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痉挛概述
1、什么是扭转痉挛?
扭转痉挛(torsionspasm)又称特发性扭转痉挛(idiopathictorsionspasm,ITS)、扭转性肌张力障碍(torsiondystonia)、原发性肌张力障碍(primarydystonia),临床以肌张力障碍及四肢、躯干以至全身剧烈不随意扭转为特征。
各年龄均可发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在儿童期起病(儿童期肌张力障碍),多有家族史。散发病例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起病年龄较迟。
总的讲来,本病是一种缓慢进行的疾患,大部分病人病情发展缓慢,可持续许多年。仅有少数病例在发展过程中停顿下来,甚至自行缓解。
2、扭转痉挛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常从一侧或两侧下肢开始,足呈内翻跖曲(图1),行走时足跟不能着地,随后躯干及四肢发生不自主扭转运动和姿势异常,以躯干为轴扭转或螺旋样运动最具特征性,动作多变无规律,自主运动或精神紧张时扭转痉挛加重,睡眠时消失。
扭转运动时肌张力增高,扭转停止后转为正常或减低,故有扭转性肌张力障碍之称,所谓“变形性肌张力障碍”也由此得名。
3、扭转痉挛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部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是9号染色体长臂(9q34)DYT1基因突变所致。由于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造成的扭转痉挛,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14q。特发性扭转痉挛病因不明,多为散发,少数有家族遗传史。
有许多研究表明,约85%的扭转痉挛患者存在较低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少部分人有新的突变。在一般人中是否存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性连锁遗传类型尚不能肯定。在第一代遗传家族的亲属中,疾病的危险性约有20%。
症状性扭转痉挛见于累及基底核的各种疾病,如感染(脑炎后)、变性(肝豆状核变性,Hallervorden-Spatz病)、中毒(特别是CO及左旋多巴、酚噻嗪或丁酰苯类过量)、代谢障碍(基底核钙化,大脑类脂质沉积)、外伤和肿瘤等。
Yatziv报道一个意大利家族中3个同胞兄弟,隐匿起病,表现构音障碍,颈部、脊柱及四肢末端扭转痉挛,实验室检查尿、白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芳基硫脂酶-A含量明显减少,证实为异染性白质营养不良症(metachromaticleukodystrophy,MLD),是症状性扭转痉挛的罕见病因。
4、怎样治疗扭转痉挛?
1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
(1)左旋多巴类
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多巴反应性痉挛可明显改善症状,通常小剂量即可有效。左旋多巴类药物对其他类型的扭转痉挛效果较差。
(2)抗胆碱能药
抗胆碱能药物(如:苯海索)可在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无效时选用对继发性扭转痉挛有较好疗效。
(3)GABA能药物
如氯苯丁氨酸。对于继发性痉挛伴有疼痛和僵直的患者可考虑采用鞘内注入Baclofen,但此法的长期疗效未得到证实。
(4)其他药物
如中枢性肌松剂、安定类、止痛药等均可能缓解本病的某些症状,抗多巴胺能类制剂的应用存有争议,因为有可能诱发肌僵直。
2外科治疗
凡年龄在7岁以上;病程超过1~1.5年;应用各种药物(包括暗示疗法)治疗无效者,又无其他严重疾病,才考虑手术。对于单侧肢体扭转,且能独立生活,还可参加劳动者,或双侧严重疾病伴有明显球麻痹,智能低下以及学龄前儿童均不宜手术。
(1)立体定向毁损术年Cooper在应用丘脑定向毁损术改善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的基础上,首先应用丘脑毁损术治疗扭转痉挛,其后有使用不同靶点治疗扭转痉挛的报道。
(2)脑深部电刺激术(DBS)DBS可以有效地缓解肌张力障碍,改善扭转痉挛患者的症状。而且DBS具有可逆性和可调节性等优点,对组织无永久性损害,尤其适用于脑发育尚未完全的儿童患者。刺激靶点包括Vim核、Gpi、STN、Vop等,可单侧手术,也可双侧同时植入电极刺激。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zlyy/5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