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
很多时候我们忘了,圣诞节其实是纪念一个人的诞生。他就是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耶稣两千多年前出生于以色列的伯利恒,30岁左右创立了基督教,之后带领十二使徒在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各地传道。基督教源于犹太教,但被正统犹太教视为异端,遭受各种打压。公元30年左右,耶稣本人也受犹太教会长老控告而被处死。基督教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反而是在同犹太教的竞争中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两千年后,基督教已经成为世界上信徒最多的宗教,深远影响着西方文明。甚至连公元纪年都是以耶稣的出生年份为坐标。“公元前”的英文缩写“B.C.”,正是“基督之前”(BeforeChrist)的意思。基督教是如何逆袭犹太教的?根据赖建诚的《教堂经济学》,决定基督教vs犹太教竞争格局的关键,是公元50年使徒保罗所写的《加拉太书》:公开宣称外邦人不必遵守摩西律法行割礼,只要“因信生义”,就可获得救赎。用经济学厂商竞争的术语来说,《加拉太书》降低了基督教的入教门槛,让严格要求行割礼的犹太教难以吸引信徒加入。公元70年罗马人摧毁犹太教圣殿,对基督教则是意外的助力。
上一篇文章: 战略告别ldquo规模经济rd 下一篇文章: 更新王慧文清华产品课附全部PDF下
本文节选自赖建诚《教堂经济学》,格致年9月出版
但无论是我们,是天上来的使者,若传福音给你们,
与我们所传给你们的不同,他就应当被咒诅。
——《加拉太书》第1章第8节
基督教比犹太教晚出现,且部分教义源自犹太教,为什么有办法后来居上,成为西方主要宗教?“排他性”可能是造成宗教市场中犹太教市占缩减、基督教市占扩张的原因,而使徒保罗写的《加拉太书》则是发挥“排他性”作用的关键。“排他性”是一种“市场信号”,用意是要在竞争过程中,让客户群看到自己的独特性与优越性,继而吸引新会员来壮大。在对手不具排他性的时候,使出排他性的策略,效果最好。罗马帝国时期,多神信仰是常态,在这种多元性环境下,自然没有排他性。中国的宗教市场也类似,多元并行(儒、道、释),不会独尊一教。在多神的宗教市场里,各自活动相安无事。如果教派坚持排他性,通常是两强相争必有一伤。排他性也有程度上的差异,极端型的宗教当然绝对排他,宽容型的宗教较能容许不同见解。这里采取的界定很简单:只要不允许信徒参加不同的教派,就具有排他性。反之,如果不明显排斥信众读其他教派的经文,或参加其他教派的仪式,就不具排他性。换言之,这里谈的排他性是指独尊一神,而且只接受单一教义。要求信众完全效忠,实务上有监督的困难,若有明显异见与行为冲突,就要逐出教会(ex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dzz/8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