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步,饮食无度,古汉族的礼节,我们是

自此人类学习使用工具,穿衣服开始,华夏的文明渐渐开始。黄帝夫妇制作衣裳,周公编写礼乐,华夏文明被定位成“礼乐文明”。礼仪这个能彰显人的气质和包容的行为规范,可以让四周来华的胡人纷纷在宾服华夏,这表示了文化面对的影响力。但是,直到今日,面对上层时谦和中的傲骨,面对不相为谋着拂袖而去的气概,面对世人注重浮华利益一种君子的坚守,时代滚滚物流下来,包括饮食和坐卧等礼节,一切都均已消失。

然而,今天国人还在学习西方的礼节,逐渐洋化和轻佻,邯郸学步一样,最后也学得四不像,限于东方民族的特性,无法那么热情和自然。甚至在一些重要场合,经常的刻板、拘谨的形象成了老派外交尴尬的处境。但是一到吃饭的时候,就大声吵闹,相互劝酒,插科打诨,声声不歇,不少人也酗酒不归。这一点直至走出国外,外国人也很是了解,有时候甚至嘲笑中国人,这真是本土礼仪的缺失吗?其实我们以前都不是这样的。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单从以前的饮食和坐卧文明来看,华夏贵为礼仪之邦并非浪得虚名。

首先,食前必祭。现在我们看到一些外国人还在吃饭前祷告,以感念上天。但古代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这样,不仅仅是在飨宴时候。而且在日常生活当中也会做到这一点。现代研究历史的吕思勉先生曾经说过:“古人饮食必祭者。《曲礼》郑注曰:“祭先也,君子有事不忘本也。”疏曰:“君子不忘本,有德必酬之,故得食而种,种出少许,置在豆间之地,以报先代造食之人也。”看来古人吃饭是注重德化的,俗话说一丝一米当思来之不易。孔子也曾经说过:“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从这里面看出吃饭是彰显一个人道德和本质的。

第二,饮食与节制。由于饮食是人们的日常所需,如果只是追求饮食的享受,而不注意道德的修养,则是一种如同动物一样的失德行为。并不像前些年的公费大吃大喝,以及各种名酒事件,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社会失德现象。《荀子·修身篇》中曾说过:“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由此看来,饮食不能无度,同多人吃饭要吃得正饱即可,不能太饱,这用来表示文明和礼让。毋咤食,吃饭时,不能大声喧哗,嘴里不能发出难听的声音。毋扬饭:嫌饭菜烫,应当候其冷却,而不应急于扬去热气,使人感到是在抢食。

而且对于饮酒也有很多限制,节制饮酒也关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问题,《诗经·大雅》云:“颠覆厥德,荒湛于酒。“”明确地将德与饮酒系在了一起。饮酒无度容易失去信用,很显然也是一种失德失礼的表现。饮酒适量而行为儒雅是君子贤圣的标准。诚如《礼记·玉藻》载:“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己三爵,而油油以退。”总而言之,这些例证,都是华夏思想家对饮食无厌,不修道德的行为的犀利评判。

第三,“正坐”。正坐是华夏民族的居坐的方式,这是古人锻炼的一种方法,就是席地而跪,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端庄大气,目不斜视。自然、端正的礼仪都已具备,动心忍性,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对自己意志的修炼吧,而且从养生角度看,对人体健康也大有益处。其中诸子百家在这样的自我感悟中产生,一个哲人曾这样总结过当你坐在板凳上,翘着二郎腿是否多少有些不庄重?无论跟你谈话的那个人身份差距有多大。在更早的,君臣之间,上下级之间也要讲究礼仪,不是像后世那样上级只有居高临下的份。

君视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不是在表现一种奴颜婢膝,而是一种各司其政,达到一种和谐互不侵犯的关系。因为这样的姿势比较优雅,能体现出中华文明端庄和谦恭的仪态,历史上先秦汉唐的人们身穿宽大飘逸的服装跪坐于地,就有一种大气的美韵。而胡坐,是从南北朝五胡侵华的时候传过来的,是人们舒适的一种方法。但即使是这样,在南宋的时候,“正坐”在大的场合地位仍然没有变化。直到蒙古帝国入侵中原,这个游牧民族才从礼仪中废止正坐,来盛行他们的胡坐之风,自此正坐从生活风俗中,以及正式的法度中彻底的消失。

不得不说,正坐是一种不太舒服的方法,它不如现在的随意坐卧很广泛,然而它对是对心灵和身体的修养,而且详细来说,这种坐姿保持下来利大于弊,对身体存在很多好处。长期跪坐能减少驼背的发生,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也比较低。好比现在的军队平时保持踢正步,这不仅是一种象征的意义,也有其实际的作用。正是这种长久的锻炼和废忘,华夏族认真、严格的民族性格花了二千年才养成,然后又花了二千年慢慢衰落,这一点的确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zlyy/126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