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真正的竞争优势意识形态
最近,微博上有这样一条热门。
我觉得人这辈子还是要去北京待几年,最好是上大学在北京读书,当然不只是因为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资源,还因为这是个能提升生活幸福感的城市。
就是只要你在北京生活过,以后再去其他任何城市生活都会觉得比在北京幸福。
一个在外地住大别野的朋友也十分疑惑,为什么这么多人非要挤在北京,大农村,物价贵、交通拥堵、压力大、人的戾气也大,毫无品质的老破小动辄10万每平的高房价……我觉得他们说得都有道理,对于普通个体而言,的确如此,北京并不是那么友好,但这并不是全貌。对于另外一部分人而言,北京就是天堂,纵使房价物价再高,他们也不会离开,或者说离不开,因为这里都有其他城市没有的东西。上海、深圳同样发达,甚至在某些领域发展速度更快,生活成本更低;成都、杭州在手游、电商、网红经济等方面发展迅猛,环境舒适……但从宏观上看,他们都无法取代北京,以及无法超越北京。北京是中国意识形态的中心。意识形态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解释世界的方式,它赋予人以认同、尊严和道德,在危机时刻,让人可以超越现实利益,将所有人团结在一起。这是所有现代化高楼大厦都无法取代的城市内核。那么如果你能理解这一点,那么也可以试着去理解,当面对更快成本更低的新公链,以及各类侧链时,以太坊及Layr2的竞争优势所在:智能合约战争中,意识形态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了解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应该有听过《海星与蜘蛛》一书,在作者看来,去中心化网络的海星,远比比中心化结构的蜘蛛更强大。蜘蛛,它的智力集中在大脑,只要你把蜘蛛的头去掉,蜘蛛就会死亡;而去中心化组织就如同海星,海星根本就没有头,它的智能分布在身体各处,一旦你打掉它身体的一部分,那个部分甚至可能自己再长成另一个海星,所以杀死海星比杀死蜘蛛困难得多。他们将去中心化网络描述为具有5个重要属性,其中之一就是意识形态。是什么吸引成员加入组织?并非只是因为可以免费取得东西,而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这类组织的黏着剂。自比特币开始,加密货币的世界里,最核心的意识形态只有一个——去中心化,权力下放。所有试图挑战比特币地位的竞争币都失败了,因为他们从属于比特币的意识形态,单纯靠算力、资本、口号……都无法对比特币购成威胁,公链战场同样如此。“以太坊杀手”层出不穷,都试图用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用户友好作为叙事主线瓦解以太坊的优势,但效率上的优势实质上却是以牺牲去中心化程度为代价。比如,一些公链对成为验证节点有一套严格的硬件要求;有的公链节点偏少;有的公链验证节点大多属于其利益相关方……当被问及这些公链关于去中心化的担忧时,通常得到关于实用主义的回答。在不少挑战者看来,平衡极端"去中心化"与效率是性价比最高的做法,减少节点数量或集中验证者可能不是完全的去中心化,但在实现效率增加和低成本的同时,也做到了一定的权力下放,那何乐而不为呢?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这并不能让他们胜出。以太坊拥有其他公链无法大肆宣扬的东西——对去中心化意识形态的坚定承诺。以太坊最高时大约个节点不需要特殊的硬件来参与,也并不是由以太坊基金会去控制大多数。真正的信仰者不会为了追求快速、低成本,而在去中心化方面进行退让和容忍,这种对意识形态的毫不妥协的信念正在推动大量的创新。因为,我们看到了Layr2,如果没有去中心化意识形态的坚持,那么Layr2似乎也没有存在的必要,牺牲去中心化,自然可以获得更快的效率,比如各类侧链。DFi,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选择,比如一些纯粹主义者或者头部DFi协议拒绝在以太坊之外的网络开发任何应用,这种坚守极大地拓宽了以太坊网络的护城河。而在东西方,对意识形态坚守也有所差异,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去年年底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美国和欧洲,人们谈论区块链,更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zlyy/11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