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罕见佩梅病案例分享
佩梅病(Pelizaeus-Merzbacherdisease,PMD,OMIM)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的脑白质弥漫性损害性疾病,国外报道的发病率约为1/,临床表现以眼球振颤、进行性痉挛性截瘫、共济失调及精神运动发育迟缓为特征,头颅MRI具有脑白质髓鞘形成落后的异常信号改变。
疾病简介
PMD的致病基因位于Xq22的蛋白脂蛋白(proteolipidprotein1,PLP1,GenBankNM_),PLP1是髓鞘蛋白的主要成分,约占整个神经系统的50-70%,PLP1基因的缺陷可使合成神经髓鞘的物质缺乏,导致正常的髓鞘合成障碍[1]。迄今国外已发现与PMD相关的PLP1基因突变大约种(HumanGeneMutationDatabases),主要有三种突变类型:重复突变、点突变与缺失突变,其中重复突变占PMD病人总数的50%~75%,是PMD最常见的突变类型。
佩梅病的临床异质性较大,佩梅病(Pelizaeus-Merzbacherdisease,PMD)与佩梅样病(Pelizaeus-Merzbacher-likedisease,PMLD)都是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形成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均以眼球振颤、进行性痉挛性截瘫、共济失调及精神运动发育迟缓为特征。头颅MRI具有脑白质髓鞘形成落后的异常信号改变[2]。佩梅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q22的蛋白脂蛋白(proteolipidprotein1,PLP1),佩梅样病的致病基因于年定位在Iq41-42的缝隙连接蛋白A12(junctionproteinalpha12,GJA12),目前这两种病均没有生化方法可以诊断,而且根据临床表现二者难以区分,因此,对它们的诊断只能依赖于基因突变分析。
同时临床需要鉴别诊断“蛋白脂蛋白1(PLP1)相关性疾病”,该病是指由PLP1基因突变所致的一组临床宽泛且重叠的疾病谱系,连续的疾病谱系包括从严重脑白质病变的佩梅病(PMD,OMIM)到症状相对温和的痉挛性截瘫(SPG2,OMIM),而且PLP1相关性疾病的致病基因型处于不断发现和更新中,其临床表型之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同时与PLP1相关性疾病表型相似的疾病众多,因此,临床准确诊断这一组疾病存在巨大挑战。目前临床最常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ultiplexligation-dependentprobeamplification,MLPA)方法应用MLPA试剂盒进行PLP1基因重复突变检测;全外显子(WES)测序方法进行PLP1及其他需要鉴别诊断的致病基因突变检测,确定基因突变类型,明确基因诊断,辅助临床对佩梅病的诊断。
案例报告分享
主要临床病史
患者出生时起病,目前7个月不能抬头,不能翻身,不会独坐。眼球震颤,四肢肌张力低。全面发育落后,认知稍差,手部动作不协调,不视物,白质发育不良。
考虑患者表型复杂,无特异性,临床无明确的诊断方向,最开始选择家系全外显子测序检测。
家系全外显子测序检测结果
图片来源:赛福基因检测报告
尽管核心家系全外检测结果阴性:检测结果未发现和患者表型相关的致病性或疑似致病性突变,但WES检测分析CNV变异提示患者X染色体q22.2区域存在Kb的重复(包含佩梅病致病基因PLP1),来源于表型正常的母亲,由于全外显子测序的局限性,该片段的重复仍需要更准确的方法判定患者是否和佩梅病有关。
因此下一步患者及其父母继续采用MLPA试剂盒进行PLP1基因重复突变检测验证。
MLPA检测结果
图片来源:赛福基因检测报告
核心家系MLPA结果提示患者X染色体上的片段重复(包含PLP1基因)来自于表型正常的母亲,从而说明WES-CNV提示的可靠性。进一步明确患者的致病原因为PLP1基因的重复突变,从而辅助临床对患者佩梅病的确诊。
小结
PLP1基因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图片来源:GeneReviews
图片来源:"Pelizaeus–MerzbacherDiseaseandSpasticParaplegiaType2."[3]
总之,PMD是一种缓慢进展性遗传病,临床异质性较大,其致病基因的突变类型(基因型)与表型呈明显相关性,经典型PMD以重复突变为主,先天型PMD以点突变为主[4]。由于患者临床表型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基因测序诊断(最优选择全外+MLPA)不仅可以确定诊断,而且和患者临床长期预后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33例佩梅病PLP1基因突变分析与5例产前诊断."中国青年遗传学家论坛.
李涛云,etal."9例佩梅病与2例佩梅样病人的PLP1与GJA12基因突变分析."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儿科中青年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上册).
Inoue,Ken."Pelizaeus–MerzbacherDiseaseandSpasticParaplegiaType2."GenomicDisorders18():-.
陈萌,etal."29例佩梅病患儿临床分析与随访."中国女医师大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dzz/11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