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斜颈,对症治疗是关键
痉挛性斜颈是肌张力障碍的一种局限于颈部肌肉。由于颈部肌肉间断或持续的不自主的收缩,导致头颈部扭曲、歪斜、姿势异常。一般在30-40岁发病。属中医“痉病”范畴。主要表现为脖子不自主向一侧倾斜,晨起轻午后重,运动劳累后家中,躺下或者入睡后症状减轻或者消失。
虽然疾病表现多样,但症状主要是颈部不自主倾斜,因此多将其归属于中医“痉证”范畴。若出现肌束震颤或痉挛性瘫痪时,兼属“颤证”;出现吞咽困难、言语不清,兼属“失语”范畴。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灵枢·经筋》也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灵枢·热病》说:“热而痉者死。”汉·《金匮要略》在继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不仅以表实无汗和表虚有汗分为刚痉、柔痉,并提出了误治致痉的理论,即表证过汗、风病误下、疮家误汗以及产后血虚、汗出中风等,致使外邪侵袭,津液受伤,筋脉失养而引发本病。
“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精亏损则肢体软弱无力;脾之运化,赖肾阳之温煦;另精能生气化血,故肾精亏虚则会出现肌肉僵硬、肢体软弱无力。
康复案例一
患者,女,49岁。-07-15初诊。主诉:脖子僵硬伴随不自主转动3年余。现病史: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脖子疼痛,不自主右转,僵硬不能转动,医院就诊,诊断为痉挛性斜颈病。给予营养神经等药治疗,效不佳,遂求诊于此。
现症见:颈部及后背僵硬,不自主右转,用手拖扶感觉好些,说话吞咽困难,痰多,咯不出,肌张力低。
西医诊断:痉挛性斜颈病。中医诊断:痉证,证属脾肾阳虚型。
治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熄风止痉。
处方:防风12g,黄芪30g,茯苓20g,白术15g,制附子6g,山茱萸12g,熟地黄20g,菟丝子15g,麦冬20g,石菖蒲15g,远志12g,白芥子10g,僵蚕10g,川芎15g。30剂,水煎服,日1剂。服后,自觉颈部僵硬感减缓,痰多症状较前好转,纳食增加,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沉细。
上方加龙骨12g、生晒参10g,30剂,水煎服。
三诊时患者症状继续好转,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上方加钩藤20g续服,病情稳定。
治疗过程中积极与患者沟通,鼓励其树立信心,坚持治疗,适当配合功能锻炼,促进疾病康复。
康复案例二
孙某,女,48岁,年5月15日初诊。主诉:脖子僵硬伴随不自主转动1年余。现病史: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脖子疼痛,不自主右转,僵硬不能转动,医院就诊,诊断为痉挛性斜颈。给予营养神经等药治疗,效不佳,遂求诊于此。
症见:饮水呛咳,颈部不能转动病僵硬,月经色暗,有血块,经行腹痛,纳差,现自觉健忘,反应迟钝,双目干涩,耳鸣,痰多。咯不出,胸闷,纳寐可,二便调,舌质淡、苔薄腻,脉沉细。
治疗以舒颈扶正汤加减。处方:炙黄芪10g,制附子40g,炒山药、炒薏苡仁、白芍、炒白术、忍冬藤各30g,炒党参、何首乌、怀牛膝、草果、桑枝各15g,陈皮、砂仁、桂枝、红参、全蝎、炮穿山甲各10g,川芎、当归各20g。7剂,每天1剂,水煎服,分早晚饭前1h温服。服药后患者自觉颈部僵硬,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上方加海浮石30g、石菖蒲10g,意在进一步祛痰开窍。继服14剂。患者症状继续好转,饮水呛咳缓解,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上方加钩藤20g续服,后随证加减治疗1疗程(共服药90余剂)。
与服药之前相比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后随访半年,病情稳固,患者生活基本如常人,基本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
专家助手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zz/6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