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得体的角色声音与合度的声音角色
12月19日的晚上,上海交响乐团-21音乐季一场冠以“云闪付之夜·协奏的盛宴”名义的协奏曲专场音乐会,在上交音乐厅如期举行。这场盛宴,除了三位演奏家以及指挥与乐团都负有盛名之外,对我来说,别有享受的是,一个晚上竟然能够通过吹、拉、弹三种演奏方式听到三种不同的声音,就此而言,所谓盛宴名不虚传。
文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韩钟恩
一口气张弛纠缠
黄铮所演奏的让·弗朗赛为双簧管和乐队而作的《花钟》,我是第一次听,说实话,之前对双簧管协奏曲作品也相对生疏。很显然,这首创作于上个世纪中后期的作品,既有时间上的标意(每一种花样都有具像的时间标示,比如:上午三点、五点、十点,中午十二点,下午五点、七点、九点),又以组曲形式呈现,通过有对比的类画面感的声像交错,似乎有一种不断生成的略有淡淡忧伤的乡俗情趣。
从演奏而言,气息的结构布局是值得圈点的,我注意到黄铮在作品开始陈述处一个相对有限又近似于亚光色调的音区中,通过声音的绕动与周旋,以柔和为底色所给出的长短句对比,流畅又不失明暗闪烁与浓淡漂浮,此所谓:一口气张弛纠缠。除此之外,短促有力的颗粒状声音、超大音程的转换自如、独奏乐器与其他乐器之间的类你来我往的室内乐性逗趣,也都给我留下了不俗的印象。
一弓间风驰云卷
相比较提琴类乐器弓子上推(有渐强的自然音势)而言,弓子下拉(有渐弱的自然音势)的力度控制要难得多。而宁峰的下拉长距离运弓,则一下子给出了一个通过力度修辞所成就的色彩叙事,此所谓:一弓间风驰云卷。其实,埃里希·沃尔夫冈·科恩戈尔德的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包括宁峰的现场音乐会演奏,我都是第一次听,但宁峰“弓夫”并没有让我产生任何间离已有临响经验的陌生感与违和性。
我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iogko.com/wazz/8384.html