可能会出现AFP偏高的情形。

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ting):目前此技术为诊断此症最有力的工具,又称为西方墨点转渍法(Westernblotting),为检测细胞或体液中特定的微量蛋白质。患者之中约90%检测不到ATM蛋白,约10%的患者检测得到极小量(traceamounts),1%的患者则有正常的ATM蛋白量,但无kinase活性(kinase-dead)。

辐射线敏感度试验(Radiosensitivityassay):此技术是在将实验室中的转殖细胞暴露于辐射线后,再进行转殖细胞存活分析(colonysurvivalassay,CSA),多数患者(99%)的分析结果异常,但整个分析过程需3个月左右的时间。、

染色体检查:经过72小时PHA的刺激之后,部分A-T患者的血液培养中,可能发现到第7对与第14对染色体转位的变异。

基因检查:以分子生物技术进行基因序列分析(Sequenceanalysis),约90%的患者可发现ATM基因的突变位置,不过仍有些在intro或heterozygous缺失无法侦测到。

案例分享

患儿女,7岁,行走不稳多年,醉酒步态,免疫力低下,经常发热,双侧巩膜毛细血管扩张,闭目难立征(+)。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ys/91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