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王彤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

王彤

助理教授、博导、研究员

研究方向:

神经损伤和退行的分子和细胞机理

联系方式:

wangtong

shanghaitech.edu.cn

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09—/06,山东大学,学士

/09—/06,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

博士后及工作经历:

/07—/06,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06—/12,澳大利亚昆士兰脑研究所ClemJones老年性痴呆研究中心,UQ科研博士后

/01—/09,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ACRDECRA研究员

/09—至今,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TENURE-TRACK)

课题组简介

研究方向:

神经损伤和退行的分子和细胞机理

研究内容:

神经元是人体中最长的细胞,轴索(又称轴突)是神经元伸出的占其99%长度的突起,在神经网络之间起到连接作用,既作为导线传递电信号又作为高速公路介导物质运输。对轴索微小的损伤将会瘫痪整个神经系统,造成如昏迷,神志不清,瘫痪和认知缺陷等神经系统症状。在创伤性脑损伤(TBI)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氏病(AD),帕金森氏病(PD),亨廷顿氏病(HD)和运动神经元疾病(MND))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存在着轴突的损伤和退行。这些轴突的病理性改变是中枢神经元损伤的极早期标志甚至是起因之一。然而目前,导致广泛性轴突损伤和退行的分子和细胞机理仍不明确。

神经损伤机理实验室成立于年9月。主要研究由机械力或遗传因素导致的脑损伤和神经退行的分子机理。我们用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利用活细胞、超分辨率、单分子等高阶显微镜技术,并结合微流控、计算流体力学和分子生物学,揭示造成活体神经元损伤的分子细胞机理,主要包括囊泡运输和细胞骨架在弥漫性轴索损伤和退行过程中的功能。此外,还将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建立损伤后再生的体外平台,来筛选可以促进神经元损伤后再生的小分子靶点和药物,以期减轻神经损伤和退行。目前实验室进行中的具体项目主要包括:

(1)利用微流控技术建立创伤性脑损伤的体外模型;

(2)研究轴突囊泡运输和细胞骨架在神经损伤中的功能;

(3)建立筛选促神经再生因子的微流控平台。

研究成果展示

1.神经元轴索的物质运输主要由囊泡运输介导,而骨架的稳定性是由节段性骨架结构(MPS)来支撑。我们发现MPS的弹性能够控制囊泡的运输。而该弹性依赖于NM-II活性,其失活会破坏囊泡运输和骨架结构,最终导致轴索退行和神经元死亡。这一发现,揭示了神经元维持结构稳定性的新机理,对其进一步研究,将为创伤性脑损伤和如帕金森氏症(PD)、多发性硬化症(MS)、渐冻人症(ALS)等,在轴索首先发生病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靶点。我们的这一发现于年3月,发表于细胞生物学杂志,JournalofCellBilogy.

文章的链接如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zz/116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