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学零玖

第八节痿证

痿证是指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类病证。临床以下肢痿弱多见,故又有“痿躄”之称。

痿证的发生常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久病房劳→跌打损伤→药物损伤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筋脉肌肉,根于五脏虚损。基本病机实证多为筋脉肌肉受损,气血运行受阻;虚证多为气血阴精亏耗,筋脉肌肉失养。

西医学中,痿证多见于运动神经元疾病→周围神经损伤→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外伤性截瘫等疾病中。

主症肢体软弱无力,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

肺热伤津: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心烦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细数。

湿热浸淫: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以下肢为重,或麻木而微肿,或自觉足胫有热感,小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脾胃虚弱:肢体逐渐痿软无力,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色白,神疲乏力。舌淡或有齿印,苔腻,脉细无力。

肝肾亏虚:起病缓慢或下肢痿软无力日久,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眩晕耳鸣,无力行走,腿胫肌肉萎缩严重。舌红,苔少,脉沉细。

脉络瘀阻: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显露。舌质暗淡或瘀点→瘀斑,脉细涩。

1.基本治疗

治法调和气血,濡养筋肉。取手足阳明经穴和相应夹脊穴为主。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颈→胸夹脊

下肢:髀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

配穴肺热津伤配鱼际→尺泽;湿热浸淫配阴陵泉→中极;脾胃虚弱配脾俞→胃俞;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脉络瘀阻配膈俞→血海。

方义阳明经多气多血,选上→下肢阳明经穴位,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取“治痿独取阳明”之意;夹脊穴位于督脉之旁,可调脏腑阴阳,通行气血;阳陵泉乃筋之会穴,能通调诸筋;三阴交可健脾→补肝→益肾,以达强筋壮骨之目的。

操作鱼际→尺泽针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上肢肌肉萎缩手阳明经排刺;下肢肌肉萎缩足阳明经排刺。余穴均常规操作。

2.其他治疗

(1)灸法取神阙→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每次选2~3穴,重灸。

(2)电针取穴参考基本治疗之主穴。针刺得气后选2~3组接电针仪,用断续波中强度刺激,刺激量宜逐渐加强,以患肢出现规律性收缩为佳。每次20~30分钟。

(3)穴位注射取肩髃→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每次选用2~3穴,用黄芪注射液或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常规穴位注射。

(4)皮肤针取肺俞→脾俞→胃俞→膈俞和手→足阳明经线。用皮肤针反复叩刺上述腧穴和部位至潮红或微出血。隔日1次。

1.本病采用针灸疗法可获得较好效果,但久病难复者应配合其他疗法。

2.卧床患者应保持四肢功能位。还应采取适当活动体位等措施,避免发生褥疮→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在治疗的同时,最好配合主动及被动的肢体功能锻炼,以助及早康复。

3.应注意与偏枯及痹病相鉴别。

1.《标幽赋》:悬钟→环跳→华佗刺躄足而立行。

2.《针灸逢源·卷五》:痿躄,环跳→中渎→足三里;足不能行,三里→三阴交→复溜→行间。

[附]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多起病隐匿,表现为全身或部分骨骼肌极易疲劳,经休息或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后症状减轻或消失。最初常为一侧或两侧眼睑下垂,于傍晚疲劳时出现,伴有复视,1~2年内可逐步累及咽肌→面肌→颈肌和四肢骨骼肌。

重症肌无力归属中医学“痿证”范畴。本病病位在脾→胃,与肝→肾有关。基本病机是脾胃气虚,气血运化之源不足,肌肉失养。

1.基本治疗

治法补益正气,活血通络。取背俞穴→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配合局部选穴。

主穴肺俞脾俞胃俞肝俞肾俞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太冲

配穴眼睑下垂→斜视→复视配阳白→攒竹→丝竹空→瞳子髎;声音低微→嘶哑→饮水呛咳配廉泉→扶突;下颌下垂,无力闭合配颊车→下关;呼吸困难→咳嗽无力配大椎→身柱;肢体无力配肩髃→曲池→梁丘→解溪。

方义肺俞→脾俞→胃俞→肝俞→肾俞补益五脏,强壮筋骨;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补益气血→濡养筋脉;太冲行气通络。

操作毫针常规刺,补法,可灸。

2.其他治疗

(1)穴位注射取穴参考基本治疗。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每次选用3~6穴,常规穴位注射。

(2)电针选用相应节段夹脊穴,选用疏波,正极在上,负极在下,电流强度以耐受为度,留针20分钟,隔日治疗一次。

1.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近期疗效较为明显,远期疗效尚可。由于本病属于慢性疾病,难以速愈,需长期治疗。

2.患者应适当进行运动锻炼,改善体质,增加营养。

第九节外伤性截瘫

外伤性截瘫是由外力而致的脊髓横断性损伤。临床上多见于胸椎→腰椎压缩性骨折→粉碎性骨折或合并脱位后脊髓受损。主要临床表现为脊髓受累平面以下出现运动→感觉→括约肌功能及皮肤营养障碍。

外伤性截瘫属中医学“痿证”范畴,其发生因外伤而致。本病病位在脊髓,与肾经→督脉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脊髓受损,筋骨失养。

主症根据脊髓损伤部位的不同,出现损伤平面以下的瘫痪。

胸段损伤可引起双下肢痉挛性瘫痪;腰段以下损伤可出现下肢弛缓性瘫痪。同时伴有损伤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以及尿潴留或尿失禁,大便秘结或失禁,患肢皮肤干燥→脱屑,汗腺分泌功能异常等。颈脊髓前方受压严重者,可引起前侧脊髓综合征,有时可出现四肢瘫痪,但下肢和会阴部仍有位置觉和深感觉。脊髓半横切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运动及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痛觉和温度觉消失。

经脉瘀阻:损伤肢体肌肉松弛,痿废不用,麻木不仁,二便不通。舌紫暗,脉涩。

肝肾亏虚:损伤肢体肌肉萎缩,拘挛僵硬,麻木不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二便失禁。舌红,苔少,脉沉细。

1.基本治疗

治法舒筋通络,益肾充髓。取督脉及下肢三阳经穴为主。

主穴损伤脊柱上→下1~2个棘突的督脉穴及其夹脊穴环跳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涌泉三阴交

配穴经脉瘀阻配合谷→膈俞;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上肢瘫痪配肩髎→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下肢瘫痪配秩边→风市→丰隆→太冲;大便失禁配长强→大肠俞;小便失禁配中极→膀胱俞;小便不通配气海→阴陵泉。

方义损伤脊柱上→下的督脉穴及其夹脊穴可激发受损部位的经气,调和气血;环跳→委中→阳陵泉→足三里为足三阳经穴,能调理经气→舒筋活络;悬钟为髓会,是治疗下肢痿躄的常用穴;涌泉→三阴交针之可补肝肾→强筋骨。

操作毫针常规刺。督脉穴针刺时应注意深度,以免造成脊髓新的损伤。

2.其他治疗

(1)皮肤针取督脉背腰段→足太阳经和瘫痪肢体的手足三阳经。每次选2~3经,按循行部位叩至皮肤潮红为度。

(2)电针在督脉或瘫痪肢体选取2~3组穴位。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仪,以断续波中度刺激,以肌肉轻轻收缩为度,适用于弛缓性瘫痪。

(3)穴位注射取损伤椎体上下两旁的夹脊穴→肾俞→血海→足三里→三阴交→腰俞。每次选2~3对穴位,选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或当归→人参→丹参→黄芪→红花注射液等,常规穴位注射。

1.本病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针灸对其中部分病例有一定的疗效。针灸治疗本病疗程较长,患者应坚持治疗和功能锻炼。

2.治疗期间,应注意避免发生泌尿系感染,同时加强护理,防止褥疮。

1.《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冲阳→三里→仆参→飞扬→复溜→完骨,主足痿失履不收。

2.《针灸聚英·卷二》:痿,有湿热→有痰→有无血而虚→有气弱→有瘀血,针中渎→环跳,灸三里→肺俞。

3.《针灸逢源·卷五》:痿躄,环跳→中渎→足三里;足不能行,三里→三阴交→复溜→行间。

第十节癫病

癫病是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为主症的病证。

癫病的发生常与情志刺激→思虑太过→所愿不遂等因素有关,或与先天禀赋有关。本病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胆。基本病机是气郁痰结,阴阳失调。

西医学中,癫病多见于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

主症精神抑郁,表情淡漠,自语少动,悲郁善哭,呆痴叹息。

肝郁气滞:兼见胸胁胀满,食少纳呆,善太息。舌淡,苔薄白,脉弦。

痰气郁结:兼见表情淡漠,神志呆钝,语无伦次,或喃喃独语,多疑多虑,不思饮食。舌淡,苔腻,脉弦滑。

心脾两虚:兼见心悸易惊,善悲欲哭,食少倦怠。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1.基本治疗

治法理气化痰,调神开窍。取督脉→手足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印堂内关神门太冲丰隆

配穴肝郁气滞配膻中→期门;痰气郁结配中脘→膻中;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故百会配印堂可调神解郁;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可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神门为心之原穴,可调养心神,醒神开窍;肝之原穴太冲,可疏肝理气;胃经之络穴丰隆健脾化痰。诸穴合用,共奏理气化痰→调神开窍之功。

操作毫针常规刺。

2.其他治疗

(1)耳针取心→肝→脾→皮质下→枕→神门。每次选用3~5穴,毫针浅刺或压丸法。

(2)穴位注射取心俞→肝俞→膈俞→间使→足三里→三阴交。每次选用1~2穴,选用丹参注射液或氯丙嗪注射液,常规穴位注射。

1.针灸对本病有一定疗效。治疗前应明确诊断,要与癔症→脏躁相鉴别。

2.在治疗过程中,家属应积极配合,对患者加强护理,结合心理治疗,以提高疗效。

1.《神应经·心邪癫狂部》:癫疾,上星→百会→风池→曲池→尺泽→阳溪→腕骨→解溪→申脉→昆仑→商丘→然谷→通谷→承山,针三分速出,灸百壮。

2.《针灸大成·卷八》:癫疾,前谷→后溪→水沟→解溪→金门→申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zz/981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